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铺镇基本情况介绍
【基本乡情】
钱铺镇位于枞阳县东北部,陈瑶湖水系上游,基本上属低浅山区,地面植被覆盖较好。东连周潭镇,西接白梅乡、金社镇,南与横埠镇毗邻,北与庐江、无为两县接壤,全镇总面积6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38.25公顷,山场面积4347.85公顷,圩田面积1.5公顷,下辖9个行政村,105个村民组,29648人,党员1040人,境内三公山属大别山余脉,地跨枞阳、庐江、无为三县之境,为三县公有,故名三公山,主峰龙王尖海拔674.9米,为铜陵市最高峰。“六山一水一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这就是钱铺镇地形的真实写照。
本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6.5℃,无霜期长达250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300毫米,土壤呈微中酸性,旱地大多在25度山坡上,水田多分布在畈区,适宜种植水稻、山芋、油菜、小麦和少数棉花等作物,山场以用材林为主,经果林面积偏小,适宜发展猪、牛、羊等畜牧业和经果林业。境内矿产、山场资源丰富,素以“铜乡”、“茶乡”、“竹乡”著称。
【行政区划】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钱铺镇境域时属白云区将军乡。1978年,钱铺镇境域属横埠区,境内设有将军公社和钱铺公社。其中将军公社辖将军、井边、虎栈、鹿狮4个大队;钱铺公社辖钱铺、黄岗、长山3个大队。
1984年体改后,镇域分属将军乡和钱铺镇。其中将军乡增设两村,即原将军村划分为将军、龙安、笔峰3村,加上井边、虎栈、鹿狮,将军乡共辖6个村;钱铺镇增设3个村,即原钱铺村划分为钱铺、南岭2村,原黄岗村划分为黄岗、北岭2村,原长山村划分为长山、黄冲2村,钱铺镇共辖6个村。
1992年撤区并乡时,原将军乡并入钱铺镇,乡政府驻于钱铺镇钱铺村,共辖鹿狮、井边、虎栈、龙安、将军、笔峰、北岭、黄岗、长山、黄冲、钱铺、南岭等12个村民委员会,105个村民组。
2005年,原北岭并入黄岗村,龙安、笔峰村并入将军村。
2017年5月12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钱铺镇设立钱铺镇。2017年8月28日,举行撤乡设镇挂牌仪式。
【人文历史】
人文历史可追溯商至战国时期,古村落遗址井边神墩,黄柏岭官道遗迹至今犹存。1940年7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五团三营来到桐东陈瑶湖,与江北游记纵队特务大队合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井团,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以三公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48年10月,华北野战军先遣纵队9支队和33团进驻三公山地区,组织陈湖区工委,打击和消灭地方反动武装势力,认真做好渡江战役前的准备工作。三公山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许多英雄故事在这里广泛传诵。
【地方特色】
铜矿资源
钱铺镇境内矿山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铜矿、矾矿、铅锌矿、大理石、高岭土等。主要分布在该乡的井边、鹿狮、虎栈、将军等村。我镇开矿历史悠久,后人发现的许多“古人洞”中的窝矿,有古代多种采矿工具(县博物馆中留存)。矿脉呈东西走向,属断续性延伸矿脉。据三二七地质队的有关资料显示,深层达300米以下;从有关现采的小矿山看,脉向起伏不大,80米以下还呈窝矿状,品位达4%以上。一般的铜矿开采显示,上层为氧化矿物主要是孔雀石、铜兰及少量辉铜矿、斑铜矿等,脉矿石物主要为石英,少量方解石、重晶石、萤石、菱铁矿、黄铁矿等,地下原生矿含铜物主要是黄铜矿,局部地段品位达10~15%。而且本地的其它矿源只有在资料中显示,还有待于开发。就目前的井探现场看,能开采10~20年。
自1953年~1956年三二一地质队汇同原苏联专家曾先后两次对该地区进行地表和地质勘察,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普查评价工作,从而诞生了有铜陵有色投资兴建的国有大矿山“井边铜矿”。该矿山曾经辉煌一时,后因政治因素,屡放卫星,导致矿床受损,无法开采,于八十年代初关闭。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村民自发性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地质资料,对零星矿体进行了开采。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市场不规则的运营,这里曾涌现了18个个体选矿企业。为彻底改变铜矿资源开采无序的状况,镇党委、政府于2002年拟出《钱铺镇铜矿资源开发计划》,组建钱铺矿业公司,提高铜产品质量与数量,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目前经过整合保留有两大矿区,七个采区,矿山开采企业12家。
茶叶
钱铺镇是枞阳县重要山区乡之一,境内山场面积达
4347.85公顷,林业场点近30个,山场面积内可采摘茶园面积达3000余亩,主要分布在各村的林业场点。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全镇各茶叶场点的生产经营实行承包责任制,每一轮承包期分3年、5年不等,承包人不断竞争轮换。由于经营不善,茶叶税收较重,部分承包者只看重采摘,不抚育管理,导致茶园杂草丛生,过度采摘的恶性循环加速了茶园的荒芜和老化。1995年,生产茶叶不过4.5万斤。针对全镇茶叶面积分布广,生产加工方式方法传统简单,效率低下,品质较差,经济效益不十分明显这一状况,钱铺镇党委、政府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并征求方方面面的意见进行逐步论证,编制了《钱铺镇发展茶叶生产项目设计书》,决定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全镇林业开发的重中之重,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低产茶园改造、新茶园建改和茶叶加工项目建设,通过“公司+市场+农户”的形式,以“白山青峰”、“井边里”、“野生红岩炒青”三大品牌茶叶各具特色,使我镇茶叶生产走上高产、味浓、纯天然而誉满枞阳及周边市、县。2018年,全镇共产茶叶10万余斤。
毛竹
钱铺镇山多地少,竹木资源十分丰富,素以“竹乡”著称。1997年被省林业厅授予“安徽竹乡”荣誉称号。全镇竹林面积达10000余亩,主要分布在各村的林业场点。长期以来,受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制约,全镇竹木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其经济效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山野菜
钱铺乡地处枞阳县东北部,境内山多地少,主要植被除马尾松、毛竹、枫香、株树等杂木外,就是蕨菜、金针菜、香椿以及荆棘,攀缘类植物等。目前,我镇拥有野生蕨类资源近3万亩,铁骨条1万亩,金针菜400亩,香椿100亩,雷竹600亩,以上还不包括国有山场的野生菜资源。
蕨,多年生块根草本植物,根可入药,又可加工成蕨粉、幼茎可食,因形似鸡爪而俗称山鸡菜,又称蕨鸡。
铁骨条,落叶灌木,早春开白花,幼芽和花蕾可食,味微苦。
蕨菜、铁骨条,病虫害少,耐寒耐旱,生命力极强,树丛里、山坡上到处可见。但长期以来这些可贵资源都被当作柴薪白白烧掉。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在不断调整,食物面的拓展趋向于高档化、绿色化,而野菜以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风味,奇异的药用效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经济发展】
截至2018年8月,全镇社会生产总值完成11.5亿元,财政收入完成862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252万元,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完成11.4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00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700元。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立足钱铺镇的资源禀赋,围绕做好“茶叶小镇”和“旅游强镇”两篇大文章,加快三公山AAA级旅游景区建设和申报工作,目前成立了12个村级经济合作组织。推进9个村农村“三变”改革工作,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积极推动乡村旅游项目,落实电子商务扶持政策,目前已经建成村级电站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