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县科学技术局> 规划计划> 工作规划> 其他工作规划
索引号: 1134072200312560X5/202112-00029 组配分类: 其他工作规划
发布机构: 县科学技术局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名称: 枞阳县科技局“十三五”工作回顾、2020年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工作谋划、2021年工作计划 文号:
成文日期: 2021-08-30 发布日期: 2021-08-30
有效性: 有效 咨询电话: 0562-3210968
枞阳县科技局“十三五”工作回顾、2020年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工作谋划、2021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1-08-30 08:48 来源:县科学技术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文本下载

枞阳县科技局“十三五”工作回顾、2020年工作总结“十四五”工作谋划、2021年工作计划

 

一、“十三五工作总结”

“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科技创新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不断聚集新型发展的新动能,打造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引领和支持作用显著提升。

截止2020年底,全县R&D占GDP比重0.9%;高新技术企业数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8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4.67件。引进高科技人才团队6家,引进柔性人才102名,选派科技特派员115名。建设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

 

二、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县科技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统筹部署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培育创新主体,构建创新平台,激活创新要素,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截止11月份,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18家,增6家,完成市下达县目标任务的150%;有效发明专利共计332件,净增加量120件,完成市下达县目标任务的20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67件,同比增长56.7%;全县R&D占GDP比重约0.9%,科技部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28家,完成目标任务130%,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2个,完成目标任务120%;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个,完成目标任务110%;组织申报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0个,已争取省、市补助资金764万元(不含高科技人才团队),已成功申报省级创新平台3个,完成市对县目标任务150%。

(一)引导企业高质量发展

1、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增计划,增加经济“科技含量”。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组织申报并认定省高新培育技术企业9家,组织申报并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今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8家(增6家),完成市对县考核指标150%。

2、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邀请统计部门、市科技部门及科技服务第三方对研发费用的统计填报及注意事项,各级研发费用补助政策和科技创新政策等进行详细解读,通过科技项目支持、高企申报培育、创新政策支持等多种激励方式,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动力,激励引导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发明专利共计332件,全县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4.67件,同比增长56.7%,全县R&D占GDP比重0.9%。

3、畅通金融血脉,资金带动“引活水”。为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难题,促进“金融血液”流入主体经济。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加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积极宣传科技贷和知识产权质押政策。今年已有28家企业被科技部认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贷32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贷1320万元。

强化要素集成促进技术创新

1、政策集成。出台推进科技奖励等创新创业政策,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力,打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激活创新元素。

2、人才集成。坚持“人才第一资源”,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个(安徽华驰动能王志强团队,枞阳盛控陆海峰团队),柔性人才35名。上官山茶叶等3家企业获批省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安徽东星部件有限公司获批设立“博士后科技工作站”。

3、资源集成。积极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对接,争取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铜陵分中心落户枞阳。与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江南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12个,完成目标任务120%。

4、资金集成。引导规上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6家企业获市研发补助180万元,已申报省、市科技项目50个,争取项目资金764万元(不含高科技人才团队),县已投入科技扶持资金1231万元,推进创新创业发展。

(三)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1、开展协同创新,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组织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长三角联合科技攻关,安徽国电能源设备工程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深度合作,发挥技术、人才、资金、产业优势,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研发“基于nb-lot”的智能多能源蓄热节能的研发与产业,获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专项立项;枞阳县鲍记蜂业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联合开展“蜂蜜制品研发与产业化技术服务”,针对蜂蜜及蜂蜜制品领域产品的现状,开展产品深加工研发,形成产业化;安徽翠平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安徽农科院开展“枞阳黑猪专门化品系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产学研合作,获市重大专项立项。对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具有促进带动作用。

2、提升引进院校服务地方能力,开展关键攻关。靶向产业需求,借力武汉理工大学、吉林大学、江南大学等院校在铜成立的技术转移中心,进行企业技术难题征集,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1个。组织宇腾真空、诚易金属、启动科技、翠平黑猪等6家企业申报省、市重大科技专项,组织鲍记蜂业等企业申报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项目,组织恒瑞农林等企业申报市科技扶贫暨乡村振兴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

3、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完善研发创新机制。积极对万华禾香板业、宇腾真空、展鹏液压、国电能源等企业进行业务指导,引导企业采取不同模式建设检测中心、研发中心、小试中试实验室,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争创省“一室一中心”;积极配合服务开发区科技孵化器基地建设。

)强化科技惠及民生,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农业农村发展。组织农业重点企业与江南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对接,加强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申报乡村振兴暨科技扶贫专项计划项目30个,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创建地方特色农产品。二是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科技特派员与55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并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绩效考核。

(五)强化政治建设,突出廉洁自律示范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能力,着力推进党的基层建设,促进党建与各项工作相融合,主动参与社区和企业的疫情防控,积极投身于防汛抢险,与扶贫村开展合作共建,把党建工作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二是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履行“一岗双责”,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安徽省实施细则,强化红线意识,自觉守牢底线,主动接受监督,强化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着力增强党员遵章守法、廉洁奉公意识。

 

三、“十四五工作谋划

“十四五”时期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中国迈入新时代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城市化、老龄化社会逐步呈现。以5G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进入突破期和应用期,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智造技术等将带来系列重大产业变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紧紧围绕解决主要矛盾,推进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强县成为我县科技工作主要目标。

一、科技领域各项工作“十四五”发展战略定位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抓住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战略机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将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和社会经济坚定结合起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以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不断开创建设幸福美好新枞阳发展新局面。

(一)统筹兼顾,目标导向。以推动落实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揽,按照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为阶段性构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全方位提升科技进步水平,提升综合竞争力。统筹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统筹城乡发展和行业协调发展中的科技问题。围绕“创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主体,集成资源,集中力量,筛选产业带动性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技项目重点攻关,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以人为本,人才引领。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政策赋能创新队伍建设,破解人才短缺瓶颈,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集聚领军人才,允许专业能力强和专业经验积淀的政府精英人才,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鼓励技术人员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进入县创业创新公共平台或其他单位从事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鼓励被企业或相关机构有偿聘用,以催生创新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企业,带动新兴产业,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催生经济增长点。

    (三)创新驱动,专利优先。培育原始创新能力,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构建高效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培育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创新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驱动力。进一步完善创新激励体系,强化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投入更多资源用于研究开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产权激励,把专利申请、专利授权,专利成果应用和转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抓手,把专利申请和鼓励转化放在优先地位,激励技术总结、提炼和创新应用,实施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品牌经营策略,达到整合提高技术水平的目的。提升治理能力,升级园区水平。坚持生态为先,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深化科技改革,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强开放合作,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注重双向驱动,突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聚集、优化和整合创新资源,充分利用现有创新高地和转化基地作为开放合作的平台,建立产学研利益共同体。更加注重科学务实发展,发挥政府协调引导作用,通过项目引导和政策激励,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科技创新带动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整体跃升。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发展,突出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综合科技服务,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四)拓展智能+,应用数据革新。循序渐进,开展“智能+互联网+”推动革新。探索弯道超车,充分借助“智能+”物联网广阔前景、潜力无限以及公平、开放、共享、高效率和低成本优势,融合各业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全县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推动全社会创新发展。

二、科技领域各项工作“十四五”发展目标考虑

2025年,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15个(其中省级研发机构3个以上),科技服务机构达到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5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以上;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 新增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基地)、众创空间2家,争创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有效发明专利达到600件。

三、科技领域各项工作“十四五”发展主要任务

(一)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增加经济“科技含量”。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和认定是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热情,提高企业市场价值和资本价值,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增加经济“科技含量”的重要手段,高新企业的量化指标充分体现一个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程度。为建立起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通过现场座谈、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遴选一批企业作为培育对象,建立高企培育后备库,按成熟期、成长期、初创期三种类型,对照标准进行点对点帮扶和指导。到202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35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以上。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厚植创新新动能。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与产业对接的重要抓手,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创新要素集源,形成创新合力,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的重要支撑。

1、开展技术难题征集。为抓住科技创新突破口、前瞻谋划和布局科技重大攻关项目方向提供依据,推进科技强县,针对产品设计、技术、工艺、检测、产品升级换代、节能降解、降低成本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开展征集,通过技术难题的征集,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寻求解决途径,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2、推动企业与大院大所合作。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县科技局主动作为,成为参与者、服务者、引导者,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纽带,以产学研合作为载体,积极引导创新原素集聚,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十四五”结束,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4家以上,80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为促进企业技术生产和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3、建设创新创业平台。鼓励企业建立科创平台,集聚创新型人才,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以企业创新为主的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2家,建设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0家以上,力争建设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室)10家,建立一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培育动能转换的优势,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发展

加强科技新政,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扣除等政策落实力度,帮助企业树立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意识,研发投入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科技研发投入的重点。

1、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跟踪企业研发情况,指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指导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激发企业家的创新动力。

2、鼓励企业产业升级。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体,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作,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产品、工艺条件等进行技术升级,促进产业智慧化、品牌高端化,增强创新和竞争能力,加快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实现新旧动能转化。

3、鼓励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掌握。围绕全县支持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鼓励企业原始创新,成立研发机构,加强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等科技攻关能力。通过与中科大、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研所对接,以科研、企业、市场、资金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实地走访企业,梳理产业技术需求,谋划凝炼储备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科技项目,开展科技攻关。

)拓展融资渠道,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加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积极宣传科技贷和知识产权抵押政策,帮助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

 

四、2021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家以上;省高新培育企业8家以上;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家以上,柔性人才30人以上;创建市以上创新创业平台2家以上;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0个以上;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个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20家以上;组织申报省、市重大科技专项8项以上;万人发明拥有量达4.5件以上;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平台建设力争有所突破。

(二)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1、高标准编制“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我县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针对性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经验,理清我县科技工作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进行总体设计和统筹安排,找准科技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结合经济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具体要求,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明确重大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有效地政策和措施,让编制规划切实成为未来五年科技发展的行动引领和工作指导。

2、完善科技成果研发转化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机制。主要针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创新需求,催生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创新。二是建设新型研发机制。采取“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方式,推进与省内外科院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展多层次、跨领域的科技合作和交流。三是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和引导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主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创新平台,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高级创新平台。

3、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大走访、大调查、大服务”等活动深入企业宣传科技政策,用“店小二”式服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信息不对称问题,围绕主导产业,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关键技术找准重点攻关目标,开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精准产学研合作,形成寻找成果--发现成果--转化成果--创造经济利益的良性创新链,促进高校院所更多科研成果在枞转化产业化,突出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4、抓实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宣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分类奖补、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保险等奖补政策,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完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年度培增计划目标任务。

5、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围绕铝基新材料、智能家具、5G、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农业等领域,由重点骨干企业牵头,实施科技重大重项,加强科技合作交流,促进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6、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招引力度。发挥企业、高校院所作用,紧扣我县产业需求,多途径柔性引才。加强企业职工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为“枞阳制造”积累人才资本,鼓励企业采取第三方服务模式,引进专业化团队。实施各类“高、精、尖、缺”人才为代表的人才引进工程,力争引进高层次人科技人才团队2家以上,重点对万华禾香板业、启东科技、宇腾真空、玉堂雨具、东星部件加强指导。

7、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科技特派员的部署。在科技特派员选派上下功夫,着力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加快构建与乡村振兴联结机制,积极依托科技特派员队伍构造新型农村人才支撑体系,深入推进科技助力乡村振兴,造就一批致富能手,撑起一批服务平台,实施一批科技项目,转化一批技术成果,全力促进农业农村发展。

8、抓党建防风险促发展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党建成为支撑科技创新的支柱。强化“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志气和勇气,做到思想上与时俱进,行动上轻装上阵,发展上高效突破,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将抓党建政治优势转化为统筹部署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优势,落实到开展“三比一增”专项行动中去;落实到服务企业,提升企业满意度工作中去;落实到科技扶贫、乡村振兴工作中去,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彻党建过程,抓重点、补短板、打基础、利长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形成新动能、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