索引号: | 1134072274305240XG/202406-00017 | 组配分类: | 部门文件 |
发布机构: | 枞阳县农业农村局 | 主题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 |
名称: | 关于印发枞阳县2024年科技支撑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方案的通知 | 文号: | 无 |
成文日期: | 2024-06-28 | 发布日期: | 2024-06-28 |
有效性: | 有效 | 咨询电话: | 0562-5756227 |
关于印发枞阳县2024年科技支撑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农业服务站、县种植业服务中心、县农广校:
根据《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关于印发〈科技支撑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2024年工作方案〉的通知》(农科(推广)函〔2024〕5号)和《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4年科技支撑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方案的通知》(皖农科函〔2024〕424号)等要求,为切实发挥科技对单产提升有力支撑作用,现将《枞阳县2024年科技支撑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方案》印发你们。请根据职责分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联系人:王小虹、周峰;联系电话:19956240559;邮箱:zynwkjg@163.com。
枞阳县农业农村局
2024年6月24日
枞阳县2024年科技支撑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发挥科技对单产提升有力支撑作用,根据《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关于印发〈科技支撑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2024年工作方案〉的通知》(农科(推广)函〔2024〕5号)和《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4年科技支撑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方案的通知》(皖农科函〔2024〕424号)等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科技支撑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介发布一批重大品种重大技术,攻克一批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引导带动广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高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大幅提升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到位率。
——集成组装综合技术方案。围绕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针对大面积单产提升的制约因素,集成组装水稻、小麦、油菜等3项综合技术方案。
——全覆盖开展示范推广。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开展综合技术方案的示范推广,实现全县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全覆盖。
——技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技术专家指导、农技员服务及农业科技服务企业有效衔接,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遴选推介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针对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措施,省、市、县相继推介发布了农业主推技术。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遴选原则是坚持推广应用面向农户和市场,得到使用者和农技推广部门充分认可;坚持技术变革,遴选高产抗逆、耐密、抗病虫、宜机收品种,推介合理轮作、密植精播、水肥一体化等先进适用技术;坚持产业升级,适应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需要,可有效支撑农业提档升级。
(二)集成综合技术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围绕主要粮油作物(水稻、小麦和油菜),组织行业专家,针对大面积单产提升的制约因素,集成组装水稻、小麦、油菜等3项综合技术方案(附件1、附件2和附件3)。各乡镇农业服务站、县种植业服务中心、县农广校(以下简称“各责任单位”)要做好综合技术方案的推动落实工作。同时,要落实农业农村部、省厅、市局发布涉及我县的3项综合技术方案(附件4、附件5和附件6)。
(三)开展综合技术方案示范推广。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建立的农业示范展示基地,开展综合技术方案及相关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示范展示和观摩培训。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开展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专题培训行动,针对每个综合技术方案开展线上线下培训不少于10次、人员不少于500人次。进一步规范各级基地管理和运行,相关乡镇农业服务站适时组织开展技术观摩、经验交流、技能培训等示范推广活动,每个基地技术依托单位专家指导服务不少于3次,适时邀请种粮企业、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小农户参观学习,发挥科技带动和辐射作用。
(四)落实落细指导服务。各责任单位要分作物、分场景编制农业科技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手册,积极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科技防灾减灾应急服务。全面推行农技推广服务岗位责任制,夯实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机制,每个行政村有对接的科技示范户或技术服务人员,推动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到田。推进农技推广在线服务,农技人员要通过中国农技推广APP、直播平台、短视频等新媒体,开展问题解答、业务指导、技术普及等服务。适时邀请玉米、小麦、水稻、油料等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要细化年度指导服务任务,在关键农时,下沉一线巡回指导,推动综合技术方案落实落地。
(五)提升农技人员能力素质。围绕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方案,分类分级开展农技人员科技提单产专项培训。遴选农技推广骨干人才,积极参加连续不少于5天的省级脱产业务培训。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采取课堂教学、异地研学、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适时开展不少于5天的县级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其中实训课程不少于2天。
(六)及时追踪评估。依托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生产应用实际效果和用户反馈,评价综合技术方案实用性适用性以及示范推广成效。根据评价结果,优化科技支撑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方案,形成技术集成推广的新路线新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工作协同。落实跨部门、跨体系推进机制,深化与各部门联动,强化工作协同,共抓技术指导服务。各责任单位要加强与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及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等工作联动,推进行政上下贯通、技术横向协同,确保各项任务细化实化。县种植业服务中心要积极协同玉米、小麦、水稻、油料等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明确科技支撑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重点任务、工作措施和责任单位,将各项工作细化到责任单位、到人。
(二)加强跟踪调度。县农业农村局会定期调度各责任单位的工作进展,不定期开展专题调研座谈,及时掌握品种技术供给、基地示范展示和观摩培训作用发挥、集成推广和指导服务的工作进度、成效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会同相关方协调解决遇到的难题。及时跟踪各责任单位推进情况,收集、分析和解决各类问题,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三)加强总结宣传引导。围绕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总结梳理各乡镇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宣传引领和典型推广,打造科技提单产活动品牌,提升社会关注度和认同感。开展各级“安徽省农民满意农技员”推介活动宣传,推介宣传一批科技提单产先进人物典型。
附件:1.枞阳县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方案
2.枞阳县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方案
3.枞阳县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方案
4.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方案
5.长江中下游冬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方案
6.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方案
附件1
枞阳县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方案
一、方案概述
针对我县水稻种植直播面积大,直播稻难全苗、杂草(稆稻)难除、易倒伏,小麦秸秆还田难,秧苗素质偏差,移栽密度不高,肥水利用率偏低等问题,围绕提高水稻群体质量,因地制宜推广高产优质抗逆品种,整地质量不高,分乡镇推广工厂化集中育秧、机械插秧、侧深施肥、高效率肥水、一喷多防等技术,集成组装品种农机农艺融合的综合技术方案,推进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均衡增产,提升我县水稻产能。
二、主要目标
在我县整建制开展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方案集成应用,实现项目区亩产比本地平均水平提高5%以上,力争带动全县平均亩产提高3~5公斤。
三、技术要点
(一)选用优质抗逆品种。选用国家或安徽省审定的丰产优质多抗、适宜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我县接小麦茬选用生育期140天左右的品种,接油菜茬可选用生育期145天左右的品种;接绿肥作再生稻生产的选用130天以内的早熟中稻、迟熟早稻品种。
(二)适期适量播种。以保证水稻安全抽穗扬花为前提,科学控制好播栽期下限和机插秧龄,同时视前茬让茬时间、品种类型和适宜秧龄确定播种时间。绿肥茬口4月上中旬,油菜茬5月初至15日前,小麦茬5月中旬至25日前,再生稻3月中下旬至4月初播种。播种量:适度稀播匀播,播前要经种子处理(晒种、精选、消毒、浸种)。毯状机插按标准盘( 58cmx28cmx2.2cm )计,杂交中籼稻品种每盘播干谷70-80g (湿芽谷90- 100g),每亩大田16- 18盘,折合大田用种量1.5kg左右;常规品种每盘播干谷90- 110g (湿芽谷120- 130g),中稻每亩大田22 -24盘,大田用种量2.5kg左右,作再生稻每亩大田24- 26盘,大田用种量2kg左右。要求盘中种子分布均匀一致。
钵育机插按钵盘规格(61.8cmx31.5cmx2.5cm) 计,每盘播芽种50-60g,每钵为4-6粒,每亩大田35-40张。不同品种类型大田用种量同上。
(三)培育标准壮秧。毯苗移栽秧龄18±2天,叶龄3.0- 4.0,苗高12-20cm,百株干重2.0- 2.5g,单株白根数≥10条,盘根成型良好。钵苗移栽秧龄30+2天,叶龄4.5-5.5叶,苗高15-20cm,单株带蘖0.3-0.5个,单株白根数>12条,百株干重8.0g以上。
(四)提高机插质量。整地质量要达到机插作业的基本要求,大田表面平整、田内干净无残茬,土壤软硬适中。最好采用旱翻耕、晒晾垡、水整平;翻犁或旋耕深浅一致,不重不漏,浆、水分清,耕作层适度沉实。毯状插秧机,要求机插漏插率≤5.0%、伤秧率≤4.0%、 均匀度合格率≥85.0%,且达到行直。力求穴苗数匀(杂交稻2-3本、常规稻3-4本),浅栽插,靠行准确,田间无空行。钵育机插采用专用的钵育插秧机插秧,穴数及插(摆)秧深度均匀一致,不丢穴,不空边,保穴率要达到98%以上。
(五)高效率肥水运筹。一是重施基肥、减少分蘖肥、中氮后移。杂交中籼稻每亩纯氮12- 14kg,中粳稻施用纯氮15- 17kg.毯状秧大田氮肥的基肥、分蘖肥、穗粒肥的比例:杂交中籼稻为5:2:3,常规粳稻为4:2:4。 钵育机插秧大田氮肥的基肥、分蘖肥、穗粒肥比例:杂交中籼稻为4:3:3,常规粳稻为4:2:4。两种方式磷肥全部基施,钾肥基肥和促花肥各占50%。基肥采取先施肥,后翻耕,全层施;分蘖肥分于第一次栽后5天左右早施;穗粒肥,杂交中籼稻促花肥和保花肥并重,各占50%左右,常规品种以促花肥为主。二是科学管水。目标是防僵苗促早发,控制高峰苗,后期防早衰。一般机插前要沉淀泥浆,薄皮水栽秧,栽后薄水(0.5-1.5cm)护苗,5-7天轻晾露田,促扎根立苗,浅水湿润间歇灌溉促早发;超前搁田(杂交中籼稻达到目标成穗数的75% - 80%,常规品种达到目标成穗数的80%-90%),分次轻搁田,由轻渐重,控制高峰苗为目标成穗数的1.3-1.5倍;后期湿润间歇灌溉为主,成孰前7天左右断水,活熟到老。
(六)适时防治病虫草害。重点抓住水稻苗期和大田破口期两个关键生育阶段,秧苗移栽前3天用好“送嫁药”,破口前根据品种特性、病虫预测预报,确定主治对象,稻曲病要在破口前10- 15天进行,合理混配药防治。化学除草结合整平后沉淀泥浆时,于栽插前土壤封密处理;大田化除要适度推迟,即待返青后(发新叶2片)施用,保持浅水不过秧苗心叶。
四、注意事项
1.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时,肥料种类、机械配合度要符合作业要求。调试施肥量要精准均匀,不能漏排或重排。
2.孕穗至抽穗开花期遇高温灌深水(5- 10cm)调温,有个务条件的采取日灌夜排方式调节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影响。
3.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应用性诱剂和太阳能杀虫灯等生物和物理防治,结合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和环境相容性农药,坚持达标防治和适时适量用药,减量控害。
附件2
枞阳县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方案
一、方案概述
针对我县冬小麦播种量过大、播深不一致、机播比例小、整地质量差、播期常偏旱或偏涝、渍害较重、赤霉病频发以及后期干热风烂场雨危害等关键问题,以适当降低播种量为基础,以选育推广高产、优质、抗赤霉病和抗穗发芽品种为保障,推广秸秆粉碎匀铺深翻处理、开沟排水、少免耕机条播、半精量播种、精确施肥等高产技术,集成组装品种农机农艺融合的综合技术方案,推进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均衡增产,提升我县小麦产能。
二、主要目标
在我县开展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方案集成应用。实现我县亩产比2023年平均水平提高3%以上,力争带动全县平均亩产提高3-5公斤。
三、技术要点
(一)精细整地,施足底肥。采用水稻秸秆全量机械深旋还田技术,通过机械化作业,碎土、埋草、覆盖一次完成,旋耕深度15厘米,实现秸秆全部深埋还田,提高土壤肥力,确保苗全、苗壮。采用机械深施肥技术,每亩底施磷酸二铵20公斤左右,尿素8公斤左右,硫酸钾或氯化钾8公斤左右,硫酸锌1.5公斤。
(二)精选良种,做好包衣。稻茬麦重点为抗冻耐渍、抗穗发芽赤霉病的高产广适品种,提前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防治地下害虫。
(三)适期适墒适量适式适深播种,一播壮苗。日平均气温16℃左右播种,一般控制在10月25日-11月10日,坚持有墒趁墒抢墒,无墒造墒,时到不等墒。先造墒后整地,再播种。对播种后墒情较差的田块,必须及时补浇“蒙头水”,确保早出苗、出齐苗、一播全苗。根据播期、土壤类型、墒情、整地质量及种子芽率等情况,适当调整播量。旱地亩播种量10-12.5公斤;水田亩播种量15-20公斤,迟播加大播种量。稻茬小麦土壤墒情适宜或偏旱区域可选择“新型旋耕智控施肥播种机”,一次完成秸秆残茬铡切、灭茬、施肥、播种、镇压等多道作业工序,实现秸秆全量还田免耕施肥播种;对于土壤湿度过大可选择“高茬还田施肥开沟高畦播种一体机”,一次完成旋耕、灭茬、施肥、开沟、作畦、播种作业,作畦高度18~20厘米,畦面平直。力争播深适宜、深浅一致、播量合理、覆土严密、出苗均匀。
(四)促控结合,分类管理。越冬期至返青起身期,因秸秆还田、播种质量不高、渍害等造成黄苗僵苗麦田,尽早亩施尿素3~7.5公斤,促平衡生长,也可采取冬前喷施芸苔素内酯等化调措施促进弱苗生长。对三类苗和脱肥落黄严重麦田,亩追施尿素3~7.5公斤和三元高效复合肥15公斤,促进弱苗转壮,争取足穗。对壮苗和旺苗,减少或取消冬季和早春施用速效肥料,特别防止开春后拔节肥施用过早,避免群体生长过旺。拔节孕穗期采用微喷灌或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使水肥均匀混并直达根部,促大蘖成穗和穗花发育。对晚播弱苗,在倒2叶期再根据苗情亩追施尿素3~7.5公斤,提高单穗重。对壮苗,在叶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第二节间伸长1-2厘米、叶龄余数2.5左右时追施拔节肥,有利于培育壮杆大穗,一般可亩施用尿素3~8公斤和三元高效复合肥15公斤;提倡在旗叶露出一半时亩追施尿素5~8公斤孕穗肥,有显著的增粒增重效果。对旺苗,拔节肥应适当推迟施用,要做到叶色不褪淡不施肥,并应根据群体大小和叶色情况调整拔节肥用量,一般可亩施用尿素5~8公斤和三元高效复合肥10~15公斤。
(五)镇压化控,防冻防倒。对秸秆还田量大、播种质量差、播后镇压不到位麦田,选择冷尾暖头、气温回升且无霜冻无露水的晴天尽早镇压,促进根土密接,利于露籽苗、吊根苗等易冻弱苗转化。对旺长麦田,在拔节前适墒适时镇压、中耕或喷施化学调节剂控制旺长,防冻防倒。对缺墒麦田,降温之前及时灌水,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温度变幅,防御低温冻害。对晚播弱苗麦田特别是“土里捂”,要防止土壤表层板结,影响出苗与幼苗生长。
(六)清沟理墒,降渍防旱。“尺麦怕寸水”。及时清沟理墒、疏通田内外沟系,保证排水畅通,做到雨止田干、沟无积水,切实防止冬春连阴雨天气造成严重渍害。清理三沟也有利于遇旱时及时沟灌洇水。对沟系不配套麦田要及时开沟,补好内三沟,疏通外三沟,防止旱涝急转。旱茬小麦墒情不足时要尽早喷灌补墒,稻茬小麦可采取沟灌洇水方式补墒,在冷尾暖头、夜冻日消时,选择无霜冻的晴天下午进行,不宜大水漫灌。
(七)防病治虫草,适时化除。根据草相、天气、苗情,及时化学除草,控制杂草为害。注意加强防治纹枯病、茎基腐病、麦蜘蛛等病虫害。重点加强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及锈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及时用药、用对药剂,防止过迟防治。赤霉病关键是打药时间要科学,注意安全用药、防止药害。
(八)一喷三防,增加粒重。注意加强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及时用药、用对药剂、足量用药。突出强化“一喷三防”工作,结合病虫防治进行药肥混喷,可起到防高温逼熟、保绿防早衰、争粒增重作用。
(九)抗涝降湿,防穗发芽。加强田间排水降渍,特别是有倒伏风险麦田,更要做好排水工作。灌浆期土壤相对含水量持续低于65%时,灌溉1次,亩灌水量不超过50方。根据收获期降水情况,防止大风倒伏,预防穗发芽。
(十)及时抢收,颗粒归仓。籽粒蜡熟末期至完熟期,采用大型田间收割机收获,注意避开烂场雨,防止穗发芽,确保颗粒归仓。如遇雨导致穗发芽,应及时采取机械热风、太阳能或微波等技术烘干籽粒。
四、注意事项
1.镇压时,土壤墒情要适宜(表土干燥),切忌在寒流天气来临前或土壤湿度过大时镇压。根据苗情长势长相把握适当的镇压强度,防止过度镇压。
2.化除时密切关注天气,注意避开低温寒流,防止低温药冻害,施药前后3天日平均气温不能低于6℃。
附件3
枞阳县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方案
一、方案概述
针对枞阳县油菜移栽密度偏低、密植栽培技术不配套、机收减损技术不足等关键问题,以优化品种、种肥同播、合理密植、壮苗调控、机收减损为主线,因地制宜推广耐密抗逆抗病高产高油品种,积极推广秸秆粉碎还田、翻耕整地、三沟配套、种肥同播、一促四防、分段收获和联合收获等高产技术,集成组装品种农机农艺融合的综合技术方案,推进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
二、主要目标
在全县开展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方案集成应用,实现项目区亩产比当地平均水平提高3%以上,力争带动全县平均亩产提高3-5公斤。
三、技术要点
(一)优选良种,种子包衣。选择耐密、抗病、抗倒、高产、高油、宜机收油菜品种,一季中籼稻、早熟粳稻以及旱作田块,选择中晚熟、产量潜力大、抗寒性强的高产高油品种,如邡油777、庆油3号;茬口较晚的中晚粳稻田块,可选择早熟或早中熟、产量潜力较高、抗病耐渍耐迟播品种,如中油杂501、沣油737。播种前可采用新美洲星、噻虫胺等拌种或者包衣,促进油菜速发快长并有效防治苗期病虫害。
(二)适时抢墒造墒播栽,合理密植。直播油菜从9月下旬开始播种,水田油菜播期不迟于10月25日,旱地不迟于10月底。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后翻耕整地,深度要求达到25厘米以上,采用联合机播或飞播等播种方式。机械联合播种一般亩用种量200-250克,无人机飞播亩用种量300-400克。干旱年份或播期延迟相应增加用种量,拌种处理的种子可适当减少播种量。一般亩基本苗3万株左右,早播肥力高的田块亩密度可降至2.5万-3万株,晚播肥力差的田块亩密度可增至3万-3.5万株。墒情偏干时,播种、施肥完成后即用开沟机开沟作厢,沟土均匀分抛洒厢面盖籽。做到厢沟、腰沟、围沟相通,确保灌排通畅,通过洇水或机械撒水来补足墒情。遇多雨天气,可圆盘犁翻耕灭茬、施肥、复式开沟机浅旋开沟、封闭完成后播种,可确保油菜出苗。
移栽油菜从9月10日以后可开始育苗,35天后秧苗6叶期左右机械移栽,移栽时间不迟于11月下旬。油菜移栽前3天施用叶面肥、杀菌剂,移栽前1天上午补足水,以增加移栽时根部的带土量,提高油菜苗的成活率和缓苗速度。
(三)开沟调墒,科学肥水。直播油菜播种时开好厢沟,播种完成后用开沟机开好腰沟、围沟,移栽油菜在移栽前开好三沟。全生育期加强田间管理,及时疏通三沟,做到涝可排旱能灌。底肥选用45%(N:P:K=25:7:8以及5%的硼、硫、镁等中微量元素)油菜专用缓释肥或其他相近配方油菜专用肥,一般水田油菜亩施肥量40-50公斤,旱地油菜施用35-40公斤。移栽油菜及时浇定根水,亩配施尿素10公斤左右。蕾薹初期补施尿素+新美洲星等有机水溶肥促长防冻,补施氯化钾提高抗倒性。
(四)分类田管,控旺促弱。密植田块、冬至壮苗或偏旺田块(群体绿叶数27万片以上),在7-9叶期每亩用5%烯效唑或15%多效唑或抗冻宝、碧护兑水叶面喷施,既可防早苔早花、又可增加越冬期的抗寒性、成熟期的抗倒性。苗情偏弱的地块(群体绿叶数不足24万片),越冬期抢墒抢雨追施尿素或复合肥;越冬期前长期无降雨天气,可采用少量多次追肥尿素和复合肥的方法,充分利用早晚田间湿度大的特点,促进植株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或在晴朗天气采用叶面喷施0.3%尿素、复硝酚钠(75-100ppm)、6-BA(40-60ppm)等促进弱苗生长。低温天气来临前可通过叶面喷施新美洲星、碧护、芸薹素内酯等生长调节剂或用抗冻宝兑水进行喷施,增强植株抗冻性。
(五)绿色防控,高效田管。机播时、播种后2天内(油菜出苗前)或整地后移栽前即喷雾金都尔或乙草胺进行封闭除草。在油菜4-5叶期,根据杂草发生情况采用精喹禾灵、草除灵等进行选择性除草(茎叶除草)。及时开展“一促四防”工作,在油菜初花期喷施新美洲星、沃农硼或速乐硼、磷酸二氢钾混合氟唑菌酰羟胺、异菌氟啶胺、咪鲜胺等肥药实施“一促四防”,菌核病重发田块,盛花期再单独喷施一次杀菌剂。
(六)减损机收,全量入库。大力推广油菜机收减损技术,因地制宜采用机械分段收获或一次性联合机收方式。高产田、茬口紧张、倒伏严重的田块宜采取机械分段收获,即全株角果70%-80%落黄,主花序和上部2-3个分枝籽粒为种子固有颜色时,用油菜割晒机割倒,晾晒3-5天脱粒。低产、茬口矛盾小、倒伏轻的田块可选用一次性联合机收,要等90-95%角果成熟时进行收割。
四、注意事项
1.关注油菜冬前苗情长势情况,及时采取控旺促弱技术措施,并关注实时气象预报,做好灾害天气预防和灾后应对工作。
2.油菜田厢沟、腰沟、围沟逐渐加深,水田三沟深度参数一般分别为20-25厘米、25厘米、25-30厘米。低洼田的厢要窄、沟要深,旱地三沟可稍浅。
3.分段收获时,割晒机作业的割茬高度应选择在200-400毫米,以便于割倒的油菜晾晒在割茬上。捡拾作业时一般要等露水稍干后,再进行作业。
附件4
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
综合技术方案
一、方案概述
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种植密度匀度不高、高温多雨、病虫害严重等关键问题,以优化品种和种植方式合理密植为主线,以推广高性能播种机提高播种质量为保障,选育耐热耐湿、高油高蛋白品种,推广密植精播、化控防倒、病虫飞防、一喷多促等高产技术,集成组装品种农机农艺融合的综合技术方案,推进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均衡增产,提升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产能。
二、主要目标
立足长江中下游大豆主产区,在主产县整建制开展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方案集成应用,使大豆亩种植密度在当前基础上稳步提高1500株左右、生产条件好的地区提高2000株左右。
三、技术要点
(一)优选品种,拌种包衣。根据种植区域气候条件及种植模式,选择丰产性好、品质优、抗逆性强、耐密植大豆品种,种子纯度≥98%,净度≥98%,发芽率≥85%。根据种植区域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种子包衣处理,使用时注意剂量,避免出现药害。防治大豆根腐病,选用含有咯菌腈+精甲霜灵成分的大豆种衣剂;若需防地下害虫,增加噻虫嗪。
(二)精量播种,合理密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墒情适墒播种,选用高性能播种机,实行精量播种,提高播种质量。雨水较多和排灌不畅地区,采用开沟播种施肥一体机,实现开沟、施肥、播种、覆土一次完成。播种行距30-40厘米,株距10-12厘米,播种深度3-5厘米,亩保苗1.5万株左右。
(三)精准施肥,前控后促。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产量水平进行精准施肥。结合种肥一体化播种,一般亩施大豆复合肥(N:P:K=15:15:15)15-20公斤作基肥,在初花期根据长势可亩追施3-5公斤尿素。结荚初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硼砂+钼酸铵,促进大豆开花结实,减少落花落荚。鼓粒初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促进鼓粒,增加粒重。
(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播后因地制宜进行化学除草,播种后根据土壤墒情适宜时进行苗前封闭除草,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金都尔)+80%唑嘧磺草胺,无人机喷雾。大豆3-4片复叶期用烯草酮+精喹禾灵+氟磺胺草醚喷雾除草。苗期用甲维·虫螨腈或甲维·甲虫肼+联苯·噻虫胺,无人机喷施,防治鳞翅目、刺吸式、叶甲类害虫。开花期用蚨虫哒螨灵+氯虫苯甲酰胺+污菌戊唑醇,无人机喷施,防治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蓟马、烟粉虱等害虫,霜霉病、细南性斑疹病、叶斑病等病害。结荚及鼓粒期用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污菌戊唑醇,无人机喷施,防治霜霉病、叶斑病、烟粉虱、点蜂蜍蝽、叶甲等病虫害。
(五)一喷多促,抗逆增产。综合田间大豆长势和病虫害防治,因地制宜喷施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等,增强大豆抗逆能力,提升产量水平。在大豆花前或初花期可根据长势结合病虫害飞防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兑水茎叶喷施,控制旺长,调控株型,防止倒伏,减少落花落荚。结荚及鼓粒期无人机喷施芸苔素、胺鲜脂等调节剂,提高大豆抗逆性,减少落荚,提高产量,达到一喷多促,抗逆增产的效果。
(六)适时收获,高质减损。大豆完熟后(叶片脱落、茎杆变黄,豆荚表现出品种特有的颜色,手摇植株籽粒发响)适期进行机械收获。利用大豆专用收割机进行收获,根据大豆植株含水率、喂入量、破碎率、脱净率等情况,调整机器转速和脱粒间隙,降低脱粒破损率。充分利用晴天地干时机,突击抢收,防止泥花脸,提高清洁度,实现高质减损。
四、注意事项
1. 种子包衣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使用量,防止产生药害。包衣种子未播种,应及时晾干,以免影响发芽率。
2. 雨水较多和排灌不畅地区,采用开沟播种施肥一体机播种,做好开沟排水,防止涝灾。
3. 控制旺长要根据田间长势(已旺长或有旺长趋势)喷施烯效唑,可按照推荐剂量减半,少量多次喷施,防止施用过量抑制大豆生长。
附件5
长江中下游冬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
综合技术方案
一、方案概述
针对长江中下游冬小麦播种量过大、机播比例小、整地质量差、播期雨水多、渍害较重、赤霉病频发以及后期干热风烂场雨危害等关键问题,以适当降低播种量为基础,以选育推广高产、优质、抗赤霉病和抗穗发芽品种为保障,推广秸秆处理、开沟排水、少免耕机条播、半精量播种、精确施肥等高产技术,集成组装品种农机农艺融合的综合技术方案,推进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均衡增产,提升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产能。
二、主要目标
立足长江中下游冬小麦主产区,在各县整建制开展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方案集成应用。
三、技术要点
(一)精细整地,施足底肥。采用水稻秸秆全量机械深旋还田技术,通过机械化作业,碎土、埋草、覆盖一次完成,旋耕深度15厘米,实现秸秆全部深埋还田,提高土壤肥力,确保苗全、苗壮。采用机械深施肥技术,每亩底施磷酸二铵20公斤左右,尿素8公斤左右,硫酸钾或氯化钾8公斤左右,硫酸锌1.5公斤。
(二)精选良种,做好包衣。稻茬麦重点为抗冻耐渍、抗穗发芽赤霉病的高产广适品种,提前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防治地下害虫。
(三)适期播种,少免耕条播。日平均气温16℃左右播种,一般控制在10月25日-11月5日,亩基本苗10-14万,均匀播种,保证深浅(2-3厘米)一致,播前播后两次镇压,增强土壤保墒抗寒效果,力争全苗。利用少免耕机条播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种盖种程序,提高播种效率,特别适用于土壤粘稠、渍害较重的麦田。
(四)促控结合,分类管理。越冬期至返青起身期,因秸秆还田、播种质量不高、渍害等造成黄苗僵苗麦田,尽早亩施尿素3-7.5公斤,促平衡生长,也可采取冬前喷施芸苔素内酯等化调措施促进弱苗生长。对三类苗和脱肥落黄严重麦田,亩追施尿素3-7.5公斤和三元高效复合肥15公斤,促进弱苗转壮,争取足穗。对壮苗和旺苗,减少或取消冬季和早春施用速效肥料,特别防止开春后拔节肥施用过早,避免群体生长过旺。拔节孕穗期采用微喷灌或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使水肥均匀混并直达根部,促大蘖成穗和穗花发育。对晚播弱苗,在倒2叶期再根据苗情亩追施尿素3-7.5公斤,提高单穗重。对壮苗,在叶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第一节间接近定长、第二节间伸长1-2厘米、叶龄余数2.5左右时追施拔节肥,有利于培育壮杆大穗,一般可亩施用尿素3-8公斤和三元高效复合肥15公斤;提倡在旗叶露出一半时亩追施尿素5-8公斤孕穗肥,有显著的增粒增重效果。对旺苗,拔节肥应适当推迟施用,要做到叶色不褪淡不施肥,并应根据群体大小和叶色情况调整拔节肥用量,一般可亩施用尿素5-8公斤和三元高效复合肥10-15公斤。
(五)镇压化控,防冻防倒。对秸秆还田量大、播种质量差、播后镇压不到位麦田,选择冷尾暖头、气温回升且无霜冻无露水的晴天尽早镇压,促进根土密接,利于露籽苗、吊根苗等易冻弱苗转化。对旺长麦田,在拔节前适墒适时镇压、中耕或喷施化学调节剂控制旺长,防冻防倒。对缺墒麦田,降温之前及时灌水,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温度变幅,防御低温冻害。对晚播弱苗麦田特别是“土里捂”,要防止土壤表层板结,影响出苗与幼苗生长。
(六)清沟理墒,降渍防旱。“尺麦怕寸水”。及时清沟理墒、疏通田内外沟系,保证排水畅通,做到雨止田干、沟无积水,切实防止冬春连阴雨天气造成严重渍害。清理三沟也有利于遇旱时及时沟灌洇水。对沟系不配套麦田要及时开沟,补好内三沟,疏通外三沟,防止旱涝急转。旱茬小麦墒情不足时要尽早喷灌补墒,稻茬小麦可采取沟灌洇水方式补墒,在冷尾暖头、夜冻日消时,选择无霜冻的晴天下午进行,不宜大水漫灌。
(七)防病治虫草,适时化除。根据草相、天气、苗情,及时化学除草,控制杂草为害。注意加强防治纹枯病、茎基腐病、麦蜘蛛等病虫害。重点加强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及锈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及时用药、用对药剂,防止过迟防治。赤霉病关键是打药时间要科学,注意安全用药、防止药害。
(八)一喷三防,增加粒重。注意加强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及时用药、用对药剂、足量用药。突出强化“一喷三防”工作,结合病虫防治进行药肥混喷,可起到防高温逼熟、保绿防早衰、争粒增重作用。
(九)抗涝降湿,防穗发芽。加强田间排水降渍,特别是有倒伏风险麦田,更要做好排水工作。灌浆期土壤相对含水量持续低于65%时,灌溉1次,亩灌水量不超过50方。根据收获期降水情况,防止大风倒伏,预防穗发芽。
(十)及时抢收,颗粒归仓。籽粒蜡熟末期至完熟期,采用大型田间收割机收获,注意避开烂场雨,防止穗发芽,确保颗粒归仓。如遇雨导致穗发芽,应及时采取机械热风、太阳能或微波等技术烘干籽粒。
四、注意事项
1. 镇压时,土壤墒情要适宜(表土干燥),切忌在寒流天气来临前或土壤湿度过大时镇压。根据苗情长势长相把握适当的镇压强度,防止过度镇压。
2. 化除时密切关注天气,注意避开低温寒流,防止低温药冻害,施药前后3天日平均气温不能低于6℃。
附件6
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
综合技术方案
一、方案概述
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种植密度偏低、密植栽培技术不配套、机收减损技术不足等关键问题,以优化品种、种肥同播、合理密植、壮苗调控、机收减损为主线,因地制宜选育推广耐密抗逆抗病高产高油品种,分区域推广秸秆还田、翻耕整地、三沟配套、种肥同播、一促四防、分段收获和联合收获等高产技术,集成组装品种农机农艺融合的综合技术方案,推进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
二、主要目标
立足长江中下游油菜主产区,在各县整建制开展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综合技术方案集成应用,实现整建制推进县亩产比当地平均水平提高3%以上,力争带动全国平均亩产提高3-5公斤。
三、技术要点
(一)优选良种,种子包衣。选择耐密、抗病、抗倒、高产、高油、宜机收油菜品种,在两熟区可选择高产优质中熟品种,在稻稻油三熟区选择生育期180天以内的早熟油菜品种。播种前可采用新美洲星、噻虫胺等拌种或者包衣,促进油菜速发快长并有效防治苗期病虫害。
(二)适时播栽,合理密植。直播油菜从9月下旬开始播种,水田油菜播期不迟于10月25日,旱地不迟于10月底。秸秆全量粉碎还田后翻耕整地,深度要求达到25厘米以上,采用联合机播或飞播等播种方式。机械联合播种一般亩用种量200-250克,无人机飞播亩用种量300-400克。干旱年份或播期延迟相应增加用种量,拌种处理的种子可适当减少播种量。一般亩基本苗3万株左右,早播肥力高的田块亩密度可降至2.5万-3万株,晚播肥力差的田块亩密度可增至3万-3.5万株。
移栽油菜从9月10日以后可开始育苗,35天后秧苗6叶期左右机械移栽,移栽时间不迟于11月下旬。油菜移栽前3天施用叶面肥、杀菌剂,移栽前1天上午补足水,以增加移栽时根部的带土量,提高油菜苗的成活率和缓苗速度。
(三)开沟调墒,科学肥水。直播油菜播种时开好厢沟,播种完成后用开沟机开好腰沟、围沟,移栽油菜在移栽前开好三沟。全生育期加强田间管理,及时疏通三沟,做到涝可排旱能灌。底肥选用45%(N:P:K=25:7:8以及5%的硼、硫、镁等中微量元素)油菜专用缓释肥或其他相近配方油菜专用肥,一般水田油菜亩施肥量40-50公斤,旱地油菜施用35-40公斤。移栽油菜及时浇定根水,亩配施尿素10公斤左右。蕾薹初期补施尿素+新美洲星等有机水溶肥促长防冻,补施氯化钾提高抗倒性。
(四)分类田管,控旺促弱。密植田块、冬至壮苗或偏旺田块(群体绿叶数27万片以上),在7-9叶期每亩用5%烯效唑或15%多效唑或抗冻宝、碧护兑水叶面喷施,既可防早苔早花、又可增加越冬期的抗寒性、成熟期的抗倒性。苗情偏弱的地块(群体绿叶数不足24万片),越冬期抢墒抢雨追施尿素或复合肥;越冬期前长期无降雨天气,可采用少量多次追肥尿素和复合肥的方法,充分利用早晚田间湿度大的特点,促进植株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或在晴朗天气采用叶面喷施0.3%尿素、复硝酚钠(75-100ppm)、6-BA(40-60ppm)等促进弱苗生长。低温天气来临前可通过叶面喷施新美洲星、碧护、芸薹素内酯等生长调节剂或用抗冻宝兑水进行喷施,增强植株抗冻性。
(五)绿色防控,高效田管。机播时、播种后2天内(油菜出苗前)或整地后移栽前即喷雾金都尔或乙草胺进行封闭除草。在油菜4-5叶期,根据杂草发生情况采用精喹禾灵、草除灵等进行选择性除草(茎叶除草)。及时开展“一促四防”工作,在油菜初花期喷施新美洲星、沃农硼或速乐硼、磷酸二氢钾混合氟唑菌酰羟胺、异菌氟啶胺、咪鲜胺等肥药实施“一促四防”,菌核病重发田块,盛花期再单独喷施一次杀菌剂。
(六)减损机收,全量入库。大力推广油菜机收减损技术,因地制宜采用机械分段收获或一次性联合机收方式。高产田、茬口紧张、倒伏严重的田块宜采取机械分段收获,即全株角果70%-80%落黄,主花序和上部2-3个分枝籽粒为种子固有颜色时,用油菜割晒机割倒,晾晒3-5天脱粒。低产、茬口矛盾小、倒伏轻的田块可选用一次性联合机收,要等90-95%角果成熟时进行收割。
四、注意事项
1. 关注油菜冬前苗情长势情况,及时采取控旺促弱技术措施,并关注实时气象预报,做好灾害天气预防和灾后应对工作。
2. 油菜田厢沟、腰沟、围沟逐渐加深,水田三沟深度参数一般分别为20-25厘米、25厘米、25-30厘米。低洼田的厢要窄、沟要深,旱地三沟可稍浅。
3. 分段收获时,割晒机作业的割茬高度应选择在200-400毫米,以便于割倒的油菜晾晒在割茬上。捡拾作业时一般要等露水稍干后,再进行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