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县政府办>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中长期发展规划> 历史规划
索引号: 00312567-2/201102-00001 组配分类: 历史规划
发布机构: 县政府办 主题分类: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名称: 【十二五规划】关于印发枞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文号: 枞政〔2011〕22号
成文日期: 2011-02-25 发布日期: 2011-02-25
有效性: 有效 咨询电话: 0562-3211610
【十二五规划】关于印发枞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1-02-25 00:00 来源:县发改委 浏览次数: 字体:[ ] 文本下载

 

枞政〔201122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和直属单位:

  《枞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县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是推动我县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时期。《纲要》提出了“争先安庆,崛起皖江,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的目标和“工业强县、城镇兴县、文化育县、生态立县”的战略,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奋斗目标、坚决执行发展战略,进一步细化目标和措施,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认真组织落实。同时加强配合,做好衔接和协调工作,共同推进规划顺利实施。县发改委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及时研究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重大问题要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向县政府报告。

  各级各部门要深化对《纲要》的学习和宣传,增强执行《纲要》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实现经济发达、社会繁荣、城乡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新枞阳而努力奋斗。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枞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20112015)规划的五年,是枞阳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更是枞阳县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于明确目标,统一思想,争先创优,谋求跨越,实现赶超,富民强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基础与形势

  

  “十一五”时期,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县人民,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各种自然灾害所产生的影响,抢抓机遇,科学谋划,转变发展方式,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效益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事业稳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1、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连续五年保持高速、高质量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四项指标年均增长15%15.8%51%39.3%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0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140亿元。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29.8:35.9:34.3调整为“十一五”末的22.7:47.5:29.8。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林业比重大幅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3家,全县农业产业化总产值达到17亿元,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工业化进程不断提速,全县规模工业企业数由200572家增加到2010217家,工业化率五年提高8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产业集聚、要素集约、空间组团式发展布局;建材、造船、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日益壮大,配套产业渐成体系,产业链条正在完善,集群特色日益显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大企业向规模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经济服务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物流、商贸旅游、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新兴业态全面起步并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率比“十五”末提高近12个百分点,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民营经济不断壮大,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节能减排有效开展,生态枞阳建设扎实推进。

  3、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重点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紧紧抓住国家各项政策机遇,积极开展“项目推进年”、“政府十件实事”等活动,“村村通”水泥路、江堤堤顶道路油路面改造、义小路雨坛至义津段水泥路面铺设、铜安公路改造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或正在推进。配合完成池州至枞阳长江大桥项目前期工作,县域“五纵四横”公路格局基本形成。长江岸线开发力度加大,出台了《枞阳县长江岸线资源开发规划》,岸线经济逐步形成。城镇建设迈出新步伐,市政设施投入保持年50%左右的增长率。莲花湖综合治理、长江路综合改造、环湖路步行道和灯饰工程、老城区水泥路面改造等工程等相继完工,湖滨广场建成开放;城北出口路、银塘路、浮山路等工程陆续完工,县城道路框架逐步拉开;乡镇总体规划第二轮修编全面告成,“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全面展开;一批农村集贸市场和规模小区已经建成。水利工程管理进一步加强,完成17.9万人安全饮水工程;马鞍山水库除险加固、白荡湖南站、平垸行洪巩固工程等全面建成并通过验收,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大大提升。35千伏变电站双电源网络全面建成,110千伏周潭变电站、110千伏展望变电站投入运行。枞阳电网结构得到极大改善,供电能力增强。

  4、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推进,开发开放力度不断加大

  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扎实推进“两镇二十六村”示范工程,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进一步完善了粮农直补办法,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启动。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全县粮食系统47家企业、经委系统5家企业和白荡湖养殖公司等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效果。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积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实施农技推广和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科学定性定编,全面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与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制改革。开发开放不断推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招大商、招优商的舆论氛围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十一五”期间累计到位县外资金达到250.08亿元,是“十五”累计引进资金的9.08倍。

  5、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2007年—2010年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2.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率,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0540.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5.01亿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参保人数累计15.12万人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五年累计新增就业人数2.43万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顺利推行,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0%以上,22所乡镇卫生院医疗用房得到扩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十一五”期间共改造危旧校舍面积7.82万㎡,普通高中达线人数、达线率在全市继续保持领先态势。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有效实施科教人才工程,跻身全国科技进步县行列。稳步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建立计划生育“村为主”工作机制,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保类进位目标。“五五”普法顺利实施,人民调解和社区矫正工作得到加强。

  

  二、“十二五”发展机遇与有利条件

  

  “十二五”期间,全球将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结构调整的过程复杂多变,全球资源竞争、市场竞争、科技竞争等更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协定等增强了发展的责任,后危机时代,发展的趋势难以判断。但就全球整体而言,我国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我国政府和人民牢牢把握着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以转型促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社会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加快体制改革,提升开放水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强化着力点,坚持自主性,注重科技元素的经济功能,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为我县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性机遇。

  1、国家政策优势

  一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深入贯彻,我国已进入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深入调整的关键时期,突出区域协调、城乡统筹、扩大内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国家更加重视中部崛起、农村发展,这为我县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二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我县的一些重大项目已纳入规划,从而大大夯实了我县产业发展的基础,枞阳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一部分,是示范区规划“铜池枞产业组团”的重要阵地,在重大项目布局、要素投入、先行先试、对外开放等方面可获得相关的政策支持;三是我县为全国政协重点联系单位、中部崛起“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县、安徽省第二批扩大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县、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在税费、土地、服务、奖励等方面享有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占有优势的政策资源。

  2、环境资源优势

  枞阳区位优势明显,要素资源丰富。一是枞阳位于皖江中游北岸,铜陵、池州、安庆三大区域性中心城市环绕周边,铜陵长江大桥和即将开工建设的池州至枞阳大桥横跨大江南北,京台高速、铜安公路、规划中的北沿江高速等高等级路网贯穿全境,兼有长江黄金水道,既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接以实现“借力发展”,也可与“市”俱进,实现“互动发展”;二是要素资源较为丰富,可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与深水岸线资源,水陆交通便利,建设经营成本较低;三是境内生态环境良好,湿地面积广阔,具有较大的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四是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石灰石、玄武岩、铜、铁、明矾、泥炭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质优,开采利用前景广阔;五是拥有25万在外务工人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3、产业发展优势

  枞阳大企业基础好,园区建设起点高,体制机制灵活。全县现有1个省级开发区和多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四大产业集群、六大主导产业布局日渐明朗,海螺水泥、东方造船等多家知名企业发展迅速,安庆华能核电等重大前期项目顺利推进。在产业布局上,现已形成功能明确、布局合理、发展协调、带动有力的“一区六园”与“两点(县城、横埠)、两线(沿江产业带、沿路工业走廊)”产业空间新格局,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造船、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基础不断加固,规模不断扩大。

  

  三、“十二五”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开放度的进一步提高,区域之间在资源、资本、人才、技术与市场等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十一五”期间发展的实际来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而且有些是深层次的。就整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经济总量不大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但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偏低。2009年人均GDP居全省第34位,较全省平均水平低6780元;财政收入居全省第22位;农民人均纯收入3670元,比全省低834元,居全省第52位。

  2、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工业化水平与服务业发展滞后

  从全国来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县企业技术水平整体较低,经营方式偏于粗放,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同时,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较全省水平高9.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较全省水平低1.611.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滞后,第二产业支撑效果明显,但与全省平均水平仍有差距。

  3产业之间互动性差,尚未形成具有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工业发展与一、三产业缺乏互动性,支柱企业如枞阳海螺、东方造船等虽极大提升了工业整体规模,但对物流、商贸、餐饮等相关服务业发展带动性不强,支柱产业间缺乏联动优势;新兴产业尚处于开发建设阶段,工业发展仍以建材、造船、纺织等六大传统产业为主,亟待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新兴产业以带动工业经济增长。

  4优势产业大而不强,现有资源与政策优势尚未有效利用

  产业选择不尽合理,产业布局分散,没有形成大的主导性产业及产业集群;循环性农业发展不足,特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区域经济增长的极化效应不足,现有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体制机制性等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全省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压力增大。

  5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互动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城镇化水平比较低,中心集镇规模偏小,集镇经济扩散效应与公共资源的共享效应有待提升,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之间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不能有效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工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与创业人才缺乏。

  

第二章 “十二五”整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民强县为主题,以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升级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争先安庆,崛起皖江,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的奋斗目标,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积极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兴县、文化育县、生态立县”战略,坚持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经济发达、社会繁荣、城乡和谐、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新枞阳。

  

  二、发展战略

  

  以工业化为核心,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以城镇化为主线,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融合发展;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园区建设,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整合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软实力;高度关注民生,统筹社会事业和谐健康发展;注重生态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1、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

  富民强县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在于产业的有效集聚,在于不断强化产业的规模实力。要积极营造工业大发展的浓厚氛围,依托优势资源,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建设三大园区、着力构建四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六大主导产业。将集聚产业载体、承接产业转移平台的园区建设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促使工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集聚的网络体系。坚持高起点统筹安排,明确产业发展优势与功能定位;坚持市场化运作,抓好载体建设;坚持项目带动,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坚持整体联动,构筑优质服务平台。

  2、坚持城镇化战略不动摇

  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一手做大做强工业,一手做优做美城镇。让支柱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战略新兴产业不断放大、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成为我县“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修订、完善“双20”城市规划、重点镇规划、启动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按照提高品位、打造亮点的要求,解决城镇建设过程中功能残缺、脏乱差挤等的一些突出问题。进一步改革城镇管理,树立经营现代城镇理念,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政策制定进程,大力实施城乡清洁工程。

  3、坚持发展文化事业不动摇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大力发展文化经济。整理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圈、浮山文化圈;兴建公共文化设施,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把文化建设纳入政府和各级部门规划中;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对我县一些传统文化,以产业化经营模式推向市场。

  4、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

  坚持保护优先,大力建设生态环境体系: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育林,提高我县“十二五”森林覆盖率和森林经营面积;组织湿地资源动态监测,加强我县湿地保护和利用;加强环境执法和环境宣传教育,推动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注重特色优先,大力建设生态经济体系: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效有机绿色农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深入开展“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活动,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生态工业建设进程。全面提升理念,大力建设生态文化体系。以培育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为重点,努力深化生态认识,提升生活品质。积极开展生态品牌创建。

  5、坚持民营为主不动摇

  大力推进县域经济民营化。努力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服务质量,尊重企业家的创造与奉献,培育创业与创新文化,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培育龙头企业,使其做大做强;鼓励企业间的联合,合理分工,做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牢固树立“小企业、大产业;小规模、大族群”的产业发展新观念,鼓励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搞好配套生产和服务,建立“块状经济体”,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6、坚持投资拉动不动摇

  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不竭源泉,坚持投资拉动不动摇,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用项目建设支撑经济发展。要谋划一批好项目、孵化一批大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扩张优势,聚集资金,提高效率,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增长点。通过项目建设,形成3个“百亿元园区”,10个以上“十亿元企业”。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创新招商引资、引智方式,将货币资本、知识资本、环境资本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投资的深水区。

  7、坚持改善民生不动摇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当前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集中力量加快推进重点民生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环保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省、达到示范区平均水平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努力实现“争先安庆,崛起皖江,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的奋斗目标。

  经济发展。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达到24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万元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18%达到17.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达到49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达到75亿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0%,达到5000万美元。粮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