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
2015年以来,枞阳县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
(一)坚持系统谋划,高位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线推进、条块结合、运转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制定了《枞阳县贯彻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农业、旅游业、城镇化、美好乡村、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基本公共服务、脱贫攻坚和改革创新方面确定了十大发展任务。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了县领导领衔推进机制、信息报送及宣传报道制度、督查落实机制、考核评估机制、奖惩问责机制等工作推进机制。量化重点指标,分解到具体年度,逐项逐个落实到部门、乡镇、经开区,层层压实责任,清单式推进,确保以每个局部目标的完成推动整体目标的实现。三是强化工作调度。扎实开展项目调度协调年和协调月活动,对列入规划的项目实行常态化高频率督查、调度、通报,持续跟踪问效。
(二)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
推动创新发展,变化最明显的是,产业体系雏形逐渐完善。装备制造业主导产业地位逐步提升;纺织服装、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汽车零部件等4大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宏润二期、蓝兰技改等实现了产品产值大提升;新材料、新能源2个百亿产业加速形成,铝基新材料30万吨超薄铝箔及动力电池项目和绿色建材万华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开工建设,三公山风电、大唐枞阳风电、平泰能源枞阳风电分别开工建设和顺利核准。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取得重大突破,“新三版”挂牌企业1家,“四版”挂牌企业6家。推动协调发展,变化最显著的是,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卫生县城。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高标准完成,农村生活垃圾三年治理行动通过省级验收。有4个乡顺利实现撤乡设镇。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江济淮工程枞阳段土地房屋征迁工作全面启动;五七圩泵站建成,连城湖出口左右岸堤防加固、永登站扩建、罗昌河治理等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大大提升了我县水利设施防洪排涝能力。2016、2017两个年度水利投入超过“十二五”的11.5亿元的总投入。推动绿色发展,变化最突出的是,城乡环境更加清洁美丽。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工程,扎实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整治系列行动,落实县乡村三级河长制,江河湖泊水质达标率100%,治理水土流失15平方公里,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长江港口岸线整治、淡水豚保护区治理获国家发改委充分肯定。全县饮用水源实现有效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开放发展,变化最快的是,内连外通的骨干道路建设加速推进。G347、S335、池州大桥及北接线等一批交通项目全力推进,S425、G237、G330、S320改扩建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铜陵至枞阳轨道交通一号线持续跟进。2017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6亿元,是2016年的1.7倍,超“十二五”期间投资的总和。推动共享发展,变化最得人心的是,民生福祉大幅提高。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等各项扶贫措施综合实施,光伏扶贫三年任务一年半完成;精心实施各年度民生工程;实现了浮山中学学子喝上长江水的多年梦想,城乡公交一体化、江心洲行人免费过渡等惠民工程让群众充分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红利。
二、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情况
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中,枞阳县被省综合评价为“好”的28个县(市、区)之一;2017年考核成绩排在二挡前列。
(一)紧扣精准要求,狠抓责任落实。
一是全面落实党委政府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指挥长,明确一名县委常委专抓扶贫工作,出台了《枞阳县脱贫攻坚工作“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实施方案》。开展了脱贫攻坚誓师大会和专项大排查等活动。二是明确乡镇脱贫攻坚一线责任。各乡镇与县委县政府签订脱贫年度目标责任书,明确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识别、帮扶、退出负直接责任。村两委是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的责任主体,村第一书记和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脱贫攻坚“四项清单”、村级规划和年度计划,因地制宜编制扶贫项目并组织实施。县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直接责任人。三是创造性地开展“一结双包”定点帮扶活动。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居)实现了领导联系、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队驻村“四个全覆盖”。65个贫困村配备65名县级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居)配齐村级扶贫专干。
(二)拓展方式方法,狠抓政策落实。
一是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拓宽扶贫资金筹集渠道,2016年以来年全县扶贫资金实际到位66706.48万元。二是强化金融扶贫产品支持。大力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2016年以来,共计完成完成省下达的3.37亿元。建立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制度,安排风险补偿金2720万元。在推行意外伤害保险扶贫的基础上,安排662万元购买保险服务。为贫困户定制扶贫综合保险,筑牢稳定脱贫、防范返贫屏障。
(三)聚集重点难点,狠抓工作落实。
一是推进就业扶贫。建成就业扶贫驿站24个,认定县级扶贫基地(工厂、车间)36个,铜峰电子等5家企业成功申报了国家级就业扶贫基地。开发农村保洁、保绿、保安、护林、护路、光伏看护等岗位560个,实现劳动者就业535人。二是推进产业扶贫。出台了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扶贫等系列实施意见,2016年安排乡村旅游产业扶贫专项资金100万元,拨付贫困户从事种养业项目奖补资金318万元。2017年自主经营特色种养业奖补项目27006个,共发放奖补资金3204.95万元,比2016年增长11倍。累计建成电商扶贫各类电商网店513家,覆盖全县259个村(居)。三是推进社保兜底扶贫。在全省率先提前实现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基础上,着力强化社会保障。截至2017年12月底,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8511万元,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资金2827万元,社会孤儿生活费403.8万元,医疗救助补助3050万元,残疾人生活补贴913.5万元。实施贫困户危房改造2398户。四是推进生态脱贫。持续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血防林建设、森林增长等生态林业工程。全面实施菜子湖、白荡湖、两赛湖、陈瑶湖四大水系及长江岸线枞阳段水生态保护项目,强化水污染防治工作。大力开展生态乡镇、生态村、森林村庄创建工作。五是推进基础设施扶贫。结合扶贫驿站、基层党组织标准化、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全面提升贫困村公共服务水平。2015年以来,共实施基础设施类项目2807个、161975.8万元,公共服务类项目266个、4350.9万元。六是推进社会力量参与扶贫。65个贫困村获赠光伏建设款382万元,社会各界共认领434个扶贫项目。
(四)聚力创新推动,狠抓典型引领。
一是提出“两个一切”决战口号。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也是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提出了“一切为了脱贫攻坚、满足脱贫攻坚一切需要”号召。二是做到“一个主动”,打造“枞阳光伏扶贫速度”。65个贫困村1万户光伏发电项目三年计划一年半完成。2016年投入7000多万元,建成22个村和2350户光伏电站,居非重点贫困县第一位。2017年43个贫困村、7650户光伏扶贫项目在6月28日如期并网发电。累计装机总规模43.55MW。制定了《枞阳县光伏扶贫电站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全县光伏电站维护管理,规范光伏扶贫项目发电收益分配,防止“一光了之”。三是聚力“一个率先”,“造血式”推进高质量脱贫。围绕“种养加光电游”和资产收益,积极探索“土地或小额信贷入股分红”“股金+租金+薪金”“大户+贫困户”“扶贫驿站+贫困户”“居家就业”“陪读就业”“光伏+金融”7种集成模式,让产业项目、小额信贷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扶贫驿站实现“两个覆盖”,即扶贫驿站贫困村全覆盖,农村辅助性岗位开发有扶贫任务村全覆盖,已建成24家,这一做法在省里大会交流发言,安徽卫视等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四是着力“三个创新”,打造高质量脱贫“枞阳模式”。创新打造健康扶贫枞阳特色,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地堵住“失血点”。截至2017年底,“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共计补偿212585人次,医疗总费用21683.5万元,总补偿18486.1万元。创新免费寄宿制教育扶贫方式,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公办学校长河初中、枞阳小学设立贫困户寄宿生制,每年享受政府1250元生活补贴,且免住宿费、生活费。2017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我县精准施策攻坚“贫中之贫”的做法。创新开发“五位一体”保险扶贫产品,全覆盖式筑牢返贫防线。在2016年全省首推意外伤害保险基础上,县财政出资662万元购买保险服务,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贫困学生重大疾病、精准扶贫、意外伤害、疾病身故、农房保险等“五位一体”保险产品。探索“农业信贷+农业保险”模式,推动保险扶贫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三、2018-2020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思路
到2020年底前,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两个一切”咬紧牙关,一以贯之,坚决打好脱贫攻坚年度战役。
(一)明确具体工作目标。
2018年度计划完成贫困村出列33个,30000左右贫困人口脱贫;2019年度计划完成贫困村出列10个,8000左右贫困人口脱贫;2020年度计划完成3000(含新增)左右贫困人口脱贫。
(二)明确具体工作措施。
一是提升质量,实现稳固脱贫。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为贫困人口提供长期收益保障。二是突出重点,强力攻坚克难。对照“七个不落,一个不少”要求,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大排查。精心谋划村两委换届,扎实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夯实基层基础。三是精准发力,筑牢保障防线。强化动态管理,对返贫户和新增贫困户及时监测发现并落实帮扶措施,抓好所有已脱贫户的巩固提升。四是严肃纪律,狠抓督查问责。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确保扶贫政策落实、扶贫资金安全、脱贫结果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