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政策解读> 本级政策解读> 负责人及其他解读
索引号: 113407227430523970/202208-00067 组配分类: 负责人及其他解读
发布机构: 枞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 主题分类: 国土资源、能源
名称: 【负责人解读】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钱斌:解读枞阳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8-18
有效性: 有效 咨询电话: 0562-3211671
【负责人解读】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钱斌:解读枞阳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成果
发布时间:2022-08-18 09:12 来源:枞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文本下载

一、发布时间:2022年818日上午10:00

二、发布地点: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八楼会议室

三、主题主办

主题名称:枞阳县“三调”工作新闻发布会

主办单位:枞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

四、发布会主持人和发布人

  人: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信息中心主任   叶景丽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      

         县局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股股长       朱仁海          

参加单位:县财政局、县住建局、县交运局、县公路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水利局、县文旅局、县生态环境分局、县应急局、县长江河道管理局、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中心等

五、出席媒体

中安在线铜陵频道、铜陵日报-枞阳新闻周刊、枞阳在线网站、枞阳在线微信公众号、枞阳广播电视台、枞阳电视台微信公众号、枞阳发布官方微博、枞阳政府网、枞阳网文乡枞阳等。

六、议程

(一)宣读“三调”工作新闻发布会发布词,主要介绍我县“三调”工作及成果应用工作;

(二)回答记者提问。

七、主持词

 

枞阳县“三调”工作新闻发布会主持词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我县“三调”工作新闻发布会,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钱斌同志,县局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股股长朱仁海同志。

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中安在线铜陵频道、铜陵日报-枞阳新闻周刊、枞阳在线网站、枞阳在线微信公众号、枞阳广播电视台、枞阳电视台微信公众号、枞阳发布官方微博、枞阳政府网、枞阳网文乡枞阳

首先衷心地感谢社会各界对我县“三调”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也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请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钱斌同志介绍我县“三调”工作及成果应用工作

八、发布词

枞阳县“三调”工作新闻发布会发布词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党组成员、总规划师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三调”工作新闻发布会,首先,我谨代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向各位媒体朋友莅临新闻发布会表示热烈欢迎!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我县“三调”工作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

一、我县“三调”成果

2018年以来,在市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三调办,在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在调查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历时3年,300多名调查人员不畏艰辛、日夜兼程,克服重重困难,特别是洪涝灾害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困难和不利影响,汇集了145015个调查图斑数据,经初始调查、统一时点更新调查、专项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共享平台建设、成果编制全面完成了枞阳县第三次国土调查的各项工作任务,查清了我县自然资源“家底”和国土利用状况三调成果将在支撑和促进枞阳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我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严格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和“国家统一制作底图,地方实地调查、地类在线举证,省级全面检查、严控成果质量,国家核查验收、统一分发成果”的模式组织实施,采用0.2米(城区0.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为调查底图,广泛应用“互联网+调查”、无人机、云计算等新技术,顺利完成了我县1473平方公里的三调工作,全面查清了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的土地利用状况,建立了我县第三次国土调查基础数据库。

调查数据真实准确是“三调”的生命线,在2020年度,我们接受通过了自然资源部2轮次、南京督察局1轮次的专项检查督察和省市级多轮集中审查,检验和保障了我县“三调”数据的真实性。2021年11月18日,顺利通过省厅验收。

现将枞阳县主要地类数据公布如下:

(一)耕地51012.74公顷(765191.1亩)。其中,水田39849.8公顷(597747亩),占78.12%;水浇地320.74公顷(4811.1亩),占0.63%;旱地10842.2公顷(162633亩),占21.25%。汤沟镇、义津镇、横埠镇、钱桥镇、麒麟镇5个乡镇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县耕地的48.83%。

(二)园地975.14公顷(14627.1亩)。其中,果园149.25公顷(2238.75亩),占15.30%;茶园750.55公顷(11258.25亩),占76.97%;橡胶园0公顷(0亩),占0%;其他园地75.34公顷(1130.1亩),占7.73%。园地主要分布在义津镇、钱铺镇、官埠桥镇,占全县园地的36.46%。

(三)林地34861.56公顷(522923.4亩)。其中,乔木林地28450.08公顷(426751.2亩),占81.61%;竹林地1065.25公顷(15978.75亩),占3.06%;灌木林地2009.01公顷(30135.15亩),占5.76%;其他林地3337.22公顷(50058.3亩),占9.57%。官埠桥镇、钱铺镇、枞阳镇、雨坛镇、白梅乡等乡镇林地面积较大,占全县林地的50.67%。

(四)草地454.16公顷(6812.4亩)。其中,天然牧草地0公顷(0亩),其他草地454.16公顷(6812.4亩),占100%。草地主要分布在横埠镇、义津镇、雨坛镇、钱桥镇、枞阳镇5个乡镇,占全县草地的48.05%。

(五)湿地1107.4公顷(16611亩)。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我县主要是内陆滩涂1107.4公顷(16611亩),占100%;沼泽地0公顷(0亩),占0%。湿地主要分布在义津镇、雨坛镇、枞阳镇、藕山镇4个乡镇,占全县湿地的86.95%。

(六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974.23公顷(314613.45亩)。其中,城市用地0公顷(0亩),占0%;建制镇用地2447.08公顷(36706.2亩),占11.67%;村庄用地17767.08公顷(266506.2亩),占84.71%;采矿用地620.83公顷(9312.45亩),占2.96%;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139.24公顷(2088.6亩),占0.66%

(七)交通运输用地2072.07公顷(31081.05亩)。其中,铁路用地0公顷(0亩),占0%;公路用地923.9公顷(13858.5亩),占44.59%;农村道路1127.58公顷(16913.7亩),占54.42%;港口码头用地15.76公顷(236.4亩),占0.76%;管道运输用地4.83公顷(72.45亩),占0.23%。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4586.81公顷(518802.15亩)。其中,河流水面8341.78公顷(125126.7亩),占24.12%;湖泊水面11296.95公顷(169454.25亩),占32.66%;水库水面478.35公顷(7175.25亩),占1.39%;坑塘水面10338.95公顷(155084.25亩),占29.89%;沟渠2850.27公顷(42754.05亩),占8.24%;水工建筑用地1280.51公顷(19207.65亩),占3.70%;冰川及常年积雪0公顷(0亩),占0%。汤沟镇、义津镇、枞阳镇、藕山镇、雨坛5个乡镇水域面积较大,占全县水域的62.43%。

二、用好“三调”成果,持续加强和改进工作

“三调”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三调数据成果全面客观反映了枞阳土地利用状况,也客观反映出我县在耕地保护、生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等方面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

(一)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从“三调”数据看,“二调”以来的10年间,全县耕地增加了239.12公顷(3586.8亩),在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落实了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增加主要原因是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自主开垦。过去10年的地类转换中,耕地净流向林地1481公顷(22215亩),湿地净流向耕地1317.84公顷(19767.6亩),草地净流向耕地411公顷(6165亩)。耕地流向园地等农用地中,有的破坏了耕作层,有的没有破坏,“三调”专门对此进行了调查标注,全县共有214.48公顷(3217.2亩)即可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还有4050.91公顷(60763.65亩)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为耕地的农用地,如果需要,这部分农用地可通过相应措施恢复为耕地。因此,只要统筹安排,严格管控,完全可以守住我县耕地红线,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田长制”,确保全县耕地保护空间落图落地,守牢耕地红线。

一是结合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三调”成果为基数和底图,按照应保尽保原则,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完成国家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目标。二是压实乡镇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实行党政同责。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作为刚性指标严格考核。三是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永久基本农田按粮田管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四是规范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确保补充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

(二)坚持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生态建设。 “三调”将“湿地”调整为与耕地、园地、林地等并列的一级地类。“三调”结果显示,10年间,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地类合计净减少了899.58公顷(13493.7亩),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依然艰巨。同时,全县有3312.85公顷(49692.75亩)耕地流向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生态功能较强的地类,而又有3691.05公顷(55365.75亩)上述地类流向耕地,反映出生态建设格局在局部地区不够稳定,一些地方暴露出生态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必须坚持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生态建设。

一是坚持系统观念,在“三调”形成的数据库基础上,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布局,纳入我县国土空间规划并严格实施。二是尊重自然规律,对“三调”发现的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的原则,逐步进行调整。三是通盘安排未来生态退耕、国土绿化等生态建设,依据“三调”形成的统一底图,科学确定新的绿化任务。

(三)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推动集约高效用地。“三调”结果显示,我县建设用地总量23199.23公顷(347988.45亩),较“二调”时减少494.07公顷(7411.05亩),降幅2.08%,建设用地的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总体相适应。但从“三调”数据看,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达到2447.08公顷(36706.2亩),节约集约程度不够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存在大量低效和闲置土地。全县村庄用地规模达17767.08公顷(266506.2亩),总量较大,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建设用地盘活利用具有较大潜力。

我县人多地少的县情和现代化进程决定了土地供需矛盾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全面提升用地效率。

一是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严格规划管控,城镇建设必须严格限定在城镇开发边界之内,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应当在县域内统筹。二是着力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完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体系,全面提升各类园区集约用地水平。三是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土地。四是继续做好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文章,大力实施城镇更新行动,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三调完成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重要起点。让我们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上,努力答好新征程的考卷!

最后,借此机会,衷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枞阳“三调”工作的理解、关心和支持,也期待你们为推动“三调”成果应用工作建言献策。

谢谢大家!

 

九、答记者问

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在场的记者朋友们,欢迎大家提问。

问题一: “三调”是什么?有什么用?

朱仁海:先介绍一调和二调。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又称土地详查,1984-1997年,全手工作业,全野外实地调查,基本查清了城乡土地利用、权属、面积和分布情况,第一次摸清了土地家底。一调”后,国家每年都进行土地变更调查,动态了解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国家宏观调控和土地管理提供依据。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2007-2009年,以200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于2013年12月23日正式对外发布。按照《土地调查条例》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的规定。从2010年起,以当年12月31日为统一时点,每年集中进展一次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从2020年起土地变更调查改为国土变更调查。

 “三调”的全称是“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2018-2021年,是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三调”数据成果全面客观反映了我国国土利用状况,也反映出耕地保护、生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21年8月25日印发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二调”当时采用1:5万地形数据,由于基础数据精度比较低,地类的一些细部变化不能很好的表达;“三调”以1:1万地形数据为主,全面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制作调查底图,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无人机等新技术,创新运用“互联网+调查”机制,全流程严格实行质量管控。

国土调查是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调查单位,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权属调查和各种专项调查等。以县级成果为基础,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得到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土地的地类、权属、范围和面积。“三调”成果是国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规划、重要政策举措的基本依据。“三调”成果将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相关专项规划的统一基数、统一底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问题二:“三调”与以往的调查相比,有哪些不同和特点?

朱仁海:国家立足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将“土地”调查调整为“国土”调查。和以往的土地调查相比,“三调”在调查内容、技术方法、组织模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调整和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调查分类与规划等用地分类更加融合,调查内容更加全面。“三调”明晰了林草分类标准、细化了城镇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分类进行了衔接,并将“湿地”列为一级地类。调查掌握了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情况,把耕地变为其他农用地的情况,按恢复耕种的难易程度进行了区分和标注。  

二是运用新技术,提高了调查数据精度。“三调”在遥感、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常规调查技术基础上,集成了云计算、无人机等新技术,全面采用优于1米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二调”主要是2米分辨率的影像)。“三调”将建设用地和设施农用地图斑的最小上图面积标准从“二调”时的400平方米提高到200平方米,耕地等农用地图斑从600平方米提高到400平方米,其他地类图斑精度也有相应提升。“三调”全县的调查图斑数达14.5万个,比“二调”增加了两倍多。  

三是建立新机制,提升了调查工作效能。“三调”国家建立并全面应用了“互联网+调查”机制,通过全国统一的“国土调查云”平台,实现了外业调查、内业核查、数据建库等工作的上下联动、远程对接和实时印证。外业调查中,同步拍摄实地照片,全面反映地块全貌和利用特征,拍摄坐标、方位角和时间等信息,通过云平台实时上传、比对、校核。“三调”工作中,全县通过实地拍照、无人机拍照和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举证的图斑有50多万个。“互联网+调查”机制的应用,有力支撑了调查效能提升。 

四是坚持全程质量管控,强化核查指导,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准确。“三调”成果质量控制“国家总体把控,省级全面把关,市县100%检查”,每一阶段成果检查合格后才能转入下一阶段,只有检查合格的数据才能建库逐级汇交。在国家组织多轮“互联网+”在线核查、3轮专项督察的同时南京督察局1轮次的专项督察和省市级多轮集中审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了调查成果质量、工作进度和我县“三调”数据的真实性。

问题三:“三调”成果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制定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请问:下一步在推动成果共享应用方面有哪些考虑?

朱仁海:在“三调”成果共享应用方面,我们正在积极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是共享“三调”成果数据库。在国土空间规划、长江岸线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耕地保护、生态修复、国土绿化、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违建别墅清查、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摸排、执法监察和督察、退耕还林范围上图、荒漠化和沙化监测、重大建设工程选址选线等工作中,已充分利用“三调”成果作为统一底图。同时,我们将根据各部门管理和应用需要,不断共享应用“三调”成果数据库。  

二是建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按照国家要求,建设以“三调”成果为统一底版,建设实景三维数字中国,集成数字高程模型(DEM)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国土空间规划、用地审批及实施监管等相关数据,开展大数据深度挖掘,构建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结合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实现对各类空间利用数据的统一管理、空间分析、共享服务等功能。  

三是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集成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相关专项规划成果,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现相关空间规划在“一张图”上的协调衔接,解决过去各类规划底图不一,多规冲突,数、线、区分离等突出问题,实现全县国土空间统一用途管制和实施情况的动态监管。

十、结束语

主持人:好的,由于会议时间有限,今天的新闻发布到此结束其他媒体朋友如果还有问题,欢迎会后与相关人员进一步交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