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县发改委> 政策解读> 上级政策解读
索引号: 00312559-7/202206-00002 组配分类: 上级政策解读
发布机构: 县发改委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 建设的意见》政策分析解读报告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6-02
有效性: 有效 咨询电话: 0562-5733007
《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 建设的意见》政策分析解读报告
发布时间:2022-06-02 10:37 来源:市发改委 浏览次数: 字体:[ ] 文本下载

5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县城建设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为进一步抢抓政策机遇,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县域发展质量,现将政策相关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政策解读

(一)政策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县城建设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县城建设的任务举措。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聚焦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培育设施4大领域明确17项建设任务,会同各地区各部门构建县城补短板强弱项“1+N+X”政策体系统筹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政策性信贷各类资金支持县城建设发展近日出台《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全面系统提出县城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发展目标、建设任务、政策保障和组织实施方式明确了分类推进县城发展的具体举措。

(二)政策内容

一是统筹规划,明确目标。《意见》明确了县城城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出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

二是精准定位,分类引导。《意见》提出,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县城的发展路径,明确了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等5种不同类别政策支持举措。

三是问题导向,强化支持。《意见》聚焦部分县城产业平台功能薄弱、配套设施不健全、人口承载力和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在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作基础上,提出培育县城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市政设施体系、强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等5方面25项建设任务,并逐一明确了具体支持领域。

四是完善机制,夯实保障。《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人口、资金、土地等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增强县城持续发展能力,并就具体实施工作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规划引领、试点先行等三点要求。

二、政策机遇挑战

《意见》实施范围以县城为主,对我市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将我县打造为铜陵城市副中心带来了重要机遇,但受县域发展短板弱项较多,人口承载能力不强等影响,县城城镇化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是加大政策资金支持机遇明显。《意见》针对加强县城城镇化建设财力、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都提出了具体支持措施,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预期将在原有县城补短板强弱项“1+N+X”政策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意见》还逐一明确了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提出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可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予以支持,准公益性和经营性项目可争取政策性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金融支持,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建设。

二是发展动能不断增强机遇明显。我县县城位于长江北岸引江济淮起始点,远期规划建设面积27平方公里,沿江岸线建有桥港园区、临江产业园,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全县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铝基新材料、绿色家居等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壮大,产业发展质效稳步提升。《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并明确了提升产业平台功能、健全商贸物流网络、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等4个具体支持方向,为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大机遇。

三是基础设施支撑薄弱挑战突出。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十三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交通、水利投资分别是“十二五”的15倍、5.3倍。但基础设施短板欠账仍然较多,交通互联水平不高,全县二级及以上公路总里程仅288公里,县城不通高速公路,县域铁路运输仍是空白,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尚不完善;旱涝灾害影响突出,“十三五”期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42亿元;县域土地、用工等要素价格较低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产业吸引力不强。

四是人口承载能力不足挑战突出。受生产生活配套不强、产业基础薄弱、薪酬水平不高等影响,县域劳动年龄人口外流现象较为明显,从“七人普”数据来看,全县1559岁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58.5%,分别低于全省、全市3.54.4个百分点,居全市末位。《意见》明确提出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若人口流失难以得到有效缓解,对争取政策、资金支持等都将造成一定影响。

三、工作意见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在我县落实落地,加快推动县城城镇化建设,补齐县域发展短板,培育壮大县域经济竞争力,结合政策内容和发展实际,提出工作意见建议如下:

一是锚定专业功能定位,加强谋划争取。《意见》按照功能定位,将县城发展方向分为5类,建议进一步发挥产业、区位等特色优势,坚持“工业强县”不动摇,紧盯“专业功能县城”定位和政策要求,积极对上衔接,加强统筹谋划,做实规划引领,明确建设重点、实施方式、保障措施等,确保县城建设较快取得实质性成效。

二是优化产业功能配套,力促人口回流。对标全市“四个倍增”目标,加快培育发展主导产业,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在县城集聚发展,补强城镇体系关键环节。做优科技金融、创新创业、为企服务、基础设施等“四大平台”,不断强化水电路气网等生产生活配套,更高水平满足企业员工生活需求,促进劳动报酬和就业保障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推动“以产带人,以人兴城”

三是兜牢生态民生保障,补齐建设短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推动县城新城扩容、老城改造、全城提质,优化升级交通路网,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切实增进县域民生福祉。紧盯政策支持领域,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公共卫生应急服务、排水防涝补短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重点补短板领域项目谋划建设进度,抓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完善各项要件,加快落实除上级资金外的配套资金,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支持,确保项目报得出、资金下得来

四是紧盯建设资金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与各类政策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接,积极争取更多信贷资金投向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乡村振兴领域。在有效防范政府债务风险、金融风险基础上,探索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新型城镇化专项企业债券,更好满足资金需求。统筹区域资源,优化整合县级平台公司,推动信用等级提升,进一步拓宽银行信贷、证券化融资等渠道。积极培育产业发展基金,发挥政府性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县城城镇化建设。近年来,我县在县城建设的投融资机制上作了很多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BOT、PPP、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中长期贷款等均有成功案例,也有了丰富的经验。下一步,还要在采用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方面争取实质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