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枞阳县“十四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县政府批准正式印发。该《规划》描绘了“十四五”时期枞阳县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蓝图,是未来五年全县上下抓工业发展的行动纲领。为加快打造工业强县,推动新时代我县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规划》编制情况
工业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也是强县之本、兴县之基、富县之举,更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关键。“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县上下坚决贯彻中央及省委、市委和县委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工业强县,保持最强劲发展劲头,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狠抓结构优化、民营经济、创新引领、平台打造、区域合作等工作,全县工业经济呈现有规模、有速度、有质量、可持续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4+X”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强力推进重点企业技改项目,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30.89亿元,“老产业”持续激发“新活力”。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战新、高新产业产值比重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30和22.4个百分点,新产业持续激发新动能。产业活力不断迸发。全面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获批企业技术中心14个,企业设计中心7个,“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8个,打造省工业精品3个、省级新产品7个;省标准化示范企业2个、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获得4项;国家行业标准,立项28项,获准发布实施4项。万华禾香板、金誉二期、华驰动能等一批重大产业类项目建成投产。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30条措施”,设立了1亿元民营企业纾困救助基金,五年累计兑付支持实体经济奖扶资金5.9亿元。2020年,全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实现93.8亿元,占GDP比重达55.8%,成为支撑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十三五”末,全县市场主体总数达到31937户,其中企业7656户,五年分别增长0.9倍和2.5倍。基础平台不断完善。枞阳经开区调区及主导产业变更全省率先获批,全省首支县域产业直投基金运营成效明显,园区建设日新月异,“一区四园”竞相发展。省级铝基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基地)、省秸秆综合利用示范产业园成功获批,科技孵化器、铝基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平台项目开工建设。成功申报省级雨具产业集群专业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枞阳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攻坚期,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枞阳极为关键的五年,更是聚焦制造强县,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五年行动计划、规上工业企业双倍增计划,加快打造“工业强县”“制造强县”的黄金机遇期和攻坚期。围绕深入贯彻《枞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枞阳县经济和信息化局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专门小组,委托第三方编制单位,高位推动,超前谋划,对标对表新理念新要求,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二、《规划》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抢抓新发展机遇,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决落实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坚持“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聚焦全县“两地两区”发展大局,抢抓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机遇,激活放大区位交通等后发优势,以“工业强县”战略为抓手,以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为方向,提高工业发展总量和科技含量,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奋力打造产业承接重要基地,为“工业强、县域富、生态优”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枞阳建设提供硬核支撑。
三、《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包括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重点产业体系建设、空间布局、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6个部分,系统谋划“十四五”时期工业强县建设的新蓝图,是指导今后五年全县上下大抓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的指导性主要体现在目标引领和重点任务的部署,是推动我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据。
主要目标:提出到2025年,“四大百亿产业”【铝基新材料、绿色家居智造、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初具规模;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09家以上,产值300亿元以上,产业结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工业强”新阶段目标进一步夯实。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35%,工业对全县经济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2%,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规上企业数量、高新企业数量实现双倍增,到“十四五”末,产值50亿元、20亿元、10亿元和亿元以上企业占比进一步提升,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0家。建成枞阳工业大数据平台,支持龙头企业探索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育一批大数据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完成省市下达任务,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及装备普及率提高,绿色工厂稳步推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枞阳贡献。同时,合理设置了“十四五”期间工业发展指标体系,提出了5类9项指标,相较以往,新增了“两化”融合、创新能力等系列指标,更加凸显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新内涵。
重点任务,《规划》提出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平台优化、产业提质、绿色增效四大工程。
一是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工程,不断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以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支撑经济发展“更高质量”。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家居智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与G60科创走廊对接,强化对各类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和配置,系统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提升经开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确保入驻企业超过50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龙头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服务平台”产业链模式,重点在铝基新材料、绿色家居智造产业体系中建设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启动组建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等1-2家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建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争取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2个以上,鼓励企业建立院士(博士后)工作站。加快“两化”融合。深入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培育行动,推动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深加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机器换人、数字化车间和智能示范工厂建设。
二是聚焦实施平台优化工程,不断夯实发展第一基石。紧盯经开区改革开放“排头兵”、经济建设“主战场”、引领发展“主引擎”,支持资源向园区集中、政策向园区集成、产业向园区集聚,打造高质量产业承接平台。做优科技金融、企业服务、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四大平台”。抓好科技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做大海贝直投产业基金规模,搭建银政企对接平台,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推进园区运营一体化项目,增强长远发展动力。同时,激发园区活力,推出“承诺即开工”升级版,专人专班全方位对接、全过程协调、全周期服务,线上线下“24小时”待命,打造服务企业金字招牌。落实“标准地”制度,推行“亩均效益”评价,坚持以亩产论英雄、以质效配资源,推动园区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集聚。
三是聚焦实施产业提质工程,紧扣高质量发展第一要义。通过“锻长板”“固底板”“铸新板”稳链强链,推进强企行动,全面推进产业规模和质效实现同步提升。锻长板方面,全力培育“双首位”产业,打造“地标产业”。以金誉金属为龙头的铝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为抓手,重点围绕电子铝箔、铝带、铝箔、铝加工件、集成电路基板、电池、汽车、航空航天、3D打印等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以万华为核心的绿色家居智造产业集群,支持万华产业园实行链条招商,推动家居智造提档升级。固底板方面,聚焦优结构、提质效,引导传统产业走创新型、效益型、集约型、生态型的发展道路,促进推动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新型绿色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上层次、提技术、创品牌、增效益,实现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铸新板方面,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培育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大健康等新兴产业,找准切入点,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战新产业增长引擎。
四是聚焦实施绿色增效工程,不断建立低碳发展体系。紧扣“双碳”目标,严格执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严禁过剩、落后和低水平产能向枞阳转移。严格控制“两高”产业,针对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以单位GDP能耗等重要指标为支点,加大治理力度,推进存量“两高”项目技术改造提升,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重点产业绿色制造,支持铝基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等领域企业加快建设绿色工厂,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设计,源头上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选材上减少有毒有害材料使用,生产中减少污染物排放,不断提升产品绿色化水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依托全县农作物资源优势,提升秸秆产业化利用水平。重点发展“农作物-绿色板材(生物质颗粒燃料、生物质发电)-有机肥料返回农田”的循环经济。依托太阳能、风能,在能源供给端,推行以电代煤、以电代气,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高清洁能源供给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