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风险,减轻灾害带来的危害,确保古建筑类文物安全。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做好隐患排查整治、监测预警预报、预案编修演练和防险准备保障,坚决打赢防范化解攻坚战,以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风险工作的新成效,特制定枞阳县文物古建筑关于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重大风险专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风险防范化解有关文件精神,牢固树立风险就是隐患、文物古建筑安全预防为主的理念,加快构建文物古建筑自然灾害防控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对文物古建筑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重点文物安全。
二、工作目标
始终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固守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针对古建筑类文物单位的重点环节、重点部位、重点时段,认真分析研判各种自然灾害领域风险,制定采取针对性的管控措施,积极落实救灾物资和人力储备,做到时时在线监测并及时快速预警,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和宣传演练,全力防范化解风险,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千方百计确保重点文物安全。
三、主要风险
(一)当前古建筑类文物面临自然灾害领域的主要风险。一是当前我县正处于长期低温阴雨的特殊时段,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复杂,年初冬春季低温寒潮、雨雪冰冻、大雾等极端气候现象趋于频繁,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风险剧增;二是春夏汛期临近,多雷雨天气,文物古建筑易受山洪、雷电等自然灾害威胁;三是全县机构改革已进入关键时期,县(区)机构改革已经开始,这期间极易出现思想松懈、人心不稳、工作脱节等问题。加之现阶段正处于“重点时段的敏感期”,全国“两会”、清明等重大活动和节假日接踵而至,营造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任务十分艰巨。
(二)风险具体形式。
1、地震:地震灾害的不可抗拒性、强破坏性等特点给文物古建筑将带来相当程度的影响。
防范机制:将地震灾害应对纳入文物古建筑保护的考虑范围内,加强地震预警与灾害应对管理;加大文物古建筑技术保护经费的投入力度。
2、雷电:古建筑多为木质结构,容易遭受雷电击毁或因雷电引起火灾被焚。
防范机制:完善防雷设施,规范防雷设计和施工管理,加强防雷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完善和落实防雷安全制度。
3、暴雨、洪水、暴雪:文物古建筑如果长期受到雨雪、潮气的侵袭,木质就会霉变腐烂,最终导致古建筑糟朽坍塌。
防范机制:加大古建筑本体维修保护,提高古建筑结构承重强度;完善防水防潮措施(如涂刷植物油涂料)。
4、干旱:夏季伏旱时期,古建筑容易因为高温干燥或其他火种引起火灾。
防范机制:做好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完善消防设施,重视对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大文物消防安全巡查检查力度。
5、白蚁:木结构古建筑容易遭受白蚁等蛀虫危害。
防范机制:定期对古建筑进行全面的白蚁危害检查,采取监测-控制技术对古建筑及其周边进行白蚁活动的长期监控,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发现白蚁危害的部位进行处理;加强基层古建筑管理人员的白蚁防治知识培训和宣传;及时对周围环境及绿化进行处理,禁止长期堆放木质杂物。
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要提前分析研判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要重点督促重点文物单位健全安全制度、完善应急预案,要积极指导重点文物单位制定和实施游客流量控制方案,管控好高峰时段游客总量,严防踩踏等重特大事故发生。
五、保障措施
针对存在文物古建筑自然灾害风险和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重点加强文物古建筑的安全监管,全力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做好古建筑类文物点保护工作
一是将地震灾害应对纳入文物古建筑保护的考虑范围内,加强地震预警与灾害应对管理。二是完善防雷设施,规范防雷设计和施工管理,加强防雷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完善和落实防雷安全制度。三是加大古建筑本体维修保护,提高古建筑结构承重强度;完善防水防潮措施(如涂刷植物油涂料)。四是做好古建筑火灾风险评估,完善消防设施,重视对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大文物消防安全巡查检查力度。五是定期对古建筑进行全面的白蚁危害检查,采取监测-控制技术对古建筑及其周边进行白蚁活动的长期监控,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发现白蚁危害的部位进行处理;加强基层古建筑管理人员的白蚁防治知识培训和宣传;及时对周围环境及绿化进行处理,禁止长期堆放木质杂物。六是加大文物古建筑技术保护经费的投入力度。
严格监督检查。文物主管部门要加强重点文物单位的极端天气预测及日常巡查,确保重点文物单位避雷设施、消防设施完备,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