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有关通知要求,现将我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安排报告如下:
一、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实施“工业强县”主战略,紧扣加快建设“工业强、县域富、生态优”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枞阳目标,对标县政府工作报告和机关年度重点任务,树牢“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的鲜明导向,推深做实规上企业倍增、经济运行监测、小微企业培育、技术改造、矿山监管和“四送一服”等工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抓好工业经济运行调度,及时分析研判经济运行走势,采取务实举措夯实基础,确保全年经济运行良好。截至10月底,实现规上工业产值97.24亿元,同比增长12.8%;完成工业投资32.49亿元,同比增长75.89%。预计全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16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工业增加值30亿元,同比增长8%。
(二)企业技术改造稳步实施。深入企业宣传政策,引导企业增资扩能,以企业技改促产业转型升级。前十个月累计完成技改投资5.58亿元,同比增长44.86%,居全市第2位。枞阳海螺5000万元以上3号窑技改项目如期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提升10%的产能;金誉金属、华赛包装等4家企业通过可行性研究进行技改投资建设,并已完成技改备案。金誉金属获评安徽省绿色工厂、展鹏液压等3家企业申报市级清洁生产企业。
(三)小微企业培育成效明显。扎实做好“小升规”培育,全面启动实施规上工业企业五年倍增计划,21家小微企业被列入第三批铜陵市中小企业“小进规”培育库。截至10月末,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4家(全年预计新增22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家;获评省高成长性小微企业2家,省数字化车间企业2家,市级创业创新基地企业1家;认定“两化融合”贯标企业4家,2家企业获国家工信部立项4项;组织2家企业申报安徽工业精品,万华板业生产的“秸秆制备无甲醛生态禾香板”首次评定为省2021年首批次新材料名单。
(四)惠企政策兑现落实落细。对新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企业设计中心等称号类项目实行免申即享。重新修订《枞阳县促进工业经济发展若干奖励政策》,加大对铝基新材料、绿色家居智造“双首位”产业企业的奖补力度。今年以来先后兑付工业奖补资金529.36万元,兑现泰阳织造等7家企业用气补贴215.788万元,对转产生产重要疫情防控物资增购设备的7家企业兑付县级奖补资金551.73万元。
(五)矿山安全监管压紧压实。慎终如始抓紧抓实非煤矿山安全监管工作,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对现场发现的安全隐患要求企业按隐患整改“五落实”要求整改到位,并逐一签订矿企安全生产承诺书。先后对在生产4家露天矿山、2家地下矿山和1家基建矿山企业开展安全检查20余次,下达整改责任清单16份,发现安全隐患 36条,完成隐患整改率100%。
(六)“四送一服”行动常态推进。落实干部联系包保全覆盖要求,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包保工作机制,79名领导干部(县干22名)包保联系259家企业,16名干部包保联系72个项目。举办“四送一服”集中政策宣讲会1场、“四送一服”包保企业培训会1场,各类要素对接会16场,发放各类政策清单580余份,先后为115户企业发放贷款10.12亿元,提供用地315.99亩,切实为企业解决融资、人才、土地等要素制约难题。先后收集企业反映问题73件,办结71件,正在办理中问题2件。
工作中,我们还清醒认识到发展的差距、工作中的不足,枞阳工业底子薄、基础弱的发展格局没有改变,工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乡镇工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工作创新不够,思维方式不够灵活;有效投资带动不足,区位优势不凸显;民营经济面临不少困难,资金、人才、科技、能耗等要素瓶颈制约日益凸显,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需持续加力、加码。
二、2022年工作安排
(一)工作思路
2022年是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我们将坚持发展至上,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重如千钧的危机感谋发展、抓发展,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为主抓手,牢固树立“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的鲜明导向,在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枞阳的征途上,我们将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只争朝夕、奋勇争先,努力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
(二)目标任务
2022年工业发展目标建议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力争完成134.6亿元,同比增幅16%;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7亿元,同比增幅9%;完成工业投资45.6亿元,同比增幅20%;完成技改投资8.2亿元,同比增幅20%;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
(三)工作举措
一是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倍增计划,动态建立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库,落实“拟进规”企业培育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服务”扶持,推动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加快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深加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夯实推进铝基新材料等产业链招商工作,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构建高质量“2+4+X”产业体系。
二是积极推行亩均效益评价。进一步摸清全县工业“家底”、优化资源配置、实施精准服务、倒逼低效转型,推动各类要素向优质企业流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腾笼换鸟”。全力推进“亩均效益”评价工作,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促进低效企业重组转型、一般企业提档升级、优质企业做大做强。构建完善全县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体系,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更强、资源配置更优、亩均效益更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深耕细作“双首位”产业。做强做大省级铝基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省级绿色家居智造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引进更多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支持力度。以领军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为主体,做好超1亿元、5亿元、10亿元重点企业培育工作,全年力争新增亿元企业5户,5亿元企业1户,10亿元企业1户。指导金誉金属、万华板业等优势企业积极申报安徽省支持“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政策。
四是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实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计划,调整完善“小升规”、市级专精特新、高成长性、省级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培育库,抓好小微企业的重点培育,加快搭建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引导走上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全年力争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省级安徽工业精品2个。
五是加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持金誉金属、万华板业等重点企业探索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培育一批大数据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新增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2家。推动重点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分类实施“企业上云”,新增省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2家。
六是常态推进“四送一服”专项行动。高效落实援企稳企惠企政策,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工作机制,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和营商环境十条,实施说“不”提级管理制度,有效推进企业问题解决闭环机制落实,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深入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编印政策汇编,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宣讲活动;定期梳理、分析、破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政府层面的相关问题,切实解决一批共性、难点问题,建立源头解决的长效机制。继续深化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加大中小微企业融资、用工、用能等政策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