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好“十二五”计划,对于实现我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枞政〔2010〕28号文件精神要求,我镇党委、政府结合镇情,经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立足实际,特制定枞阳镇“十二五”发展规划如下:
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2009年,全镇生产总值8.03亿元,比2005年增加3.05亿元;财政税收2300万元,比2005年增加12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54元,比2005年净增1759元;工业产值2.839亿元,比2005年增1.732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6亿,比2005年增加1.56亿元;农业生产总值1.18亿元,比2005年增加0.28亿元,年营业收入超500万元的企业12个,其中规模企业7个。
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不够大,核心竞争力不强;固定资产投资不足,招商引资规模小,短期内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不明显;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新农村建设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解决;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部分群众生产生活仍然困难;转变群众发展观念措施办法不多,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任务繁重,维稳工作还要继续加强。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及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工业强镇、产业富强、商贸活镇、和谐稳定、环境立镇、文化兴镇”的发展战略,以推进县城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为主攻方向,以优化发展环境为着力点,增强新型工业化带动力,加快推进“经济强镇、宜居新城”创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枞阳镇。
(二)奋斗目标及任务
1、全镇生产总值达到18.6亿元,年均增长15%;
2、财政收入达到5550万元,年均增长15%;
3、工业总产值达5.5亿元,年均增长12%;
4、农业总产值达1.7亿,年均增长6%;
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07元,年均增长10%;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7、人口自然增长率7‰以内;
8、农民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达到100%;
9、招商引资4.54亿元,年均增长20%。
三、工作措施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突破重点项目征地安置瓶颈,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
创建魅力山水宜居城镇。结合县城“双二十”战略,发展集商住、休闲、娱乐、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积极创建现代化城镇新亮点。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做好征地、拆迁安置工作,支持配合县城莲花湖公园、墓旗山公园、县城防洪墙、滨江大道等重点项目建设上马动工,促进县城功能加快完善。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以城带乡,建设农民新型居住区,拉动农民向城镇聚集,拉动人物流,活跃第三产业。大力鼓励发展高档餐饮、服务业,以优越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低廉的消费吸引各方消费向县城倾斜。发展超市连锁商场,拉动农村商贸繁荣。配合县建设好物流市场,完善农村农贸市场基础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文明诚信守法经商服务活动,使第三产业真正成为枞阳镇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努力提升城镇建设品位。促进城镇化和第三产业相互协调发展,通过提高城镇化管理水平,促进第三产业发展,通过完善功能对接、产业衔接、消费承接的第三产业载体,努力提升县城的建设品位和档次。
(二)加大服务工业的力度,促进园区企业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完善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盘活现有土地存量,着力完善工业园区道路硬化、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做好绿化、美化、亮化等“三化”工作,进一步规范园区管理、科学布局园区功能,致力打造园区新的亮点。
二是加大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力度。根据现有园区用地规模和用地性质,对口做好企业的引进工作,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招商责任,层层分解招商任务,确保引资取得实效。并继续抓好服务企业上马工作,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切实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秩序。
三是积极搭建企业转型升级平台。继续加大力度化解企业发展融资难问题,促进重点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带动加快对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利用,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科技含量,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增强农村发展后劲,促使农民致富奔小康。做到“一个中心,五个加快”。即:以农民增收为中心,着力加快高效有机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制度创新,加快农民创业就业,加快新农村建设。
一是积极把握“三农”工作发展新契机。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全会和文件精神,努力寻找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进一步改善全镇农村建设薄弱环节,谋划我镇“三农”工作发展新路子。
二是大力实施农民致富工程。着力发展城郊型农村经济,抓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积极应用农业先进机械和设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好各项政策惠农措施的落实,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鼓动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增加农民非农收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力度,使征地收入真正带给农民实惠,促进农民二次产业的开展。
三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推进新农村规划试点工作,加强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继续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路和泥砖房改造等工作。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耕作条件。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极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新农村文明程度。
四是突出城乡统筹发展。以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创业、社会保障、领导体制一体化为抓手,加速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
(四)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协调发展各项事业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民生工程。继续加大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解决资金瓶颈。
二是积极抓好税收工作。坚持“抓好财源促发展,抓好发展增财源”的财政发展思路,在培植财源的同时,着力强化税收征管,坚持依法治税,做到“抓大不放小”,对重点税源紧抓不放,对零星财源应收尽收。
三是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以综治维稳中心为阵地,完善创新信访和维稳机制,规范信访秩序,努力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提高群众道德法律素质。
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事业。抓住国家批准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重大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精心谋划和推进一批成长性好、牵动性强,市场空间大,发展前景广阔的重大项目,加快要素集聚实现集群发展。同时,积极扶持各类“专、精、特、新”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形成一批专业特色鲜明的民营文化产业板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断加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等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充分挖掘我镇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做好革命遗址和其它遗址的普查上报工作,为文化兴镇战略做好基础性的准备。
五是加大统筹各项事业发展力度。继续实施计生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抓好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做好民政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依照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村(居)民自治机制,稳步推动基层民主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