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县科学技术局> 规划计划> 工作规划> 其他工作规划
索引号: 1134072200312560X5/202202-00001 组配分类: 其他工作规划
发布机构: 县科学技术局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名称: 枞阳县科技局 2021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安排 文号:
成文日期: 2021-08-27 发布日期: 2021-08-27
有效性: 有效 咨询电话: 0562-3210968
枞阳县科技局 2021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2021-08-27 15:54 来源:县科学技术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文本下载

枞阳县科技局

2021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安排

 

2021上半年,县科技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严管理,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

一是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履行“一岗双责”,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安徽省实施细则,强化红线意识,自觉守牢底线,主动接受监督,强化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着力增强党员遵章守法、廉洁奉公意识;二是坚持不懈抓党风廉政建设。推深做实新一轮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突出学做结合、查改贯通,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生态。

(二)抓实体,科技助力企业提升能级

(1)持续壮大创新主体规模。积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通过现场座谈、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遴选一批相对优质企业作为培育对象,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组织并指导安徽四盟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柳峰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参加第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

(2)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对科技创新政策详细解读及宣传,研发费用补助、科技计划项目支持、高企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多种激励方式,激活全社会创新元素,激励引导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截止4月底,全县有效发明专利共计376件,新增15件,全县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5.22件。

(四)强动能,科技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1)挂出“作战图”,重塑科技政策“新21条”。强化政策引领,出台《枞阳县促进科技创新奖励办法》,从高新培育、高新产值增幅、发明创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十个方面21条进行政策鼓励,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力,打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激活创新元素,激发创新动力。

(2)汇聚核心智力,锻造科创人才“强磁场”。强化招才引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双招双引”首位工程的决策部署,大力度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工作。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个:一是引进东华大学毛志平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从事军民两用多重防护功能性面料产业化项目攻关;二是引进贵州农科院刘海高层次人才团队,从事白芨工厂化育苗成果转化项目攻关。

(五)争优势,协调创新助力企业向高质量发展

(1)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合作。组织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长三角联合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其技术、人才、资金、产业优势,开展协同创新。如:安徽玉堂新材料公司联合上海东华大学开发“阻燃织物、伪装隐身功能性织物和集阻燃、伪装隐身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织物的军民两用多重防护功能性面料项目的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的实施,对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具有促进带动作用。

(2)提升引进院校服务地方能力,建平台。靶向产业需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借力东华大学、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积极对玉堂新材料、国电能源、展鹏液压等企业进行业务指导,引导企业与大院大所合作,采取不同模式建设检测中心、研发中心、小试中试实验室,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争创省“一室一中心”

(六)促统筹,助力乡村振兴

(1)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农业农村发展。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助力乡村振兴,开展2021年度枞阳县乡村振兴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组织实施“豆制品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玫瑰花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及与示范”“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示范与推广”等3项科技专项。

(2)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工作。积极协调沟通省、市科技部门,强力推进省级科技园区申报工作。目前,园区申报工作已通过了专家评审筛选和现场考察阶段,有望申报成功。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创建将有利于探索一条以粮食生产、水产养殖为基础、以良种繁育为特色、以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等涉农现代服务业为引领,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的“一二三”产城镇村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二、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资源力量薄弱

我县科研机构和高校等资源少,缺少规模知名企业的支撑,缺少权威研发机构的引领,缺少重点院校的佐力,吸引人才的聚力不强,科技创新缺少内在动力。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能力较弱,风险资本市场发育不够,全县企业研发投入规模远远低于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高投入、高收益”的特征尚不明显。县内中小企业资产总量小,难以应对科技投入成本高、回收期长等风险,特别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中小企业用于研发的投入更少。

(二)科技创新人才匮乏

一是中小企业技术人才需求迫切,在引、育、留、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二是在高新技术领域,缺乏高层次的领军人才,特别是主导产业的专业人才没有形成队伍,新兴和前沿学科,技术带头人更是匮乏,难以支撑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向上的要求。

(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足

在一些前沿性、引领性研发平台的建设上尚有不足。协同创新的技术转移中心尚在对接中,院士工作站,省级“一室一中心”还是空白;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还在建设中;创意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载体还在筹划中;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枞设置研发分中心,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推动成效不明显。目前,全县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仅8家。

三、半年工作安排

(一)全面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

一是要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和正确前进方向,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到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二是要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落实党建责任制,坚持党组班子带头、以上率下、以机关带系统,机关党建工作才能形成强大合力。以党建促进科技服务能力建设,突出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科技力量,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枞阳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

(二)突出创新载体支撑,聚集各类创新资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加快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机构。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转制科研机构、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建设一批研发平台;鼓励以企业为主、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通过参股、联合开发、共建经济联合体等多种形式,实现产学研的深度合作。

(三)突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建立健全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机制。主要针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创新需求,催生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二是建设新型研发机制。采取“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方式,推进与省内外科院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展多层次、跨领域的科技合作和交流。三是构建“政产学研资介”深度合作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实施大院大所大学协同创新行动计划,对接 G60 科创走廊,建设一批创新平台,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

(四)突出创新主体培育,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按照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三种类型,建立高新技术后备企业信息库,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培育。积极宣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分类奖补,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确保新增高新企业7家、高新培育企业10家、高新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五)突出人才引领作用,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发挥企业、高校院所作用,紧扣我县产业需求,多途径柔性引才。实施“枞阳英才计划”,加强高层次人才招引,培育“枞阳工匠”,实施各类“高、精、尖、缺”人才为代表的人才引进工程,重点对毛志平团队加强指导,配合省科技厅、省投资集团做好省级专家评审、尽职调查、现场考察、增资扩股等后续跟踪服务工作。

(六)聚力提升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十四五”期间,初步建成绿色食品高端研发、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院等平台,形成一支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重点发展皖江经济带水稻新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粮食绿色增产技术、粮食深加工技术,研发一批自主产权的创新成果,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促进乡村振兴开辟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