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县政府办> 监督保障> 工作推进> 年报与总结
索引号: 11340722003125642M/202412-00018 组配分类: 年报与总结
发布机构: 枞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枞阳县2024年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文号:
发布日期: 2024-12-20
有效性: 有效 咨询电话: 0562-3211610
枞阳县2024年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4-12-20 16:32 来源:枞阳县数据资源管理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文本下载

    2024年,枞阳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政务公开工作安排部署,稳步推进政务公开各项工作,全面夯实政务公开工作基础,以高质量公开助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将本年度政务公开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4年工作情况

(一)深耕主责主业,发挥政务公开主阵地作用。

2024年枞阳县政府信息公开网共公开信息14376条(截至1220日数据初步统计,下同),其中基层“双化”领域信息4400条,公共企事业单位信息255条。政策文件库入库政策文件19件,其中规范性文件5件。线上渠道收到依申请公开31件,其中予以公开件13件。

政策解读。全年制作政策解读280件,发布政策线下宣讲活动稿40余篇,召开新闻发布会38场,积极回应群众各类关心关注问题300余条。创新解读新形式,制作发布系列图解。积极参与市优秀政策解读评选,前三季度共5篇解读获优秀。

决策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企业、群众代表列席有关议题。举办自来水价格调整听证会,邀请居民共商水价调整办法。规范性文件意见征集100%全覆盖,其中涉企文件向企业征求意见2件。

公共企事业。推动教育、卫生健康、供水、供电、供气、公共交通等广泛涉及群众利益的9个公共企事业单位上网公开。完善公开目录和服务指南,定期测评公开情况,督促主管单位加强管理。

依申请公开。举办或组织参加依申请公开工作培训会2次,强调答复新表述。开展模拟电话测评和线下信函模拟申请共80余次,实现乡镇、部门全覆盖。修订政府信息公开指南、依申请公开指南,规范指南内容

审查清理。召开现场办公会,清理信息1.2万条。加大惠农惠农资金发放公示隐私排查力度,开展2轮隐私信息排查。通过第三方平台全时监控,按月清理,纠正错敏词1700余个,错暗链1000余个。

(二)创新亮点特色,打造有维度、有技术、有活力的公开品牌。

丰富公开利民形式。举办第四届“参与‘枞’务公开,走进阳光政府”政府开放月活动,共举办各类活动18场,累计参与人数达3000余人次。编制《枞阳县政策问答手册》,收录企业群众常见政策问题150余条,并附咨询机关和联系渠道。推进村级惠民惠农资金公开及存档可查,助力基层治理。

强化数字平台赋能。利用政府网站改版契机,将政策文件库入口、答问知识库设置在政府门户网站首页,提升信息获取便利性。依托市依申请公开一体化平台,留存线上线下公开件办理全流程资料,减少因程序失当引发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加强数据整合,将政务公开查询、关注融入门户网站“个人空间”,扩展“订阅”功能。

激发基层公开活力。深入推进信息源保障制度,压实一线股室机构责任。为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减少外查干扰,改第三方查评为自开发查评系统,线上实时交流,实现查评、反馈、整改、复查全链“四即时”。合并各层级栏目120余个,取消公开栏目80余个,减少无效信息发布。强化经验交流稿报送,省、市政务公开平台各录用我县经验交流稿1239篇。

二、存在问题

(一)公开内容不全面。重大决策意见征集和结果反馈、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等信息公开较少,政策解读、回应关切等信息内容质量不高,权责清单等信息要素缺少。

(二)申请办理不规范随着信息公开申请数量逐年增加,部分申请内容复杂且范围广泛,答复难度增加。公开与业务、公开与保密矛盾交织。申请办理批转速度慢,易错过补正、答复时限。在规范程序、规范文书方面仍存在不足。

(三)重视程度不平衡部分乡镇和县直部门公开理念落后,缺少主动公开意识,大多数乡镇和县直部门无专职工作人员和专门工作机构,人员变动频繁,工作交接不畅,政务公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三、2025年工作安排

(一)强化政策公开与政策解读。继续推进完善政策文件库建设,规范格式,做好政策文件数据同源、动态更新。继续深化和探索政策解读质效,强化政策解读与文件、工作、群众“三贴合”。

(二)规范申请办理与风险防范。加强依申请公开培训,及时会商研判复杂疑难申请,提升办理质效。强化公文审查流程,规范信息上网前审核程序,定期进行隐私信息审核,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三)提升基层效率与队伍建设。加大业务指导,多采以改代培、现场指导,多介绍好经验、好做法,拓宽视野,帮助基层人员纾解疑惑。落实常态化巡查反馈和互评机制,促进全员能力提升。

(四)深化标准建设与创新成果。进一步深化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成果,不断夯实公开制度基础、技术标准和队伍素质。努力创新,着眼公开实效,强调多渠道、多层次的政策宣传,深入基层,解决政务公开“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