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自然资源领域>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国土空间专项规划
索引号: 113407227430523970/202410-00022 组配分类: 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国土空间专项规划
发布机构: 枞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 主题分类: 国土资源、能源
名称: 《枞阳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开 文号:
发布日期: 2024-10-12
有效性: 有效 咨询电话: 0562-3211671
《枞阳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开
发布时间:2024-10-12 08:43 来源:枞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文本下载


《枞阳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已经枞阳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根据有关法律要求,现将规划主要内容公开如下: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枞阳县行政辖区全域国土空间,涵盖国土总面积1473.40平方千米。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远期目标年为2035年

二、规划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锚固“两带一屏、两区四核多廊道”生态保护空间格局,通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全面提升枞阳县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类生态系统整体质量,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升生态空间质量和稳定性,强化农业空间生态系统功能,改善城镇空间生态质量,增强生物多样性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努力开创枞阳县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和谐发展的新局面,筑牢长江生态屏障。

2025年,人为破坏严重区域的生态修复工作基本完成,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问题得到缓解。生态安全格局初步形成,重要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城镇生态网络系统逐步完善;初步构建生态修复体制机制,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工程得到有效推进。

2030年,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成效显著,生态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2035年,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完成,生态安全格局成功构建,国土空间生态环境实现根本好转;城乡人居品质显著提升,建立完整生态环境治理长效保障机制和价值实现体系,生态系统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三、生态修复总体格局

以长江生态大保护为核心,注重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着力构筑“两带一屏、两区四核多廊道”的县域生态保护总体格局。

“两带”:长江和江淮运河复合廊带,属于省级生态主动脉,重点加强水源地、自然岸线、滨岸带保护和水土保持,提高洪水调蓄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

“一屏”:县域东北-西南部山林生态屏障,重点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

“两区”:分别为江北丘陵生态区、沿江湿地生态区。重点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注重生态功能培育。

“四核”:分别为县域内的自然保护地,包括安庆沿江湿地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枞阳段(菜子湖),浮山地方级风景名胜区(白荡湖片景区),浮山地方级风景名胜区(浮山景区),浮山国家级森林公园。重点加强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保护。

“多廊”:浮山-罗昌河-白荡湖生态廊道、横埠河生态廊道、杨市河生态廊道、钱桥河生态廊道、连城湖-羹脍赛湖-长河-神灵赛湖生态廊道。重点加强自然岸线、滨岸带保护和水土保持,提高洪水调蓄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

四、生态修复分区

基于枞阳县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格局,传导落实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分区和生态安全格局,结合枞阳县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地位,以重点流域和重要山脉为基础单元,突出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和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将枞阳县划分为三大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分别为北部生态屏障区江淮运河水土涵养区长江沿线生态修复区

五、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根据问题识别结果,以生态修复分区和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为基础,依据综合评价中问题突出的区域,结合市域生态安全格局和重大战略,并统筹各相关部门生态修复任务区域,确定生态修复分区下的重点区域。枞阳县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共包括八种类型,分别为森林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湿地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区域、农用地整治重点区域及建设用地整治重点区域

六、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根据枞阳县自然环境现状、识别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建立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结合枞阳县北部生态屏障区、江淮运河水土涵养区、长江沿线生态修复区3大分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统筹3个修复分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3+6+63”的三级工程项目体系,布局项目63个,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科学配置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修复、生态重塑四种保护修复模式,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解决区域突出生态问题、恢复受损生态系统功能、改善生态系统质量,充分发挥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综合效益

七、投资估算

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上下联动的财政资金保障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归并和规范现有保护修复补偿渠道,构建科学合理的差异化 利益补偿标准,稳定国土整治修复专项资金投入;同时积极探索资源资产化运作、个人资本参与、企业投资经营、业 主承包开发、共同投资管理办法,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

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通过自然资源政策激励,如土地使用权等,吸引社会各方投入,探索推行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的矿山生态修复模 式;通过设立绿色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融资贴息、基于“生态券”的生态用地占卜平衡机制等 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修复领域。通过财政资金示范,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保护补偿领域,实现自然资源价值。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保障体系,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全社会生态共治共建共享。

健全财税金融机制健全财税金融机制。采取设立基金、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国土整治修复;加 强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健立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机制,有效保障相关 贷款需求,优先给予优惠贷款利率,降低利用金融资金开展整治修复的贷款成本,为社会投资提供长期稳定的融资支持。

八、规划实施管理

加强党的领导,完善规划实施政策和项目保障机制,依托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定期体检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监督。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枞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股。

联系人:先生

联系方式:0562-3211671


2024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