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5”行动方案,主要内容分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开展“三大攻坚”、实施“六化工程”、提升“五大能力”五个部分。
(一)总体思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战略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结合省五大发展行动和制造强省建设工作部署,以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优产业,实施工业转型升级“1365”行动,即“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开展三大攻坚战、实施六化工程、提升五大能力”,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现代化工业体系,推动铜陵工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一流竞争力卓越之城和幸福美丽新铜陵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1365”:围绕“产业优”这一核心目标,开展“双低”(低端、低效)产能破除、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三大攻坚”,实施产业生态化、高端化、融合化、信息化、集群化、国际化“六化工程”,提升协同推进、政策供给、园区承载、要素保障、环境优化“五大能力”。
(二)主要目标。优产业,全面提升铜陵制造业整体水平,推进我市从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战略性转变,着力打造世界级铜产业集群、长江经济带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争创全国重化结构工业城市转型升级“铜陵样本”。
(三)主攻方向:实施“三大攻坚”。
1、“双低”(低端、低效)产能破除攻坚战
目标方向:结合蓝天碧水净土工程、污染防治攻坚战、沿江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修复,推动“双低”产能淘汰退出,为先进制造业发展腾挪能耗和环境容量。
主要工作路径是:一是综合“整治”,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二是严控“入口”,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三是畅通“出口”,强化倒逼机制。
2、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攻坚战
目标方向:着眼抢占产业制高点,在铜基新材料、绿色化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等领域,找准产业定位、明确主攻方向、突破产业瓶颈,加快形成1个千亿级规模、5个百亿级规模新兴产业基地和一批特色鲜明的先进制造产业链(群)。
主要工作路径是:一是突出特色,“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二是创新示范,发挥铜基新材料战略新兴引领辐射作用,打造一批示范企业;三是聚力突破,选择比较优势突出的领域,集中资源要素。
3、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攻坚战
目标方向:以优化结构、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主攻方向,加快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改造,推动全产业链整体提升。
主要工作路径是:一是开展行业对标,树立“新标杆”;二是围绕生产过程重点环节,实施节能环保、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改,提升“绿色化”;三是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焕发“新活力”。
(四)重点任务:实施“六化工程”
一是突出绿色发展提级,实施产业生态化工程。
重点措施:一是集中开展沿江区域整治,全面落实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铜陵实施方案,开展沿江化工企业集中整治、船舶污染防治等专项行动;二是开展节能减排攻坚,探索在开发园区建立“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取代项目能评、环评新模式,实施“灭烟囱”行动;三是大力推进绿色制造,开展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提升专项行动,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四是发展绿色循环园区,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严控工业固废增量;五是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实施“山长制”,加大不符合绿色矿山标准企业的淘汰力度。
二是突出动力变革提速,实施产业高端化工程。
重点措施:一是推进铜产业高端化发展,着力打造高端产业基地、高端产品,做强传统优势领域,服务“高精尖”应用领域;二是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组织实施一批面向新兴产业共性的重大专项,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贯彻落实李国英省长在调研集成电路产业座谈会上的精神,提出完善集成电路链条,聚焦封装、测试、材料等环节,加强补链型、匹配型项目的招引和培育;三是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技改,实现“三个转变”;四是推动重大转型项目建设,加快资金、土地、环境容量、能耗等要素资源向重大转型项目集聚;五是提升高端制造产业配套能力,实施工业“四基”攻坚。
三是突出业态模式创新,实施产业融合化工程。
重点措施:一是推进产业间跨界融合,推进铜基新材料与电子信息、绿色化工与半导体、铜艺与文旅融合;二是深化产业与科技融合,推动有色、铜化、精达等企业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三是推进产品制造与服务融合,推进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培育打造一批集产品研发、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四是推进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加大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对接,打造区域地标产业;五是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培育引导新材料、电子信息、特种电缆、阀门等行业优势企业“民参军”。
四是突出先进制造提质,实施产业信息化工程。
重点措施:一是稳步推进智能制造,实施“制造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应用和融合;二是丰富云制造示范应用,加快企业登云,引导中小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三是提升“互联网+”服务供给能力,支持制造业基于互联网开展在线增值服务,引导企业采购销售平台向电子商务平台转型;四是推进工控系统安全防控,着重提升安全态势感知、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能力;五是加快智慧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
五是突出企业能级提升,实施产业集群化工程。
重点措施:一是培育打造产业“领头雁”,增强产业链上下游带动力;二是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一批行业单打冠军企业和产品;三是培育更多市场主体,围绕优势细分领域建设一批平台型众创空间,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四是加快建设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大中小型企业梯度发展格局和协同成长机制,促进传统区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
六是突出开放合作提效,实施产业国际化工程。
重点措施:一是推动创新要素国际化,支持外资在我市设立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鼓励优势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消化共性关键技术;二是提高外资利用水平,支持企业到境外发行股票、债券融资,鼓励外资依法依规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三是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实施外贸主体壮大工程,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四是加速品牌国际化步伐,开展“三品”行动,拓展品牌营销渠道,支持行业龙头主导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
一是提升协同推进落实能力。建议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市工业转型升级行动领导小组,统筹谋划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同时,强化县区工业转型升级年度考核,提高考核目标权重。
二是提升政策精准供给能力。建议整合优化市级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使用重点和方式,每年投入工业转型升级资金 2 亿元。按照“基地+基金”模式,鼓励每个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再建立1—2支产业发展基金,引入2—3支市场化运作投资基金,到2022年,全市支持工业转型发展的基金规模达 200亿元。
三是提升园区集聚承载能力。重点是创新园区机制体制,推进市场化改革,提升园区配套能力,着力补齐排污自动监测和集中处理、固废处置设施的短板。
四是提升转型要素保障能力。重点是完善产业发展平台,构建人才支撑体系,深化产融对接服务,强化要素配置联动机制,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五是提升转型环境优化能力。重点是创优“四最”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四送一服”,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五)保障措施:提升“五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