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县科学技术局> 规划计划> 年度计划
索引号: 1134072200312560X5/202206-00006 组配分类: 年度计划
发布机构: 县科学技术局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
名称: 枞阳县科技局2021年工作完成情况 文号:
成文日期: 2022-06-01 发布日期: 2022-06-01
有效性: 有效 咨询电话: 0562-3210968
枞阳县科技局2021年工作完成情况
发布时间:2022-06-01 14:54 来源:县科学技术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文本下载

枞阳县科技局2021年工作完成情况

抓实体,科技助力企业提升能级

1)育高新,打造创新主体深入推进科技型企业引育工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通过精准施策、惠企上门、专业辅导,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实现了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今年组织12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部审核通过,完成年度目标考核任务8家的150%;净增高新技术企业数9家,完成年度目标考核任务180%。31家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完成目标任务124%,超额完成今年目标考核任务。

2)重投入,企业研发持续增长。通过政策激励,不断提高科技研发投入比重,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与人才项目,规范科研项目管理,积极开展技术研发费用归集,激活全社会创新元素,激励引导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产业链升级。2021年全县企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2.38亿元,完成年度目标考核任务(1.96亿元)121 %。有效发明专利共计430件,新增69件,完成目标任务210 %,全县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9.1件。

强动能,科技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1)出政策,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政策支撑企业成长,认真贯彻实施《枞阳县促进科技创新奖励办法》,从高新培育、高新产值增幅、发明创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十个方面21条进行政策鼓励,发挥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撑作用、优化科技创新环境,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

2)引人才,牵线搭桥谋突破。2021科技局在抓弱项、补短板、重学习、强措施等方面下功夫,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强化招才引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双招双引”的决策部署,大力度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招引工作。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个,完成年度目标考核任务,其中“毛志平高层次人才团队”已经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织多家茶企与安徽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对接,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提升我县茶叶品质,提高了经济效益引进了江南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40余名柔性人才,其中王志强、陈茂深11名外省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获省委组织部资助。

争优势,协调创新助力企业向高质量发展

1)促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组织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长三角联合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其技术、人才、资金、产业优势,开展协同创新。如:1、安徽玉堂新材料公司联合上海东华大学开发“阻燃织物、伪装隐身功能性织物和集阻燃、伪装隐身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织物的军民两用多重防护功能性面料项目”的产业化;2.安徽国电能源设备工程有限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深度合作,开展“基于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建筑供热采暖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3、枞阳县鲍记蜂业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联合开展“蜂蜜制品研发与产业化技术服务”加工项目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合作,对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创新体系具有促进带动作用。

2)创平台,集聚科技攻关新动力积极创新服务,搭建科技合作承载平台,继续以高校院所的科技资源在我县集聚作为科技合作工作的重点,积极鼓励企业对接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多形式拓宽地方与院企的合作交流平台,吸引创新载体,引入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项目,建立优势互补的机制,加速科技资源集聚。铜陵万华等8家企业获批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金江水产、翠平生态2家企业申报省第六批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促统筹,助力乡村振兴

1)助振兴,科技力量显成效。一是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助力乡村振兴。选派55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实实在在解决一些生产中的技术难点,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帮扶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进农业发展、产业增收;二是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助力乡村振兴,开展2021年度枞阳县乡村振兴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豆制品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玫瑰花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及与示范”“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示范与推广”等3项科技专项。

2)奠基础,成功申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积极协调沟通省、市科技部门成功申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基础,探索一条以粮食生产、水产养殖为基础、以良种繁育为特色、以电子商务、农产品物流等涉农现代服务业为引领,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的“一二三”产城镇村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推动农业与科技“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