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县2024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落实情况及2025年度工作计划
2024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河长办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抓手,一以贯之做深做实河长制工作,河湖面貌和水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县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农村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羹脍赛湖获得全省第四批省级幸福河湖命名,1人获得“全省推行河湖长制先进工作者”称号。现将我县2024年度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报告如下:
一、工作落实情况
(一)完善机制定职责 增强合力促发展
一是高位推动强履职。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河长制工作纳入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立河长制组织体系、管理体系、责任体系。定期召开县级总河长会议、不定期召开县级河长专题会议,深入系统研究河长制工作,扎实推进“幸福河湖”创建,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把各乡(镇)、村河湖“清四乱”、环境整治、问题整改等工作成效列入县党政机关重点工作年度目标考核,推动河长制工作有效落实;县级河长率先垂范,坚持带头巡河,督导各级河湖长履职尽责,及时发现各类涉河涉湖问题并有效处理。2024年县级总河长、副总河长、县级河长累计巡河巡湖督查50余次,督办问题4例,召开专题会议21次,召开协调会议13次(其中汤沟河及两赛长河6次、羹脍赛湖2次、连城湖5次)。制发工作提示函、交办督办单共16单次,强化各级各部门履职,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关注、影响河湖健康生命的问题,全县河湖生态明显改善。
二是组织体系更完善。不断完善河长制组织体系。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县级河湖长和协助单位,指导各乡镇完善乡镇、村两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全年共调整县、乡(镇)、村级河湖长69名,更新完善各级河湖长公示牌等信息130处。进一步优化河湖邮路巡查机制,提高邮路巡查员巡查频次和效能,邮政集团枞阳分公司建立了激励机制,巡查中每发现一个问题,核实后奖励100元。
三是部门联动增质效。持续深化“河长+检察长”“河长+警长”“河湖长+林长”等部门协作和河湖长联动工作机制,共同破解河湖生态治理难题,助力河湖生态修复。2024年以来,联合开展河湖巡查22次,其中开展湿地排查4次、生态环境大排查4次、清网行动8次、“河长+检察长”巡查4次、与桐城市、宜秀区开展跨界河湖-菜子湖联合巡查2次等。共拆除拦河网30余条长约1000多米、地笼300多条,拆除违章建筑、养殖棚点约800平方米,清理垃圾漂浮物约5吨。
(二)聚焦重点齐发力 锚定目标共奋进
一是强化水资源管理保护。严格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和取水许可、申请审批等制度。2024年,全县实际用水总量预计在2亿立方米以内,约占下达计划的94%;万元GDP、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度分别下降12.85%、21.1%,超额完成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控制目标;审批取水许可项目6个;对全县34个项目取水户开展检查,对取用水管理突出问题的安徽枞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发出了整改通知并落实到位,对杨湾水厂非法取水进行立案查处;全面开展水资源确权登记工作,探索建立取用水监管长效机制。深入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编制《枞阳县节水规划(2024-2035年)》,对全县13户公共管网供水重点用水户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加收超定额水资源费计1785.68元。组织举办节水知识讲座4次、节水技术推广应用16场,参加学习培训人员1200人次;在全县30多处公交站设置节约用水公益广告。严格地下水管理保护,配合市水利局开展地下水保护规划编制。
二是严管河湖水域岸线。强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严格涉河建设项目的审批,定期对涉河建设项目巡查监管,发现与批建不符等情况要求立即整改。2024年,完成行政许可涉河建设方案1个(白荡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发布总河长令2份;完成水利部81处河湖遥感图斑复核、清理整治任务。拆除枞阳长河管理范围内违章搭建看护棚1处约80平方米、菜子湖湿地保护区内养殖棚400平方米、连城湖岸线盛世名都售楼中心320平方米。强化水库运行管控,持续做好马鞍山、和尚桥等中小型水库维修管护工作,开工建设丁庄、莲花、东风等3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强化河道采砂管理,落实长江河道采砂属地管理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四个责任人”,对非法采砂行为实行“零容忍”,全县共开展日常巡查1600余次、专项(联合)执法行动22次,累计出动执法人员4600余人次,动用执法船艇682艘次、车辆1080余车次,巡查41000余公里,县域内未发生非法采砂行为,涉砂案件呈断崖式下降,采砂管理秩序良好。
三是加强水污染综合防治。持续推进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2024年完成长江干流90%的入河排污口整治(目标任务为70%)和长江一、二级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持续推进汤沟河、两赛长河入河排污口整治,引江济淮工程枞阳县畜禽养殖项目实行清单管理。推进农村水污染治理。完成义津镇牛集村等13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整治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33.86%、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建立黑臭水体台帐,完成浮山等4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推动城乡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更新改造建城区污水管网5495米,新建一体化污水泵站1座。
四是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加强监测预警,充分利用菜子湖等8座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对水质变化进行分析;实施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工程(二期)、白荡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一期)等,有效改善全县水环境质量;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监管,持续开展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与环境问题“清零行动”,强化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全面掌握水质动态变化,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配合省生态环境厅,对县城备用水水源地进行调整划分。持续推进农村水环境治理,加强水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推进渔业绿色循环发展,建立10个水稻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达到127.5万亩,技术覆盖率达96%;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在42.5%以上。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2024年高质量完成农村改厕任务6000户,其中提升改造2522户、新建3478户;建成16个农村改厕管护综合服务站,管护服务覆盖率100%,全县改厕管护服务工作运行稳定。
五是着力保护水生态修复。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完善跨界水域共管机制,加大巡查力度和频次,2024年先后会同相邻县(市、区)于交界水域开展禁渔联合执法行动6次,出动执法人员18186人次、执法车艇5742次。共查处渔政案件61起,其中移送公安机关案件9起。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增加长江和菜子湖水域鱼类资源,改善区域水域鱼类种群结构,共投放草鱼、鲢鱼等各类鱼苗140万余尾,有效修复了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协助中国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长江干流枞阳段开展了水生物资源监测调查评估。
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投资1137万元实施横埠河上游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完成马鞍山水库小水电站退出销户工作,组织编制汤沟河生态调水补水方案。加强湿地修复保护。完善湿地分级分类体系,全县湿地保护面积2.88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8.14%。积极开展湿地保护问题排查整治,加强水利、生态、自规等有关部门的工作联动,建立县自然保护地湿地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进行巡查。持续加强马鞍山水库生态流量泄放常态化监管。
六是问题整改见成效。截至目前,2024年县、乡(镇)、村417名三级河湖长共开展巡河工作2.1万余次,巡河完成率100%。各级巡查督查中发现并整改河湖“四乱”问题93个(其中省级两轮暗访共发现问题19例、交办8例;市级10例,交办6例;县级41例,专项巡查23例),省市交办问题全部验收销号,县级交办问题全部立行立改。开展引江济淮输水干线“清水北送”专项行动,发现并整改问题23处,河湖邮路巡查发现问题28起,全部立行立改。县河长办坚持每月召开工作例会,及时汇总涉及河湖水域岸线、水生态、水环境、水污染等问题,提请县级河湖长针对河湖重要问题召开专题会议强力推进问题整改,全县河湖面貌持续向好。
七是巩固基础出成果。对枞阳长河、连城湖、罗昌河、杨市河、汤沟河、横埠河等6条河湖开展新一轮“一河(湖)一策”修编,夯实河湖基础,建立健全河湖健康档案。整合中小河流治理、水环境治理等项目资金,创建省级幸福河湖1条(连城湖),市级幸福河湖2条(杨市河、罗昌河),开展水利图斑复核81处,复核上报完成率为100%,改善河湖生态环境,从而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八是加强支撑优保障。积极开展河长制宣传和业务培训。与志愿者开展爱河护河公益活动2次,参加人员80余人。在官埠桥镇、义津镇分两批次举办镇村级河湖长培训班,邀请市检察院、市法院和市水利局等单位专家进行授课,参训人员121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全方位开展河长制宣传报道,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安徽日报、安徽新闻网、中安在线、省河长制公众号等省级媒体发表我县河长制工作情况稿件6篇。
二、2025年工作打算
2025年,我县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决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政治责任,充分依托河长制工作平台,组织县级河长会议成员单位按照“县级重督、镇级重管、村级重巡”的原则,全力推进河长制工作能效提级,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湖目标。
(一)全面压实河湖长责任。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河湖长职责,加强部门联动,充分发挥“河长+检察长+警长+林长+环保”协作机制,组织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检察院、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沿江湿地保护、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国家省市水质断面督查等工作,确保整治成效。
(二)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工作,要求对存量问题分类处置,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水环境整治及重大项目工程建设,逐步解决历史遗留河湖突出问题,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加大幸福河湖建设。在巩固二、三、四批省级幸福河湖建设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丰富建设内容,创建更多省级幸福河湖、市级幸福河湖。通过美丽幸福河湖建设,采取岸线整治、种植水生作物、绿色健康步道等工程措施,不断巩固提升创建效果,实现“美丽河湖”向“幸福河湖”的迭代升级,极大地改善沿河群众居住环境,最大程度上提升群众“亲”水关系。
2025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