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总结2022年工作,科学谋划2023年任务,根据有关通知要求,现将我局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的反复延宕,县经信局坚决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将发展工业经济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聚焦省委“一改两为五做到”要求,聚力工业经济倍增、为企优环境“两件要事”,紧扣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对标对表县政府工作报告年度重点任务,做细做实“小升规”、亩均效益评价、小微企业培育、企业诉求办理等工作,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为企服务实现质效提升,亩均效益评价成果初现,工业经济全年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一)聚焦稳经济,抓工业运行保增长。一是抓好运行调度。落实“经济运行分析一套表”制度,对117户规上企业进行动态跟踪监测、预警提醒,按照“以月保季、以季保年”要求,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务实举措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努力实现企稳回升。1至10月份,规上工业产值实现104.5亿元,同比增长5.9%;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5.99亿元,增速0.1%;工业投资完成39.16亿元,同比增长25.9%;技改投资实现6.52亿元,同比增长16.8%。预计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28亿元,同比增长7.0%【2021年末基数为12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1亿元,增速在1%左右;工业投资完成41亿元,同比增长27%;技改投资实现7.5亿元,同比增长32%【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实现超额完成市、县年度下达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市排名第一;年度目标是:工业投资实现37亿元,增长15%;技改投资实现6.9亿元,增长15%】。二是抓实“拟进规”企业培育。推进落实规上工业企业倍增计划,用好“拟进规”企业培育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动态建立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库,对38家“拟进规”培育企业实行县干领衔包保。定期会同统计等部门,加强入规企业日常培育申报指导,率先在全市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6家【其中:净增16家、退规10家】。
(二)聚力优结构,抓产业壮大提质效。起草印发《枞阳县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方案(2022—2025年)》(枞政〔2022〕11号),实施优质企业引育等“六大”行动。一是抓优势产业壮大。支持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制造等重大工业项目新投资企业落地达产,扎实推进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配套,百亿项目取得突破,成功签约开工建设奇瑞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安徽东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入选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成长性企业;凯达汽车内饰件项目正在落实用地计划及占补平衡指标【年底前开工建设】。二是抓传统产业升级。引导和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5家企业获评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企业获评“安徽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称号,1家企业入选安徽省数字化车间;2家企业荣获2021年度铜陵市“地方企业50强”称号,1家企业获得“地方企业纳税30强”荣誉称号。
(三)落实稳主体,抓企业培育促发展。把企业发展作为稳经济的主体,贯彻落实国务院和全省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面执行国家和省、市出台的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不断让政策“红利”释放出来,助推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高效兑现奖补。推广“便捷式”兑现涉企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一律“免申即享”,对确需申报的一次申报、快速兑现;免申即享政策覆盖面不断扩大。7家工业企业获2022年制造强省建设奖补1134.4万元;16家企业免申报兑现2022年度市级工业转型升级资金368.48万元;及时兑付县级2020年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奖励资金589.16万元。二是做好梯度培育。扎实开展2022年度中小企业成长培育库动态调整工作,入库企业100户,其中:拟进规培育库48户,高成长性培育库12户,专精特新培育库29户,小巨人培育库11户。2户企业申报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企业获评市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旗山电子商务】。
(四)突出解难题,抓为企服务优环境。一是常态推进“四送一服”。扎实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和“优环境、稳经济”现场集中办公活动,推深做实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30名县级领导干部联系139户企业,60名科干联系191户企业,领导干部通过现场集中办公、调研走访等方式,结对帮扶进企稳企,解决企业实际问题321个,推动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二是推行顶格服务企业。依托安徽创优营商环境为企服务平台,建立企业诉求线上线下“一口受理”闭环办理体系,构建县本级—乡镇级—县直有关部门扁平化架构,完成全县诉求办理体系“一张网”【平台覆盖16个乡镇、县经开区和33个涉企县直部门】,实现企业诉求“一口”收办、闭环办理,截至目前,各级领导干部通过开展现场办公、调研走访等方式,线上线下收集企业问题1466个,办结1460个,办结率99.5%。
(五)紧扣抓改革,抓亩均评价促升级。一是建立工作机制。围绕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启动“亩均效益”评价工作,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头落实完善“亩均论英雄”改革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印发《枞阳县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实施方案》,对规上工业企业、用地3亩以上的规下工业企业【县经开区工业企业全覆盖】全面推行亩均效益评价。成立推进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依法依规启动实施差别化财税、用地、用能等政策,重点推进亩均效益水平较低、高耗能高排放的低效企业全面整治提升,实现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二是抓好结果运用。完成2021年度市级亩均效益评价,参评企业221户,规上企业103户、规下企业118户。全县亩均评价结果为:亩均税收7.6万元/亩【所有参评企业】、亩均销售收入83.9万元/亩【所有参评企业】、单位能耗税收0.069万元/吨标煤【规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6.8万元/人【规上企业】。其中:A类企业13户、B类企业83户、C类企业104户、D类企业21户。注重评用结合,进一步引导工业企业树立“亩均论英雄”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守住安全盘,抓安全监管筑底线。一是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坚持关口转移,落实专家联系矿山工作机制,采取“专家问诊”形式,多层次开展隐患排查整改,对在生产的4家露天矿山企业开展“一矿一月一巡查”,发现隐患23条,下达整改清单20余份,安全隐患整改率实现100%。汛期中,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对6家矿山企业进行了防汛工作检查,及时排查隐患,督促企业完成整改,压实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力有效促进非煤矿山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开展非煤矿山专项整治。印发《枞阳县非煤矿山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枞政办秘〔2022〕48号),督促企业落实落细方案要求,建立监管档案、落实风险管控、严把准入门槛,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和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以开展非煤矿山领域专项整治工作为抓手,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严抓日常安全监管,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助力企业安全发展【4家露天矿山、1家地下矿山正常生产】;1家矿山实施基建【金阳矿业】、1家矿山进行安全隐患整改【九鼎玄武岩】。
此外,机关党建、双招双引、船舶行业改造提升、作风效能建设等工作也取得新成效。一年来的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抓工业发展的危机感不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不够,工作中“拼”的劲头不足,“拼”的状态不佳,工业经济不强、产业结构不优、发展速度不快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经济体量偏小、规上企业偏少的现状仍然存在;带动性强的工业大项目偏少,支撑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总量不大。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竞争力低和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牵动性强、带动力大的优质企业不多,工业发展不足,工业产值主要依靠海螺一家带动。二是产业结构不优。全县战新产业规模不大、集聚度不高,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双首位”产业方面,铝基新材料产业金誉金属一家独大,绿色家居产业仅万华板业一己之力。三是工业项目支撑不足。受疫情和其他方面叠加影响,一部分带动面广的重大工业项目推迟了开工建设日期。
二、2023年工作安排
(一)经济指标
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45亿元,增幅在12%左右,力争在实际工作中完成得更好;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8户以上【净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8%左右;工业投资实现49亿元,同比增长20%;技改投资实现9亿元,同比增长在15%以上;工业节能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
(二)重点任务
1.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聚焦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技改投资)、新增规上企业数等主要指标,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分析调度、指导催促等工作机制,发挥好预警机制作用,及时掌握规上企业生产运营动态,定期召开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议,跟踪和服务好重大工业项目落地、建设、投产、达产全过程。滚动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抓好存量企业技改,重点做好枞阳海螺、金誉公司、枞阳毛巾等企业实施以扩能提质增效为目标的技术升级改造,重点指导新投产工业企业设备购置,支持金誉公司实施5G+工业互联网企业转型升级改造,力争年内实现6家重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
2.抓紧抓实企业“入规”。开展新一轮工业企业现状普查,进一步摸清全县工业企业“家底”,发挥“拟进规”企业培育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建立动态规上工业企业培育库,强化“政策+服务”扶持帮扶,加强入规申报工作,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好、潜力大的企业跟踪监测和重点培育。对当年度落户投产的工业项目(企业),积极协调解决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培育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进一步提升规模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8家以上。
3.强化中小企业培育。加快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支持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能力,引导优质企业专注细分市场,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力争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筛选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竞争强的企业,纳入重点培育企业名单,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培育认定一批省级新产品、“安徽工业精品”、“皖美品牌示范企业”和“三品”示范企业。开展“皖美品牌示范企业”创建行动,借力央视和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品牌日、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平台,开展品牌推广,鼓励迈力医疗、锦庭家纺等企业参加“精品安徽·皖美智造”宣传活动,让更多产品畅销全国。
4.推行企业服务日活动。将每月10日定为“企业服务日”(如遇法定节假日、重大活动等情况可视情提前或延迟),顶格倾听企业诉求和期盼,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主动到企业和项目实地开展调研走访、集中现场办公,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听取企业反映的问题和意见建议,实现企业问题快速响应、诉求快速办理、要素尽快解决。建立“直通车”制度,支持企业负责人直接到县政府反映问题、提出意见,畅通企业反映诉求渠道,建立健全更加高效、畅通、务实的政企互动机制和更加及时、长效、系统的帮扶服务机制,切实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全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5.深化亩均效益评价改革。进一步建立完善“亩均论英雄”改革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开展符合枞阳县情实际的亩均效益评价工作,优化细化评价指标体系,扩大评价范围,启动2022年度全县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工作,会同县直有关部门对规上工业企业、占地3亩以上的规下工业企业、经开区企业进行亩均效益评价数据摸排,持续推进亩均效益评价及结果运用,促进企业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创新高效、优胜劣汰。
6.完善诉求闭环管理跟踪督办。出台《枞阳县企业诉求办理工作暂行办法》,提升诉求办理质效。建立诉求精准交办、部门会商、限时办理、提级调度、挂牌督办、回访测评等闭环办理工作机制。对超期未办理的企业诉求,联合县纪委监委、县效能办等部门下发督办单,分蓝牌、黄牌、红牌3个等级挂牌督办;定期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企业诉求办理满意度测评,对办结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企业诉求退回重办。建立重难点问题周会商工作机制,开展诉求诊断分析,视情提请县政府研究解决,推动由解决“一个问题”向“一类问题”转变。
7.推进绿色矿山创建。持续推进绿色矿山创建工作,有效扩大矿山企业技术改造,有序推进矿山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综合服务和管理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健全完善露天矿山“一矿一月一巡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联系矿山隐患排查预警作用,有效降低安全隐患。严格非煤矿山新建、改扩建项目备案核准、工程初步设计初审程序,按节点推进全县非煤矿山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稳妥推进黄公山凝灰岩矿等大型矿山建设。
8.推进制造业“四化”改造。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推动重点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培育先进技术改造生产线,打造一批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年内新增安徽省数字化车间2个,力争认定省级智能工厂1个。
9.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抢抓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历史机遇,认真研判经济新常态,结合我县产业发展实际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保证完成全年招商引资任务。全面落实铝基新材料产业链链长制要求,积极对接省内外铝基新材料上下游企业,做好年度引进重点招商项目签约落地,跟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开展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强链行动。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的产业发展生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优势产业和增长主动能,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耕细作培育铝基新材料、绿色家居智造、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5个百亿产业以及新能源、大健康、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
10.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抓在手上,以项目加快建设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围绕六项清单,强化项目调度,全力促成投资100亿元奇瑞锂离子动力电池等重点工业项目早日建成、投产达效。积极推动临江产业园建设,以枞阳枢纽港建设为契机,以盘活东方造船厂为抓手,重点发展船舶制造、装配式建筑、中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基地,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