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扶贫开发局:
针对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张启政委员提出的“关于推进我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案(第69号),现结合枞阳实际,提出如下协办意见。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进一步选优配强村两委成员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与换届同步选优配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机制,推动集体经济组织常态化运行,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在管理资产、开发资源、发展经济、服务成员等方面的功能作用。二是坚持和完善向重点村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对全县55个原建档立卡贫困村、2个乡村振兴重点村和4个相对后进村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
二、聚力推进重点工作。一是持续推动实施“六大万千”工程。继续围绕白茶、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稻渔(虾)综合种养、水产健康养殖和秸秆综合利用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对原有实施主体进行全面审核,开展绩效评价,遴选出新一轮16家“万千工程”项目实施主体,进一步优化扶持机制,集中谋划一批产业配套和延链补链提链项目,不断提升主体带动产业发展水平。二是持续加强涉农基地(园区)建设。实施农村商贸流通提升工程,加大资金投入,截至目前共批复实施仓储物流业18个、安排专项资金3123万元,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企业与特色产业精准对接。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冷链物流设施项目建设,对农村电商主体建设改造与电商发展相关的流通设施设备、租用冷冻冷藏相关流通设施设备的给予资金补助。三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续在待遇职称等方面实施特殊倾斜政策,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向基层流动,支持农村能人、村干部、农技人员、返乡下乡人员等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通过政策倾斜支持,充分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的积极性。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围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经营者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打造一支不走的乡村人才队伍。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落实土地支持政策。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过渡期内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专项计划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专项指标不得挪用。二是加大金融服务力度。继续实施脱贫人群的小额信贷政策,确保帮扶政策在展期期间保持不变。支持县内各金融机构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三是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加快实施主导特色产业保险提标扩面工作,拟定并上报《枞阳县2021年度农业保险“提标扩面增品”方案》,重点覆盖白茶等特色产品和设施农业,提高保障水平,扩大保障范围,促进全县乡村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加快推进江北港铁路专用线和德上高速枞阳段建设,启动天天高速枞阳段建设,加快推进G237、G330和S232部分路段改建。实现4G深度覆盖,加速5G基站建设。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推动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巩固拓展建制村全部通公交成果。建设新一轮中小河流治理和小水库除险加固。以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为重点,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坚持规划引领,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持续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
五、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引领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全面开展。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发挥“一约四会”(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作用,开展诚信建设和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弘扬孝道文化,加大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力度,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