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财政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
2022年工作安排
一、2021年工作总结
(一)全力以赴抓好增收节支。一是狠抓收入和支出管理。认真落实收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收入任务,牵头做好收入征管协调调度,努力克服减税降费、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影响。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49亿元(预计完成),同比增长13.2%;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4.5亿元(预计),剔除上年不可比因素,同口径增长3.2%。二是内挖外争增财力。全力做好对上争取工作,吃透政策,精准对接,1-9月到位上级资金23.85亿元,占县级下达任务数(26亿元)的91.73%。强化各类政府性资金保障增值管理,营造税收共治格局,严防“跑冒滴漏”。三是强化预算执行过紧日子。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财政支出管理,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在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和“三保”等重点支出需要的基础上,“三公经费”支出只减不增,1-9月,“三公经费”累计支出750.5万元,较上年同期789.4万元下降38.9万元,降幅为4.9%,会议费较上年同期下降1.8%。对2021年11个预算项目进行公开评审,将评审结果作为预算编制重要依据。
(二)多措并举促进产业发展。一是及时兑现各类涉企资金。安排财政专项资金5735万元,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等调结构促转型;兑现企业奖励扶持资金、贴息和补助资金4582.72万元。二是金融服务实体力度加大。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资金投放,1-9月“政银担”累计投放贷款2.04亿元,基本做到应贷尽贷;税融通贷款1.19亿元;续贷过桥周转金额1.56亿元,周转率9.58次;4家企业经国元证券辅导在省股交中心挂牌;对“税融通”和“政银担”等政策性融资担保贷款1.5%的担保费率继续按照0.5%收取,降低了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三是全面落实积极的财税政策。1-9累计减免税金24156万元,同比增加3619万元,增长17.6%。严格执行“涉企收费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收费”制度,从源头上规范收费行为,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积极推进实施阶段县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等5个PPP项目,总投资44.63亿元,不断完善绩效管理,重新修订了《枞阳县农村环卫一体化PPP项目质量绩效考核办法》。
(三)继续加大民生投入。一是高质量实施民生工程。实施31项民生工程,全年计划投入资金17.99亿元,其中县级财政配套2.61亿元。1-9月累计拨付各类民生工程资金17.26亿元,分别占计划投入的95.9%和占到位资金的100%。在全市民生工程目标考核中位居第一档第二位,获得了市民生工程绩效奖补。二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累计投入21543万元,其中县财政安排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410万元,1-9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拨付乡镇(经开区)、实施主体资金16936.4万元,占总到位资金的78.62%。三是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在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社会事业投入的基础上,全面落实长江禁捕退捕政策和疫情防控保障,安排禁捕退捕专项资金8149.59万元,安排疫情防控经费2504万元和新冠疫苗接种经费8546万元。实施32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资金总额4888.35万元。
(四)统筹城乡发展持续发力。一是加强扶贫小额信贷管理。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2021年按1:8的融资放大倍数累计注入风险补偿金5223万元。银行免收贫困户贷款利息,县财政按基准利率贴息,降低了贫困户融资成本。二是支持城乡统筹发展。县财政安排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专项资金4410万元,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1000万元。美丽乡村建设安排财政资金4899万元。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项目投入1517万元。按照“三个一批”的要求,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扶持43个行政村投入1990万元。三是“三资”管理和惠民惠农补贴发放管理进一步加强。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出台系列规范文件,预计通过“一卡通”发放惠农补贴资金4.18亿元,惠及所有农户。村级组织治理进一步加强,结合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跟踪督导村级财务管理,持续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村集体合作社管理。
(五)财政改革进一步深化。一是强化直达资金管理。认真做好中央直达资金管理工作,快速分配、下达、拨付到各个部门单位,直达困难企业和个人。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规定使用直达资金,严禁将直达资金转至单位实有资金账户和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督促资金使用单位建好实名制台账,详细记录资金拨付使用情况,确保每笔资金流向明确、账目可查,确保中央惠企利民政策落实到位。二是预算管理进一步加强。坚持以收定支、兜牢“三保”原则,从严从紧编制2021年部门预算。构建闭环管理,建立预算绩效信息公开机制,将绩放理念深度嵌入预算管理全过程。成立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2021年枞阳县预算管理一体化推广工作方案》,全面开展预算管理一体化预算执行工作。三是推进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继续深化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国企改革,制定《枞阳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暂行)》,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已实行规范化、常态化。四是调整财政监督内容方式。将监督职能嵌入预算编制、执行及管理全过程,常态化、多元化开展监督检查,对于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严肃处理。加强政府采购监管工作,规范政府采购秩序。
二、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化主动担当和责任落实,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在短板领域、关键环节持续发力,落实全年目标。
(一)突出“积极有为”,推动财政转型发展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握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突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立足新发展阶段,调整财政发展与改革导向,着力从总量政策向结构政策转变、从增长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变、从宏观发展向风险管理转变,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和促进社会公平上,积极贡献财政力量、实现财政价值。
(二)着力“两个提升”,强化财政运行能力
一是提升财政保障能力。财政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坚持依法治税,强化收入征管,稳步提升财政收入规模;坚持多方开源,拓宽收入渠道,有效提升地方收入比重;坚持借力发展,加大对上争取,切实提升可用财力质量。2022年我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计划完成12.64亿元,增长10%。
二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财政资源统等进一步强化,完善预算支出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规范透明、科学合理、约束有力的财政资金分配机制;聚焦新时期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基本民生和基层运转需求;聚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保障精准有效。
(三)聚力“三个深化”,增强财政治理效力
一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闭环系统,到2022年底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二是深化政府债务管理。坚持“控增量、化存量、优质量”,规范政府投融资管理,全力化解隐性债务,厚增地方综合实力,构建防范政府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实现提振经济与防范风险相平衡、偿债负担与承债能力相适应的良性循环。
三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强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落地见效,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构建市场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实施国企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修改完善《枞阳县国有企业人员管理办法》和《枞阳县县属国企高管人员薪酬考核管理办法》,增强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企监管机制,清理退出低效无效资产,盘活存量资产。加强国有企业风险防范,重视隐性债务监管。查找资产清查管理薄弱环节,科学合理的建立定期盘点制度,夯实资产管理基础,推进资产管理行稳致远。
(四)抓好“四项重点”,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培育经济转型发展。聚力创新驱动、创业强基、创优提质,在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中修好支持发展的干道。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机遇,支持“双招双引”首位工程和各类开放平台建设。创新资金扶持方式,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撬动和放大作用,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二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加快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短板,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脱贫攻坚战中取得胜利的贫困群众走上勤劳致富道路。
三是大力增进民生福祉。聚力创富惠民,进一步扩大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城市建设的覆盖范围,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均衡发展,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实施,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生态幸福城。
四是加大金融扶持企业发展。加大有效信贷投放,优化信贷投向,引导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加快周转,提高效率;加强担保体系建设,强化实体经济融资担保支持,深入推进新型政银担风险分担合作,畅通县域企业担保渠道;提高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金融服务质量,着力破解融资障碍,提高融资需求的有效性,全面加快新项目的引进和建设,扩大融资增量需求。
枞阳县财政局
2021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