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县水利局> 重点领域> 河(湖)长制工作
索引号: 11340722003125765N/202504-00005 组配分类: 河(湖)长制工作
发布机构: 枞阳县水利局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名称: 安徽省2025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要点 文号:
发布日期: 2025-04-15
有效性: 有效 咨询电话: 0562-3211188
安徽省2025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25-04-15 10:11 来源:省河长办 浏览次数: 字体:[ ] 文本下载

安徽省2025年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要点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提供坚实的河湖生态保障。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

1. 严格水资源刚性约束。研究制定全省“十五五”用水总量与强度控制目标,分流域、区域明确可用水量。强化取用水监管,制定实施《安徽省水资源监测体系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252027年)》。推进用水权改革,出台《安徽省用水权初始分配管理办法》,修订《安徽省水权交易管理实施办法(暂行)》,编制《安徽省用水权改革工作方案》,完成60%以上县(市、区)用水权初始分配。(牵头单位:省水利厅)

2. 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计划用水管理,从严审定区域和省管取水户取用水计划。严格落实水资源税节水奖惩措施,支持各地开展水效提升行动。推进非常规水源利用,实施淮北市非常规水开发利用项目建设,完成合肥市、淮北市、临泉县3个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任务,全省非常规水源利用量不低于7亿立方米。做好“节水贷”金融服务政策宣传,指导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或项目申请“节水贷”融资服务,推介合同节水管理项目,助力全省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省水利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3. 强化地下水管理与保护。落实地下水总量、水位“双控”,全省地下水供水总量控制在25.88亿立方米以内。建立非农地下水开采井重点监管名录,按照封闭一批、储备一批、规范一批思路,推进地下水压采置换。接续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完成皖北28个县(市、区)地下水水源替换。推动我省地下水管理条例立法。(牵头单位:省水利厅,配合单位:省司法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引江济淮集团)

二、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

4. 强化河湖“四乱”问题清理整治。落实省总河长第56号令,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开展阻水片林等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整治。以筑坝拦汊、围(填)库造地、围占养殖、垃圾填埋、弃渣弃土、非法建(构)筑物等问题为重点,持续清理侵占水库库容突出问题。组织开展河湖库遥感图斑核查“回头看”,全面复核已核查地物图斑。加强河湖日常巡查、管护,持续排查清理河湖违法违规问题。开展乡村河湖管护攻坚行动,重点整治乡村河湖水系淤塞萎缩、水域岸线侵占、污水直排、垃圾乱堆等突出问题。(牵头单位:省水利厅,配合单位: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应急管理厅、省林业局)

5. 强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健全河湖水域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全面复核河湖划界成果,分级制定河流、湖泊名录。完成省湖泊保护名录内湖库保护规划、引江济淮输水干线保护利用规划审批,修订重要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严格港口岸线使用审批,常态化事中事后监管。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及沿线无照经营整治工作。加强涉险水域安全巡查防护,协调和督促有关单位和管理主体及时消除溺水风险隐患。(牵头单位:省水利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引江济淮集团)

6. 强化水库安全运行管护。梳理更新任务清单,完成61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保持小型病险水库动态清零。完成402座水库大坝安全鉴定。以坝顶硬化、监测设施完善、库容曲线复核等为重点,提升重要小型水库本质安全能力。(牵头单位:省水利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

7. 强化河道采砂监督管理。落实河道采砂管理责任,公告采砂管理责任人名单。推进安徽智慧砂管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人防+技防”监管水平。规范疏浚砂综合利用审批程序,有序开展砂石利用工作。加强源头治理,实行采砂船舶集中停靠制度,及时拆解取缔“三无”非法采砂船舶强化涉砂船舶建造管理,加强船舶生产企业订单排查,严厉打击非法建造、改装采砂船舶。(牵头单位:省水利厅,配合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管局)

三、加强水污染防治

8. 排查整治入河排污口。组织各市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的要求,摸清本行政区域内排污口底数,建立清单并动态更新。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治理,以截污治污为重点,通过“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实现入河排污口数量压减、布局优化、设置规范。完成全省入河排污口排查,基本完成长江、新安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点湖泊入河排污口整治。(牵头单位:省生态环境厅)

9. 提高城乡污水治理质效。开展城市污水管网整治攻坚行动,更新改造城市市政污水管网1600公里以上,新增城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40万吨,全省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70%。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健全长效管护工作机制。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采用资源化利用方式,完成1000个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年行动,治理1400个以上农村黑臭水体。(牵头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生态环境厅)

10. 推进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加强码头地面冲洗水、初期雨水收集设施、船舶污染物港口接收设施运行管理,强化污染防治执法联动,提升船舶污染物“船—港—城”协同治理能力。加快新能源等绿色船舶研发,持续推动绿色智能船舶在短途定点航线、公务船等领域试点应用。(牵头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配合单位: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11. 强化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广施肥新技术、肥料新产品、施用新机具的集成应用,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持续推进农村改厕工作,全年改厕23万户以上,建设15个农村改厕与长效管护机制提升县。(牵头单位:省农业农村厅,配合单位:省生态环境厅)

四、加强水环境治理

12. 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推进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巢湖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淮河流域水质提升行动,加快引江济淮工程治污规划实施。扎实推进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强化断面水环境目标管理,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3.0%省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0.3%劣Ⅴ类断面基本消除(牵头单位:省生态环境厅,配合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引江济淮集团)

13.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进一步完善农村“千吨万人”、乡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常态化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立、调整技术报告审查,开展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和规范化建设。巩固全省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定界立标成果。推进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库建设,适时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估。(牵头单位: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配合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14. 强化城乡水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行动,健全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强化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推进厨余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巩固全省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成效。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推进建筑垃圾全过程治理,进一步开展建筑垃圾专项整治行动及“回头看”,加快完善建筑垃圾全过程监管体系。(牵头单位: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配合单位:省生态环境厅)

五、加强水生态修复

15. 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加强联合执法,开展长江禁渔专项执法行动,依法查处非法捕捞、违法违规垂钓及市场销售非法捕捞渔获物等行为。推进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开展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调查,科学规范增殖放流活动,加强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和重要栖息地保护,推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牵头单位:省农业农村厅,配合单位: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市场监管局)

16. 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加强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完成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评估,指导县级完成禁止开垦陡坡地范围划定工作。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30平方公里,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30条。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监管。完成省级监测区10.78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任务。(牵头单位:省水利厅) 

17. 强化湿地修复保护。完善湿地保护配套机制,出台《安徽省湿地名录管理办法》,督促各地加快出台区域湿地保护规划。加强湿地修复工作,在12处重要湿地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组织开展重要湿地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湿地变化信息。加大湿地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侵占等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行为,全面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牵头单位:省林业局)

18. 强化生态流量保障。全面开展我省河湖和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确定状况排查工作。持续保障24重点河湖38个监测断面生态流量达到管控要求。加强小水电生态流量泄放常态化监管,推动小水电绿色发展。(牵头单位:省水利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

19. 实施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300个以上。加快推进《安徽省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立法进程,修改完善我省绿色矿山管理办法,制定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方案,建成省级绿色矿山30家,积极申报国家级绿色矿山。(牵头单位:省自然资源厅,配合单位:省司法厅)

20. 强化河湖生态系统治理。印发实施重点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攻坚年行动方案,加快江巷灌区、淠史杭灌区现代化改造等“两重”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颍河等主要支流、20条中小河流、13座排涝泵站等项目报批。持续完善安徽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基本建成引江济淮等工程,加快实施华阳河蓄滞洪区建设等工程,开工长江池州段河道治理等工程。加强市县水网建设,推进主要支流、中小河流、排涝泵站、小型水库等工程实施,加快打通水网“最后一公里”。开展巢湖流域山水工程项目验收,加快省级山水项目实施。推进河湖复苏,制订我省母亲河复苏行动方案,推动实施水系连通。(牵头单位:省水利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

21. 高水平打造幸福河湖。印发实施《安徽省幸福河湖建设规划》,建成省级幸福河湖60条(个)。建成合肥派河、安庆龙眠河、铜陵顺安河等3个水利部幸福河湖。强化名录管理,建立能进能出的长效管理机制。积极参与全国“守护幸福河湖”短视频征集活动,征集发布全省幸福河湖优秀案例。推进河湖长制“能效”提级,完成第三批8个县“能效”提级建设任务,启动第四批4个县“能效”提级建设工作。(牵头单位:省河长办,配合单位:省级河长会议成员单位)

六、加强基础工作

22. 强化制度落实。落实河长湖长动态调整、巡河巡湖履职提醒机制,组织基层河湖长履职情况抽查暗访,加强河湖长制工作培训,开展河湖长制满意度调查,推动各级河湖长履职尽责。持续完善引江济淮等重大引调水工程干线河湖长体系,健全县域河湖管护体系,强化涉河湖问题发现整治工作,深入落实河湖治理与管护协同、省地联保协作、联合河湖长制、“河湖长+检察长”等制度机制,凝聚河湖保护合力。充分运用河湖健康评价成果,探索建立河湖健康预警机制。持续拓展河长制决策支持系统应用,提升河湖管护信息化水平。(牵头单位:省河长办,配合单位:省级河长会议成员单位、省检察院、省引江济淮集团)

23. 严格督导考核。开展河湖长制专项考核,修订省级河湖长制考核办法,完善年度考核方案,精简优化考核指标。督导各地落实新一轮省级“一河(湖)一策”、滚动编制实施市县级“一河(湖)一策”。加强河湖长制督导、暗访,以省总河长令落实情况为重点,跟踪督办突出问题,随机抽查已整改销号问题,确保改彻底、改到位。(牵头单位:省河长办,配合单位:省级河长会议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