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我局始终坚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致贫为主责主业,按照乡村振兴正常推进区工作要求,强化有效衔接,顺利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一)“四个不摘”严格落实。一是责任持续压实。成立高规格的枞阳县委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及五大专项工作组,实现乡村振兴工作全覆盖。县级层面召开各类会议39次,专题研究巩固脱贫成果工作。二是政策总体稳定。优化调整出台了一批涉及到产业、金融、电商、就业、社会兜底保障、定点帮扶、资金管理等方面政策文件。三是帮扶有力有序。安排258个单位联系帮扶193个村(居);完成第八批选派工作,181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帮扶干部入驻61个村。推进结对帮扶,义安区、铜官区共同出资1000万元,支持环浮山白荡湖乡村旅游富民示范区建设。持续推广“电商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脱贫户”等利益联结模式,11个电商产业基地,累计带动139户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多渠道拓展“产销对接”,开展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活动18场。四是监督不断强化。针对重点工作落实和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四不两直”暗访督查,坚定不移落实周通报、月调度、季总结工作机制。今年以来共开展暗访督导4次,印发督导通报4期,约谈了3个乡镇的主要负责人。
(二)各类问题整改全力推进。一是中央巡视反馈脱贫攻坚问题、2020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和省考核评估发现问题整改如期完成。总结具体为4大类16个问题,逐项逐条研究制定整改举措,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5月底,16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59条整改措施全部落实到位。二是202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集中排查和省乡村振兴局暗访调研发现问题整改抓细抓实。对排查发现的1340个问题、暗访反馈的4个问题,分别制定了1742条、8条整改措施。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整改任务。三是2021年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督查反馈问题整改成效明显。印发了《枞阳县2021年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方案》,针对5个方面8个问题,明确了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确保全部问题按期整改到位。
(三)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有效落实。一是村级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完善县乡村组四级网格,动员农村党员、乡贤人士、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力量参与,全县共划分监测网格7176个,落实网格员7262名。二是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响应和核查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加强部门间数据共享与比对工作,开展定期检查、识别标注、动态管理,及时掌握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问题的困难户情况,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三是集中排查深入开展。截至目前,现有监测户1591户4883人,累计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178562条,并录入全国防返贫信息监测系统。同时,加强户内动态监测管理,1-12月,共新增506人,减少1855人。
(四)“三保障一安全”成果不断巩固。义务教育方面。实施教育资助各项政策,共资助25436人1885万元,生源地助学贷款受理合同1133笔1120.6万元。做好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送教上门学生147人。全县无未返校学生。基本医疗方面。实施医疗救助2.04万人次,直接救助金额1562万元;政府兜底支出1263万元、“180”支出582万元。脱贫人口办理慢性病卡332张。对有诊疗需求的脱贫人口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全县22801人接受县乡村家庭医生优质医疗服务【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共签约14852人】。住房安全方面。聚焦4类重点对象,全面排查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情况,对符合改造条件的农村低保边缘家庭和其他脱贫户给予支持。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2户,发放补助资金182.6万元。饮水安全方面。建立县级巡检制度,每月对全县6座供水工程进行分类、分区域选取的样本点进行35项常规指标检测。已完成出厂水及末梢水检测165份,水源水检测2份,分散式2份,水质达标率为100%。兜底保障方面。着力排查“四类重点对象”11030人,纳入低保173人、特困供养1人、临时救助452人次;资助困难群众参保6.9万人1797万元。实施农村重度残疾人居家安养工程2943人,一户多残 718户,计生奖扶236人。
(五)产业就业政策稳定实施。一是乡村产业集聚发展力度加大。围绕沿G347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和环浮山白荡湖乡村旅游富民示范区创建,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1628万元,批复实施项目33个。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和“158”行动计划,创建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个。推进“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投资5200万元启动实施有机地标数字农业产业园项目。二是到村到户产业发展有序推进。实施“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工程,安排2940万元支持“万千工程”,带动全县147个村(居)发展特色产业,带动2.16余万户,户均增收1100余元。安排9933万元支持32个到村产业项目建设,实施自种自养项目7964个,补助脱贫户6139户1389.15万元。实施“三个一批”项目43个。推广“一自三合”小额信贷模式,已投放1139笔5400.55万元;清收391笔1623.25万元,实现全年“零”逾期。强化光伏电站维保监管,规范光伏收益分配,前三季度受益户户均发放收益1926元,出列村村均收益4.6万元。三是脱贫人口就业形势整体稳定。脱贫劳动者外出务工稳定在4.2万人以上;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就业补贴资金1152.12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1490人660.90万元,居家就业岗位补贴1086人491.22万元】。“雨露计划”发放补助资金4323人648.45万元。
(六)项目资产管理不断规范。一是资产管理机制健全完善。建立了扶贫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确保项目资金运行安全并持续发挥效益。对扶贫项目资金形成的资产及时进行确权,11.7亿元扶贫资产已完成登记工作【经营性资产4.7亿元,公益性资产5.52亿元,到户类资产0.84亿元】。二是衔接资金管理规范有序。及时批复项目资金,其中直接用于产业项目资金占比53.98%。开展2021年度项目资金年中绩效评估,严格把控项目资金绩效目标执行情况。三是项目库建设渐趋成熟。完成2022-2024年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库谋划工作,入库项目3248个,资金规模29.66亿元。【2022年入库项目1447个,资金规模10.7亿元;2023年入库项目1030个,资金规模12.97亿元;2024年入库项目771个,资金规模5.99亿元】
(七)有效衔接基础逐步夯实。一是村容村貌持续改善。投资3.7亿元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PPP项目。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22.155公里、大中修工程135.2公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00.5公里、危桥改造5座,建设旅游道路43公里。德上高速枞阳段正在进行主体施工、天天高速铜陵段计划年底开工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8处,改造管网373公里。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推进全县13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完成改厕5000户,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6.1万吨、无功能建筑1.2万平方米,一体化运营乡镇污水处理设施。2021年度建设8个省级中心村。二是农村教育服务持续改善。投资2363.1万元实施41所农村学校校舍维修和办学条件提升工程,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各1所。提升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投资613万元建成21所农村学校智慧校。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安排27名三支一扶人员到农村学校支教,补充农村中小学教师69名、新任农村幼儿园教师24名。积极实施乡村教师定向培养第二个五年计划,2021年录取本县户籍学生28名。三是农村医疗服务持续改善。加速建设县人民医院外科综合大楼、县人民医院感染病院区(藕山院区)、县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及传染病区。为全县190个村卫生室更新换代1台健康一体机,配备更新陈旧办公设备。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百千万”工程,派驻县级医务人员18人到乡镇卫生院服务,对516名乡村医生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四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改善。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14个。抓好“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接待读者10.2万人次,免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8.5万人次。组织开展“看电影 学党史”千场红色电影放映活动,开展爱教影片进校园放映660场次,受教育学生人数6万余人。开展“文化进万家•云上过大年”系列活动41场,非遗春节线上展和乡村春晚线上参与人次为2.1万人次。五是基层组织基础持续夯实。通过集中换届,共选举产生新一届党组织班子成员875名,其中党组织书记214名。培育“党建联盟+村党组织+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或投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典型,共组建村企发展联合党委9家,先后成立义津镇红薯党建联盟、麒麟苗木花卉党建联盟2个。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