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坚持发展为要,经济运行平稳增长。
工业强县加速呈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高位起步。总投资百亿元得壹新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一期产品正式下线,铝制车用空调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电池冷却零部件等一批项目有序推进,比亚迪、美的等新能源汽车配套项目招商对接不断深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基地加速建成。铝基产业实现新突破。组织举办“2023铝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暨应用技术交流大会”,社会反响热烈;金誉公司高性能动力电池铝箔获评“2023年安徽省新材料产业十大标志性事件”;编制完成县域铝基产业提升专项规划。全县全年铝基产业实现产值68亿元,同比增长41.7%。建材产业升级提质。鲁丽集团绿色纤维材料基地项目签约落地,枞阳海螺220万吨粉磨站项目及码头廊道提升工程有序实施,南方材料绿色运输廊道、路万方绿色建材加工等项目加速推进。
农业经济不断壮大。开展粮食生产能力提升行动,建立县级水稻万亩示范片2个、千亩示范方29个,总面积5万亩以上,示范片实现亩产(两季)911.3公斤;全年粮食播种面积92.5万亩,粮食总产达39.04万吨,迎来“二十连丰”。开展农业产业提质行动,2022年7万亩高标准农田通过市级验收,2023年5万亩高标准农田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推动枞阳白茶、黑猪、媒鸭等“十大”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推动“一片茶(蓝莓)、一条鱼”产业集聚,新增白茶种植1.2万亩,总面积达4万亩以上。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攻坚行动,汤沟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皖垦、万全集团落户枞阳省级农业科技园。
服务业发展稳中有进。激发商贸活力。培育限上单位35家,推动汤沟锦纶茶干、安徽真香土特产申报“安徽老字号”。围绕商超零售、餐饮住宿、图书家电等重点领域,组织发放“品质生活 乐购枞阳”消费券580万元。激发文旅活力。全年投入文化惠民工程项目资金330.26万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500余次,累计完成“送戏进万村”“送戏进景区”活动207场次。成功举办枞阳县第二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首届钱桥蓝莓旅游文化节、2023农民丰收节等活动。申报省级特色主题村2家,省级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3家,精品民宿8家、“双微”提升点87个,推进风景廊道建设60公里。浮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签约落地。激发金融活力。多举措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运用普惠支持工具为企业支付延期本息3.08亿元。持续开展“行长遍访市场主体”活动,落实授信57.28亿元。全年新增贷款65.52亿元,存贷比达57.6%,均为历史新高。
(二)聚力项目攻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项目建设持续发力。创新实施重大项目“百日攻坚”行动,29名县干包保132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210个节点任务,完成率85%。全年安排154个重点项目,年初计划投资135.2亿元,完成投资156.3亿元(不含江北港),投资完成率115.6%,产业投资比达68.3%。年初计划开工项目39个,开工72个,计划竣工项目29个,竣工40个。全年组织上报54个省开工动员项目,总投资410.02亿元居全市首位,开工、纳统率分别达98.1%、96.3%,摆脱全市后进位次。
项目招引创新突破。完善招商机制,整合优化7条重点产业链,成立8个驻外招商分局。全年各重点产业链引进新签约项目35个,总投资147.14亿元,新开工项目25个,总投资56.64亿元;驻外招商分局引进新签约项目27个,总投资228.21亿元,新开工项目18个,总投资27.87亿元。全年完成内资到位资金54.5亿元;新签约项目71个,超年度目标任务9.2%,总投资299.8亿元,开工转化率81.7%;新开工项目72个,超年度目标任务30.9%,总投资126.45亿元,纳统转化率86.1%。
园区发展不断夯实。转型发展再上新台阶,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9亿元,同比增长83.9%,实现规上工业产值81.22亿元,同比增长13.2%;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144.8%。园区2023年度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跻身全省前三分之一序列。获评第三批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区域、安徽省新材料产业十强园区。项目转化实现新突破,全年签约入园亿元以上项目45个;新入库项目数33个,完成率120%;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44.32亿元,完成率88.63%。建成投产项目24个【奇瑞锂电池项目一期、光华铝基产业园等一批大项目相继投产】。企业培育取得新成效,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3户,立太智能等15户企业获批安徽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四盟能源等7户企业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远维线缆、富诺米科技、鲍记蜂业获评安徽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2023年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成果转化基地”。产城融合呈现新面貌,建成7.8公里、12条市政道路,桥港园污水提升泵站、110KV专用变电站及双回线路、LNG气化站相继投用,临江产业园起步区4.94平方公里土地纳入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建成交付安置房148套,392套人才公寓加快施工。
(三)深化开放改革,发展活力全面激发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逐步深入。深入实施“158”行动,江苏万全集团1898亩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启动建设,累计创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6个。建设备案长三角(枞阳)盆景文化产业园“科技特派员+”示范点1个。全年择优选派2批共20名干部赴江阴市挂职锻炼。面向长三角地区设立上海、苏州、杭州和江阴办事处四处招商分局。抢抓江阴临港经开区“腾笼换鸟”契机,建立“转移项目信息库”,江阴骏哲轻合金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再生铝项目投产在即。县医院、县中医院分别与上海海弗医院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推动长三角地区脑卒中同质化、标准化和一体化健康管理。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修订《枞阳县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手册(2023版)》,前三季度县“政府采购”领域营商环境评议排名居全市首位,“纳税服务”、“企业开办注销”、“获得用水用气”和“办理建筑许可”4个营商环境一级指标在省、市年度(季度)评比中位次领先。全年开展“亲清有约”助企服务活动日56次,走访企业106家(次),接待企业43家(次),收办企业诉求73件。县本级兑现促进工业发展奖补资金870万元,对上争取“制造强省、助企纾困”等奖补资金1873万元。创立投资者教育基地,邀请专家解读全面注册制暨北交所上市实务,万华禾香板业、富诺米科技分别在专精特新板和科创板成功挂牌。
多项改革统筹实施。亩均评价改革深入实施,完成219户企业2022年度亩均效益评价工作,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5.3%、67.7%。零基预算改革持续推进,印发《枞阳县2024年县级部门预算编制方案》,加强源头管控,提升预算安排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国企改革加速推进,根据《枞阳县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实施方案》,整合建投、农发、文旅等国有企业,组建成立枞阳国有资本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制定《枞阳国有资本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章程》,企业重组财务审计工作加快实施。
(四)聚焦品质提升,城乡建设扎实推进
交通设施持续完善。S232白柳至会宫段、G330钱铺段建成通车,G330横埠段、乌金渡二桥、天天高速枞阳段、池州长江公铁大桥有序推进。“四好农村路”扎实推进,建成旅游路38公里、产业路22.7公里、联网路53公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36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桥5座。枞阳通用机场、S40宁国至枞阳高速公路、S228安庆至枞阳一级公路,S233小缸窑至庐江段等重点项目加快前期工作。获评省级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交邮融合发展网络体系初步建成;枞阳港区规划报请省政府审批。
城市更新步伐加快。浮山北路建成通车,金坛路二期、滨江大道、安康南路、望龙北路等市政道路有序推进。县城易涝区域专项治理、县城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加速推进。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三角公园等5个子项目建成投用。启动实施德上高速枞阳东出入口至银塘路品质提升工程、长江路—下北线段拓宽及延伸工程、长安大道G347出入口品质提升工程。新续建设市政道路8条、28公里,建成雨污水管道15.7公里。新建公共停车场5座,新增公共停车位358个。改造老旧小区26个、25.7万平方米。
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常态化开展返贫致贫风险排查,集中排查农户18.67万户,新识别监测对象294户、865人,落实576名帮扶联系人跟踪帮扶。雨露计划累计补助4766人次,发放补助金额714.9万元。光伏发电户均收益2530元,55个出列村村均收益6.05万元。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衔接资金投入产业项目15066万元,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庄达40个。“四带一自”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创建特色产业园区(基地)9个,带动农户1620户,户均增收2400元。白柳镇山河村、官埠桥镇官山村、钱铺镇鹿狮村列入2023年度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
(五)践行绿色发展,生态环境底色擦亮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新建绿色建筑17.23万平方米,“五绿”工程营造林2.48万亩。实施环湖沿河排水口整治、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县城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加速推进。枞阳绿色能源基地建设有序有力,华电枞阳90MW光伏发电、汤沟260MW光伏发电、横埠湴湖180MW光伏发电、枞阳县260MWh电网侧储能项目竣工并网。全县全年新能源发电量5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30%。天然气桐枞支线具备通气条件,庐池高压管线完成管道敷设,藕山、横埠输气站主体完工。
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较上年分别下降0.5%、0.8%、1%、5%,实现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目标;推进国、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排查整治工作,完成国控枞阳大闸断面周边1公里范围内农作物清理退出,进行周边区域污水整治;实施两赛长河、汤沟河不达标水体治理项目,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成12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全县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开展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专项整治行动。
(六)改善民生福祉,社会大局安定有序
持续强化各类保障。就业帮扶扎实开展,举办“枞见英才”春风送岗、“招才引智”高校行专场、招商引资重点企业专场等“2+N”系列招聘活动364场,提供岗位65092个次,达成就业意向12666人次。开发脱贫人口乡村公益性岗位,帮扶1608名脱贫人口实现兜底就业,推动“三公里”就业圈全覆盖。公共服务全面提质,统筹优化教育资源,编制《枞阳县教育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完成23个小学教学点和2所初中整合,建成公办幼儿园3所。国家卫生县、省级健康县创建有序推进,“省市县医联体”成效初显。完成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9家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深入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百千万”工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乡镇。建成村(居)级养老服务站22个、城乡老年食堂(助餐点)26个,完成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271户。
社会治理稳定高效。“五经普”工作扎实开展。根据《铜陵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管理实施办法》,推动落实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发挥城乡社区协商重要作用,成功打造“六事协商法”“早市民情站”“事务协商会”等枞阳特色议事协商品牌。持续发挥基层信访工作联席会议能效,信访预防化解规范有力。实施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防汛抗旱、防灾减灾救灾、森林防灭火等工作扎实有效。“枫桥式”派出所(警务室)加速创建,违法犯罪打防管控持续加强。
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仍不够牢固,部分指标和年度预期目标相比,和全省、全市争先进位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持续发力。主要体现在:年初设定的14项主要指标任务,仅5项完成了既定目标,完成率35.7%。其中,10项经济类指标只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项达到预期,四个“支撑不足”问题较为突出。一是GDP支撑不足。全县2023年GDP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低于全市0.1个百分点,距离年度增长8.5%的目标任务缺口3个百分点。参与GDP核算的28项基础指标中,有7项呈负增长【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增速、仓储和其他运输业营业收入增速、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房地产业工资总额增速、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工资总额增速、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工资总额增速、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工资总额增速】。二是重大项目支撑不足。受审批、征地等因素制约,部分在建项目进展缓慢,如黄公山凝灰岩矿、螺丝尖矿山、池州公铁长江大桥等项目一直未能形成与体量相匹配的实物工作量。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领域新入库的大项目少,在库项目投资多已完成或接近完成。三是工业生产支撑不足。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及销售市场低迷影响,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县145户规上工业企业半数产值呈负增长,且普遍存在成本上升、销售不畅等情况。四是开放合作支撑不足。尚未能深度参与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分工体系高端环节,省外项目资金实际到位率不高、增速不快,产业梯度转移承载能力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