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钱桥镇>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运营
索引号: 00312659-X/202107-00017 组配分类: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运营
发布机构: 钱桥镇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名称: 铜陵市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 文号:
发布日期: 2021-07-13
有效性: 有效 咨询电话: 0562-2631402
铜陵市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21-07-13 15:24 来源:钱桥镇 浏览次数: 字体:[ ] 文本下载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市级水利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全市农田水利改革发展,根据《铜陵市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安徽省财政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奖补资金设立。本办法所称市财政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专项奖补资金,是指依据《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办〔2018〕120号)(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市财政设立的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专项奖补资金(以下简称“奖补资金”)。
      第三条  补助范围。对在“行动计划”内承担实施的53.65万亩小型农田灌排区建设的县(区)、普农集团,市财政安排专项奖补资金给予补助。“行动计划”内其余35.46万亩农田水利建设任务,按规定由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高效节水灌溉等项目承担,执行各自项目资金管理规定。

第四条  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县(区)及普农集团是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的责任主体。各级财政加大对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投入,以财政投入为主,吸引村集体、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共同投入农田水利建设。

(二)先建后补、综合奖补。县(区)水利、财政部门及普农集团负责筹集落实项目资金,按照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开展项目建设。省财政、市财政根据县(区)、普农集团年度项目实施完成情况、实际治理片区面积及资金投入情况,给予一定比例的奖补资金。

(三)扶贫优先、统筹兼顾。优先加大对贫困地区小型农田灌排区建设支持力度,优先支持贫困村2020年前完成规划内建设任务。将支持小型农田灌排区建设,与支持脱贫攻坚、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等相关规定有机衔接,统筹协调推进。

(四)绩效管理、强化监督。按照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要求,将项目实施及资金使用绩效,作为完善奖补资金政策、安排预算、分配资金的重要依据,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加强对奖补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保障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五)创新机制、落实管护。落实管护责任,培育管护主体,引入竞争机制,采取支付购买服务、奖补等市场化方式支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管护。

第五条 补助标准。项目资金除省级财政补助25%之外,枞阳县由市级财政补助50%、县级财政配套15%,不足部分由乡镇及社会自筹解决;铜官区、义安区、郊区由市级财政补助30%、区级财政配套30%,普农集团配套30%,不足部分由社会自筹解决。区划调整后,涉及周潭镇、陈瑶湖镇、老洲镇的项目资金仍执行枞阳县上述补助比例。

第六条 分配办法。综合考虑县(区)、普农集团项目实际投资完成情况、项目验收合格率、县(区)财政、普农集团实际投入情况等因素,市财政按照一定比例分配安排奖补资金。对照省政府核定投资标准(沿江圩区1100元/亩),县(区)及普农集团项目实际投资未达到核定标准的,以决算数作为奖补资金分配依据;项目实际投资超过核定标准的,以核定标准作为奖补资金分配依据。县(区)财政、普农集团投入落实不到位的,市财政按比例相应扣减市级奖补资金。

第七条 支出范围:

(一)灌溉工程。建设大中型灌区支渠及以下、小型灌区各级渠道、建筑物、量水设施等,新建、重建和更新改造总装机功率1000千瓦以下的小型灌溉泵站。

(二)排水工程。实施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下排水沟系清淤整治,新建与更新改造桥、涵、闸等配套建筑物,建设圩区及低洼易涝区小型排涝泵站等。

(三)水源工程。库容0.5万方以下塘坝、引水流量小于1立方米/秒的堰(闸)等。
市级奖补资金严禁用于人员经费和运转经费、办公设备购置、楼堂馆所及征地拆迁、青苗补偿等,不得超“行动计划”明确范围和用途外使用资金。

第八条 资金拨付。奖补资金按照“先预拨、后清算”方式,分批拨付县(区)、普农集团。市财政局按照经市水务局核定的分年行动计划,预下达60%奖补资金。工程完工验收并决算审计后,市水务局对相关情况及资料审查核实签署意见,市财政局进行资金清算,拨付剩余资金。

第九条 资金使用。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节水优先、两手发力方略,遵循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建管并重要求,加快农田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主体、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构建政府、企业、农户各方共建、共担、共管、共享的新机制。县(区)水利部门、财政部门及普农集团应强化项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资金,完善管护机制,确保工程长期持续发挥效益。

第十条 资金监管。市、县(区)水利部门及普农集团应加强项目实施管理,建立健全项目库,提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项目实施,及时组织项目验收。工程建设要按照招投标法等相关规定执行,项目完工后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开展竣工审计。县(区)财政、水利部门,应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加强资金管理,加快预算执行。属于政府采购管理范围的,按照政府采购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会同同级水利部门加强奖补资金绩效管理,建立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绩效管理参照省里的办法执行。

第十二条 各级财政、水利部门应加强奖补资金监督检查,保证资金使用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各级财政、水利等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水利发展资金分配使用管理中的违法违规问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三条 各县、区及普农集团要根据《安徽省财政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专项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和本《办法》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财政局、市水务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