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县政府办> 政策文件> 重要文件> 政府办文件
索引号: 11340722003125642M/201912-00339 组配分类: 政府办文件
发布机构: 县生态环境分局 主题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名称: 枞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枞阳县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号: 枞政办〔2019〕24号
成文日期: 2019-08-07 发布日期: 2019-08-07
有效性: 有效 咨询电话: 0562-3211610
枞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枞阳县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9-08-07 09:40 来源:县生态环境分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文本下载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经开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和直属单位:

《枞阳县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业经县政府第61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2019716      

 

(此件公开发布)


 

枞阳县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

为加强柴油货车超标排放治理,加快降低柴油货车污染物排放量,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办秘〔201931号)和《关于印发铜陵市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铜大气办〔201912号),结合枞阳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源头防范、综合治理,突出重点、联防联控,全防全控、严惩重罚,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的基本原则,统筹“油、路、车”治理,大力实施清洁柴油车、清洁柴油机、清洁运输、清洁油品行动,全链条治理柴油车(机)超标排放,明显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促进我县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二)目标指标。2020年,全县在用柴油车监督抽测排放合格率达到95%以上,排气管口冒黑烟现象基本消除;全县柴油和车用尿素质量合格率达到98%以上,违法生产销售假劣油品现象基本消除。

二、清洁柴油车行动

(一)加强新生产车辆环保达标监管

严格实施国家机动车油耗和排放标准。201971日起,提前实施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推广使用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燃气车辆。(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公安局等配合,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经开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经开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不再列出)

严格实施重型柴油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不满足标准限制要求的新车型禁止进入道路运输市场。201941日起,全县实施重型柴油车新车型《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GB30510-2018)要求。认真实施营运车辆燃料消耗核查制度,对新进入运输市场的柴油货车全面开展燃料消耗量核查,不合格的不予配发《道路运输证》。(县交通运输局牵头)

强化机动车环保信息公开。机动车生产、进口企业依法依规公开排放检验、污染控制技术和汽车尾气排放相关的维修技术信息。供社会公众和维修企业查询使用。在机动车生产、销售和注册登记等环节加强监督检查,指导监督排放检验机构严格开展柴油车注册登记前的排放检验,通过国家机动车环境监管平台逐车核实环保信息公开情况,进行污染控制装置查验、上线排放检测,确保车辆配置真实性、唯一性和一致性,2019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县公安局、县市场监管局等配合)

严厉打击生产、进口、销售不达标车辆违法行为。在生产、进口、销售环节加强对新生产机动车环保达标监管,抽查核验新生产销售车辆的OBD、污染控制装置、环保信息随车清单等,抽测部分车型的道路实际排放情况。对本县进口的主要车(机)型系族的年度抽检率达到85%,覆盖全部进口企业;对本县销售的主要车(机)型系族的年度抽检率达到80%。严厉打击污染控制装置造假、屏蔽OBD功能、尾气排放不达标、不依法公开环保信息等行为,督促进口企业及时实施环境保护召回。生产销售柴油车型系族的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县生态环境分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等配合)

(二)加大在用车监督执法力度

建立完善监管执法模式。成立级机动车联合执法工作组,建立生态环境部门检测取证、公安交管部门实施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监督维修的联合监管执法模式,推进机动车联合执法的常态化、制度化。遥感监测取得的数据,可以作为环境执法的依据。生态环境部门将本地超标排放车辆信息,以信函或公告(在政府网站发布)等方式,及时告知车辆所有人及所属企业,督促限期到与交通运输和生态环境部门联网的具有相应资质能力的维修单位进行维修治理,经维修合格后再到排放检验机构进行复检,公安交管、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协助联系车辆所有人和所属企业;对于登记地在本以外的超标排放车辆信息,应及时上传到国家机动车环境监管平台,由登记地生态环境部门负责通知和督促。未在规定期限内维修并复检合格的车辆,生态环境、交运、公安交管部门将其列入监管黑名单并将车型、车牌、企业等信息向社会公开,同时依法予以处理或处罚。对于列入监管黑名单或一个综合性能检验周期内三次以上监督抽测超标的营运车辆,生态环境、公安交管、交运部门将其所属单位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对于一年内超标排放车辆占其总车辆数10%以上的运输企业,交运、公安交管和生态环境部门将其列入黑名单或重点监管对象,交通运输部门吊销其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公安局、县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大路检路查力度。县级机动车联合执法工作组建立常态化路检路查工作机制,严厉打击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到2020年底,基本消除柴油车和工程机械排气口冒黑烟现象。级机动车联合执法工作组依托超限超载检查站开展排放监督抽测,重点检查柴油货车污染控制装置、OBD、尾气排放达标情况,抽查柴油和车用尿素质量及使用情况。在重点路段对柴油车开展常态化的路检路查,在秋冬季加大检查力度。公安交管部门对驾驶排放检验不合格机动车上道路行驶的驾驶人依法实施现场处罚,在规定期限内未维修并复检合格的,由生态环境部门依法进行处罚。(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公安局、县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强化入户监督抽测。督促指导柴油车超过20辆的重点企业,建立完善车辆维护、燃料和车用尿素添加使用台账,并鼓励通过网络系统及时向生态环境部门传送。对于物流园、工业园、货物集散地、公交场站等车辆停放集中的重点场所,以及物流货运、工矿企业、长途客运、环卫、邮政、旅游、维修等重点单位,按“双随机”模式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抽测。对于日常监督抽测或定期排放检验初检超标、在异地进行定期排放检验的柴油车辆,应作为重点抽查对象。(县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县文化旅游局、县商务局等配合)

加强重污染天气期间柴油货车管控。制定重污染天气重型柴油货车应急管控方案。加大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部门联合综合执法检查力度,对于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依法严格处罚。建材、矿山等涉及大宗物料运输的重点企业以及沿江港口物料运输、城市物流配送、渣土运输企业,应制定错峰运输方案,原则上不允许柴油货车在重污染天气预警响应期间进出厂区(保证安全生产运行、运输民生保障物资或特殊需求产品,以及为外贸货物、进出境旅客提供港口集疏运服务的国五及以上排放标准的车辆除外)。根据重污染天气应急需要,督促指导重点企业建设管控运输车辆的门禁和视频监控系统,监控数据至少保存一年以上。(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公安局、县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县经济和信息化局等配合)

加强重型车辆道路行驶管理。严格落实《关于枞阳县城区部分道路限行重型货车的实施方案》规定,禁止货车在限行、禁行时段、区域通行,严控重型柴油车辆进城。(县公安局负责,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交通运输局配合)

加大对高排放车辆监督抽测频次。在机动车集中停放地和维修地开展入户检查,并通过路检路查和遥感监测,加强对高排放车辆的监督抽测。每年秋冬季期间监督抽测柴油车数量,不低于当地柴油车保有量的80%(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公安局、县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在用车排放检验和维修治理

加强排放检验机构监督管理。各排放检验机构严格依法依规进行机动车排放检验,对检验结果承担法律责任,接受社会监督和责任倒查。201910月底前,排放检验机构应向社会公开检验过程,在企业网站或办事业务大厅显示屏通过高清视频实时公开柴油货车排放检验全过程及检验结果。采取现场随机抽检、排放检测比对、远程监控排查等方式,每年实现对排放检验机构的监管全覆盖。对于为县外登记的车辆开展排放检验比较集中、排放检验合格率异常的排放检验机构,应作为重点对象加强监管。将柴油车氮氧化物排放纳入在用汽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严格执行、加强监管。严厉打击排放检验机构伪造检验结果、出具虚假报告等违法行为,对用其他车辆替代检验的,不检验出具数据报告的,利用计算机软件等手段篡改或者伪造检验数据的结果的,依法依规撤销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予以严格处罚并公开曝光。(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等配合)

强化维修单位监督管理。督促指导维修企业建立完善机动车维修治理档案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篡改破坏OBD系统、采用临时更换污染控制装置等弄虚作假方式通过排放检验的行为,依法依规对维修单位和机动车所有人予以严格处罚。(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建立完善机动车排放检测与强制维护制度(I/M制度)。生态环境、公安交管、交通运输等部门建立排放检测、执法处罚和维修治理信息共享机制。排放检验机构(I站)应出具排放检验结果书面报告,不合格车辆应到具有资质的维修单位(M站)进行维修治理。经M站维修治理合格并上传信息后,再到同一家I站予以复检,经检验合格方可出具合格报告。I站和M站数据应实时上传至当地生态环境和交运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和闭环管理。201910月底前,全县建立实施I/M制度。监督抽测发现的超标排放车辆也应按要求及时维修。(县市场监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公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快老旧车辆淘汰和深度治理

推进老旧车辆淘汰报废。制定老旧柴油货车和燃气车淘汰更新目标及实施计划,采取经济补偿、限制使用、加强监管执法等措施,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货车、采用稀薄燃烧技术或“油改气”的老旧燃气车辆。县公安、交运部门对达到强制报废标准的车辆,依法实施强制报废。(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公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强路面稽查,将报废车辆信息纳入缉查布控系统,一经发现依法实施强制报废。开展餐厨废弃物集中整治,制定专项整治实施方案,摸清餐厨废弃物运输车辆底数,加强餐厨废弃物运输车辆监管,2020年全县餐厨废弃物运输新能源车辆比例达到100%(县城管执法局负责)

对于提前淘汰并购买新能源货车的,享受财政现行购置补贴政策。研究建立与柴油货车淘汰更新相挂钩的新能源车辆运营补贴机制,制定实施便利通行政策。(县财政局负责)

推动高排放车辆深度治理。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负责、全程监控模式,推进高排放老旧柴油车深度治理。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于具备深度治理条件的柴油车,鼓励加装或更换符合要求的污染控制装置,协同控制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深度治理车辆应安装远程排放监控设备和精准定位系统,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实时监控油箱和尿素箱液位变化,以及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情况。安装远程排放监控设备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且稳定达标排放的柴油车,可在定期排放检验时免于上线检测。(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县公安局配合)

加快推广电动轻型物流车。聚焦物流配送终端最后一公里,在邮政、快递、电子商务等终端物流领域,推广应用轻型电动物流车,2019年起,对传统燃油轻型物流车辆不再发放道路运输许可证,到2020年底,使用电动汽车占城市轻型物流车比例不低于80%。加快将淘汰柴油垃圾运输车替换为电动汽车。自2019年起,将配置双发动机或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环卫车逐步替换为电动汽车。(县交通运输局、县城管执法局牵头,县公安局、县商务局配合)

(五)推进监控体系建设和应用

加快建设完善“天地车人”一体化的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利用机动车遥感监测、排放检验机构联网、重型柴油车远程排放监控,以及路检路查和入户监督抽测,对柴油车开展全天候、全方位的排放监控。鼓励和推进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落实重型柴油货车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建设,2019年年底前50%以上具备条件的重型柴油车安装远程在线监控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202011日起,未安装远程在线监控的营运车辆列入重点监管对象。(县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县交通运输局公安局等配合)

(六)推动相关行业集约化发展

推进排放检验机构和维修单位规模化发展。鼓励支持排放检验机构通过市场运作手段,开展并购重组、连锁经营,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培育检验服务质量好、社会诚信度高的排放检验机构成长为地方或者行业品牌。鼓励专业水平高的排放检验机构在产业集中区域、交通枢纽、沿江港口、偏远地区以及消费集中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提供便捷服务。对于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多场所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部门简化办理手续(县市场监管局牵头,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公安局等配合)

鼓励支持技术水平高、市场信誉好的维修企业连锁经营,严厉打击清理无照、不按规定备案经营的维修站点。(县交通运输局负责)

三、清洁柴油机行动

(七)严格新生产发动机和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管理

2020年底前,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进口二手非道路移动机械和发动机应达到国家现行的新生产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要求。加强对新生产销售发动机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监督检查,重点查验污染控制装置、环保信息标签等,并抽测部分机械机型排放情况。对县内进口的发动机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主要系族的年度抽检率达到80%,覆盖全部进口企业;对在县内销售但非县内生产的非道路移动机械主要系族的年度抽检率达到60%。严惩生产销售不符合排放标准要求发动机的行为,将相关企业及其产品列入黑名单。严格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信息公开制度,严厉处罚生产、进口、销售不达标产品行为,依法实施环境保护召回。生产销售发动机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机型系族的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严格实施船舶发动机第一阶段国家排放标准,提前实施第二阶段排放标准。严禁新建不达标船舶进入运输市场。(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加强排放控制区划定和管控

2019年底前,依法划定并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区域。秋冬季期间加强对进入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内作业的工程机械的监督检查,每月抽查率达到50%以上,禁止超标排放工程机械使用,消除冒黑烟现象。加强长江干线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管理,提高船用燃料油硫含量控制要求,内河水域应采取禁限行等措施限制高排放船舶使用。研究探索在船舶排放控制区同步管控船舶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交通运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县科技局等配合)

(九)加快治理和淘汰更新

对于具备条件的老旧工程机械,加快污染物排放治理改造。按规定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推动老旧农业机械淘汰报废。采取限制使用等措施,促进老旧燃油工程机械淘汰。矿砂等散状物料运输应采取抑尘措施,有效控制扬尘污染。加快新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推广使用,在划定的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内,鼓励优先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港口、物流园新增和更换的岸吊、场吊、吊车等作业机械,主要采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机械。推动内河船舶治理改造,加强颗粒物排放控制,开展减少氮氧化物排放试点工作。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鼓励淘汰使用20年以上的内河航运船舶,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航运船舶。加强老旧渔船管理,加快推进渔船更新改造。推广使用纯电动船舶和天然气船舶。(县农业农村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县生态环境分局、县财政局、县商务局等配合)

(十)强化综合监督管理

2019年底前,完成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探索建立工程机械使用中监督抽测、超标后处罚撤场的管理制度。推进工程机械安装精准定位系统和实时排放监控装置,2020年底前,新生产、销售的工程机械应全部按标准规定进行安装。进入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内作业的工程机械,鼓励安装精准定位系统和实时排放监控装置,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施工单位应依法使用排放合格的机械设备,使用超标排放设备问题突出的纳入失信企业名单。强化船用燃料油使用监管,提高抽检率,打击船舶使用不合规燃油行为。(县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等配合)

(十一)推动港口岸电建设和使用

加快港口岸电设备设施建设和船舶受电设施设备改造,提高岸电设施使用效率,相关改造项目纳入环评审批绿色通道。主要港口靠港船舶优先使用岸电。2020年年底前,主要港口3千吨级以上干散货专业化泊位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新建码头同步规划、设计、建设岸电设施。[县交通运输局、县港航(地方海事)管理处牵头,县发展改革委等配合]

四、清洁运输行动

(十二)推动发展绿色货运

加快有关交通运输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查进度,在确保生态环境系统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科学有序提升水路运力。符合运输结构调整方向的铁水联运、水水中转码头、货运铁路及铁路专用线等建设项目,要纳入环评审批绿色通道,优化流程、加快审批。新、改、扩建涉及大宗物料运输的建设项目,应尽量采用水路或管道等运输方式,其他地区应优先采用。依托公路港、内河港口等,推进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鼓励发展江海联运、江海直达、滚装运输、甩挂运输等运输组织方式。加快推进液化天然气(LNG)罐式集装箱多式联运及堆场建设。推行货运车型标准化,推广集装箱货运方式。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支持利用城市现有物流货场转型升级为城市配送中心。鼓励支持运输企业资源整合重组,规模化、集约化高质量发展。(县交通运输局、县发展改革委、县生态环境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财政局、商务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等配合)

(十三)优化运输车队结构

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加快推进县城建成区新增和更新的公交、环卫、邮政、出租、通勤、轻型物流配送车辆采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占比达到80%。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物流配送车。天然气气源供应充足地区应加快充电站及加气站建设,优先采用新能源汽车和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汽车。港口等新增或更换作业车辆主要采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在物流园、产业园、工业园、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农贸批发市场等物流集散地建设集中式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鼓励各地组织开展燃料电池货车示范运营,建设一批加氢示范站。优化承担物流配送的城市新能源车辆的便利通行政策。(县交通运输局、县生态环境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公安局、县财政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等配合)

五、清洁油品行动

(十四)加快提升油气质量标准

2019 1 1 日起,全面供应符合国六标准的车用汽柴油,禁止销售普通柴油和低于国六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取消普通柴油标准,实现车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轨”。执行内河大型船舶用燃料油标准,执行天然气质量标准,大幅降低硫含量等环境指标限值。(县发展改革委、县交通运输局牵头,县市场监管局、县商务局、县生态环境分局配合)

(十五)健全燃油及清净增效剂和车用尿素管理制度

推进车用尿素和燃油清净增效剂信息公开。推进建立车用油品、车用尿素、船用燃料油全生命周期环境监管档案,打通生产、销售、储存、使用环节。禁止以化工原料名义出售调和油组分,禁止以化工原料勾兑调和油,严禁运输企业和工矿企业储存、使用非标油。(县市场监管局牵头,县商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生态环境分局配合)

(十六)推进油气回收治理

2019年底前,全面完成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年销售汽油量大于5000吨的加油站,加快推进安装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备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开展储油库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试点。开展成品油码头、船舶油气回收治理,新建的油品装船作业码头全部安装油气回收设施。202011日以后建造的150总吨以上的国内航行油船全部具备油气回收条件。(县商务局、县交通运输局牵头,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应急局、县市场监管局等配合)

(十七)强化生产、销售、储存和使用环节监管

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储存和使用不合格油品、天然气和车用尿素行为,依法追究相关方面责任并向社会公开。在生产、销售和储存环节开展常态化的监督检查,加大对储油库、加油(气)站和企业自备油库的抽查频次。组织开展清除无证无照经营的黑加油站点、流动加油罐车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不合格油品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严禁在液化天然气中非法添加液氮,并采取切实措施防止死灰复燃。加强使用环节监督检查,加大检查频次,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从柴油货车油箱、尿素箱抽取样品进行监督检查。2019年,违法生产、销售、储存和使用假劣非标油品现象基本消除。(县市场监管局牵头,县商务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发展改革委、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等配合)

六、保障措

(十八)落实法规标准和政策

严格执行法规标准。严格执行非道路移动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在用车和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实施机动车排放检验技术规范、机动车遥感检测仪器校准规范、柴油车和工程机械远程在线监控及联网规范、柴油车排放治理技术指南、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控系统技术要求、维修站建设和联网、尾气排放维修治理技术规范、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汽柴油清净剂标准等规定。根据监管需要,制定出台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地方法规,健全严惩重罚制度。(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健全环境诚信体系。机动车进口企业、污染控制装置生产企业、排放检验机构、维修单位、运输企业、施工单位、汽柴油及车用尿素生产销售企业等企业的违法违规信息,企业未落实应急运输响应等重污染应急措施的信息,以及相关企业负责人信息,按规定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对环境信用良好的企业实施联合激励。(县发展改革委牵头,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商务局、县市场监管局等配合)

(十九)加强税收和价格政策激励

实施税费激励。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继续落实并完善对节能、新能源车船减免车船税的政策。研究建立柴油车加装、更换污染控制装置的激励机制,制定国三及以下营运中重型柴油货车提前淘汰奖补政策。(县财政局牵头,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交通运输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税务局等配合)

完善价格政策。适时完善车用油品价格政策,研究在成品油质量升级价格政策中统筹考虑燃油清净增效剂成本的可行性。推动建立完善船舶使用岸电的供售电机制,降低岸电使用成本。允许码头等岸电设施经营企业按现行电价政策向船舶收取电费。港口岸基供电执行大工业电价,免收容(需)量电费,研究进一步加大对内河岸电价格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大对港口岸电设施建设和经营的支持力度,鼓励码头等岸电设施经营企业实行岸电服务费优惠。(县发展改革委牵头,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商务局等配合)

(二十)加强技术和能力支撑

加快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成立机动车环境管理专业机构,提高监管执法专业化水平。2019年底前,达到机动车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标准要求。(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县商务局、县财政局负责)

支持管理创新和减排技术研发。积极探索移动源治污新模式。支持研发、推广运用传统内燃机高效节能减排技术,提升发动机热效率,优化尾气处理工艺。积极发展替代燃料、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等机动车船技术。研究公路运输节能减排技术新路径。推进港口等特殊领域作业机械新能源动力技术研发。支持“多式联运、互联网+运输”等研究,健全多式联运基础设施、运载单元、信息交换接口等标准体系。(县科技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加大资金支持和能力建设。县财政要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支持机动车、工程机械及船舶的环境监控监管能力建设和运行维护,以及老旧柴油货车淘汰和尾气排放深度治理。对淘汰更新老旧柴油货车、推广使用新能源货车等大气污染治理措施成效显著的,财政在安排有关资金时予以倾斜支持。构建交通污染监测网络,在主要港口和重要物流通道建设空气质量监测站,重点监控评估交通运输污染情况,2020年底前建成。支持建设柴油货车排气超标维修治理站,加强培训,提高行业维修治理能力。大力支持港口岸基供电,对于港口等特殊领域的新能源动力作业机械,加大技术研发和改造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快推进老旧机车更新换代,提升车船用液化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研究制定物流通道沿线液化天然气加注站建设规划。(县财政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科技局等配合)

(二十一)加强奖惩并举和公众配合

建立完善奖惩并举机制。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年度和终期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蓝天保卫战成效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应向县委、县政府作出检查;对工作不力、责任不实、污染严重、问题突出的地区,约谈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重点任务完成不到位,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甚至失职失责的,依法依规依纪严肃问责。对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奖励。加快建立完善机动车等移动源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对于进口、销售不合格发动机、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车用燃料、车用尿素,以及排放检验弄虚作假的行为,严惩重罚,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相关人员刑事责任。(县生态环境分局牵头,县委组织部、县纪委监委、县司法局等配合)

强化公众配合和监督。创新方式方法,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解读,不断提高全社会机动车污染危害和绿色货运的认识。教育引导机动车船和机械驾驶(操作)人员树立绿色驾驶(作业)意识,提高购买使用合格油品和尿素、及时维护保养的自觉性。鼓励职业院校相关专业中增加绿色驾驶教育、排放检验与维修技术等内容,大力开展尾气排放维修治理技术培训。建立有奖举报机制,鼓励通过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12369环保举报”)举报冒黑烟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县生态环境分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公安局、县教体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经开区管委会及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本方案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县生态环境分局等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定期调度和监督检查,重要情况及时报告县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