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摩崖石刻,位于长江北岸白荡湖畔的安徽省枞阳县浮山风景名胜区,西南距县城36公里。1981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散布于全山上下尚可辨认的摩崖石刻达318块,会圣岩景区145块,张公岩景区88块,金谷岩景区75块,其它景区10块。字数少则2字,多有千文,有的凿于千尺峭壁,有的刻于幽深岩洞,几乎峰峰可见题诗,洞洞可览铭刻,数量之多,分布之密,在安徽省的山岩石刻中堪称第一。
从年代看,唐代1块,北宋15块,南宋17块,元代2块,明代81块,清代75块,民国24块,建国后1块,年代不详的有102块。最早的是唐人孟郊题刻,最晚的是刻于1954年,跨历8代,历时1100余年,基本上包括了唐代以来的各种代表性书体,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书法演变的基本轨迹,是研究书法史的珍贵实物。
浮山摩崖石刻,作者有唐孟郊,宋陆宰、宋用臣、杨杰、张同之,明王守仁、钟惺、林古度、雷鲤、黄辉、强存仁、于若瀛、方大镇、齐之鸾,清方以智、朱筠、江恂、戴移孝等历史人物近百名。书体有楷、行、真草、篆、隶、八分等多种,字径或大于100厘米,或小于5厘米。各种书体争奇斗妍,异趣横生,俨然是一座书法宝库,蔚蔚大观,再现了历代游人不同学识、性格、游历、宦迹的风貌,产生了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艺术效果。
浮山摩崖石刻,以诗词歌谣较多,或叙其山史,或赞咏山景,或宣讲佛法,或怀念故人,或概叹世态,诗句隽永,对仗严整,通篇有味,令人诵不绝口。石刻中最多的则是用2至4字命名景物(观),枕流岩,南抵石龙峰之尾,北与陆子岩相连,潜龙峡之水自岩下流过,时而湍急,时而平缓,野趣横溢,陡壁正面刻“枕流岩”3个大字,内含枕流洗耳之意,劝人向善。妙高峰有巨石兀立,巧似天外飞来,上有“何地飞来”题刻。滴珠岩,形如旋螺,当顶裂缝,仰视高空,兰天一线,泉水自天界而降,如珍珠细洒,故石刻有“一线天” “天河坠玉”、“悬河”、“雨花天”之词。其它如“非人间”、“龙虎关”、“紫霞关”、“别有天地”、“镜里湖山”、“风云际会”、“碧汉支机”、“天生月窟”、“真是仙境”、“山鸣谷应”、“江南会胜”等言简意赅、生动形象的词句石刻、将一个个奇峰、灵岩、怪石、幽洞的景观,极其恰当地表露出来;将山上的春风秋雨、晓雾朝霞、夕照余辉等各种景色,淋漓尽致地予以描绘。真是一字代表诸景,诸景凝结于一词,游人可由字观景,依景观字,领略无穷妙趣。
纪事类石刻,最为精彩珍贵,宋天禧年间,河南郑州名僧远禄公来浮山讲佛,欧阳修慕名而来,与之对弈,远禄连胜数局,即以棋理为欧阳修解说佛教。因此会圣岩刻有“因棋说法”4字。《隐贤岩记》为宋代学者杨杰所题,全文记载了浮山佛教几度兴衰、艰苦振兴的经过。宋代诗人张同之曾入山探母,故岩顶上有“张公岩”石刻。虎形山东部陡壁上的“大清道光二十九年大水至此”石刻,是研究长江水文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其它诸如“毛知遇修路记”、“陈文政造塔记”、“夏希道游山记”、“会圣寺田地四至界”、“阮集之读书处”、“三侯继美”、“浮山华严寺极乐岩接引如来丈六金身记”、“开九带堂小路记”、“1954年大水至此”等记录各种事件的石刻,内容涉及到千百年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活动、佛道二教、寺院兴衰、塔亭营建、道路修整、山水开发、自然灾害等许多方面,具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史料价值巨大等特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