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政增收压力大。从收入形势看,减收因素明显增加,财政收入落后序时进度,今年中央又实施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特别是对小微企业,减税力度空前。我县工业基础薄弱,小微企业众多,财政组织收入比以前年度更难。受经济下行压力、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我县财政收入增长远不能满足支出增长需求。
(二)财政支出负担重。民生支出、直达资金支出、新增疫情防控经费等要严格保障,加上债务还本付息、PPP项目政府付费以及重点项目等刚需支出,尽管兜牢了“三保”底线及库款最低保障线,财政收支矛盾愈发突出,资金调度异常困难,财政收支缺口将进一步扩大,支付风险逐步加大。
(三)预算绩效管理意识有待加强。绩效管理方面各单位重视程度度不够。存在“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惯性思维,部门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观念仍比较淡薄。对预算绩效管理认识不够到位、缺乏主动性,对预算绩效管理业务不够了解、不够熟悉,对工作重点把握不好。
(四)国资国企改革任务重。国企信用评级不高,融资难度大。县属国有企业信用评级仅有县投发集团为AA-,其余均未评级;直接融资能力受限,间接融资渠道相对较窄,融资成本较高。改制不彻底,遗留问题多。全县各系统企业改制资产清理腾空工作未执行到位;另企业改制后,其资产未能彻底处置,导致改制资产始终无法有效盘活利用。国有企业承担重点工程及公益性项目投融资形成的公益性资产,无法通过市场化运作产生经营收益。县属国企债务包袱重,财务成本高,造血功能不足。
三、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财政部门将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聚焦聚力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强化责任担当,推动财政改革实现新突破、财政发展取得新成效、财政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进一步强化增收节支管理。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计划安排14.1亿元,同比增长12%。2023年土地出让收入计划安排6亿元,较2022年预算数增长50%。紧紧围绕收入预期目标,加强辖区内纳税大户、资源型企业动态监控,跟踪挖掘税源潜力。加大土地挂牌出让力度,增加土地出让收入以及契税等税收收入。加快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增加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压实重点支出保障,坚持以“三保”为基本,优先保障重点支出,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减少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严控预算追加,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牢牢守住“三保”底线。
(二)进一步推动预算绩效改革。全面推进零基预算,编制政府年度重点保障事项清单,围绕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同步编制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公共服务、产业扶持、重点建设项目三类政府年度重点保障事项清单,明确事项名称、保障对象、保障内容、保障标准、保障方式、保障期限、支出责任等。创新预算编制方式,改变“基数+增长”的预算编制方式,以零为基点,实行预算一年一定。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问题整改机制,将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
(三)持续助力乡村振兴。一是保持财政政策总体稳定,2023年县本级继续安排衔接乡村振兴资金预算4410万元,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同时,落实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要求。二是加强衔接期资金监管,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各级各单位资金使用者管好用好资金。三是支持我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衔接乡村振兴资金50%以上投向产业并逐年提高。四是继续做好“一卡通”惠农补贴资金管理发放工作,做好“两个绩效”评价工作,做好村干基本报酬、村级组织运转保障经费管理工作,继续加强乡镇财政建设。
(四)持续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核查、处置审批等日常国有资产监管工作。创建2A信用评级企业,助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解决遗留问题,依法依规推进企业资产划转。整合资产资源,壮大做实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开展清产核资,全面摸清资源家底,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平台跟进、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分类处置盘活资产,按照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分类处置。对部门管理的国有企业通过评估划拨方式全部纳入县属国有企业统一监管,出资人统一变更为县属国有企业,充实增加县属国有企业资本金。健全考核机制,充分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
(五)常态开展专项债项目储备。按照债券管理工作要求,切实充实我县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库,专项债项目储备工作常态化开展。各单位根据部门行业实际资金需求,可随时向县财政局报送专项债券储备项目,纳入县级储备库管理。筛选优质项目申报入库。积极会商县发改委、项目单位以及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对照专项债券支持领域,结合县域经济发展重点、项目成熟度及项目收益平衡情况及时提交省财政厅专家组进行评审,成功入库后项目可分配相应专项债券资金额度。
(六)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努力扩大信贷投放,突出投放重点,2023年计划信贷投放45亿元,同比增长12.5%;“税融通”“政银担”贷款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加强金融产品开发与创新,扩大首贷、无还本续贷、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投放规模。全面开展知识产权、股权、订单等质押贷款和“政采贷”等融资业务。加快推进直接融资,加大企业上市(挂牌)培育辅导力度,持续加强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知识培训。大力推广线上金融“一键即贷”“小微快贷”等服务新模式,积极推进小微企业注册上线、省小微客户融资服务平台、市网上金融服务大厅,不断优化线上金融服务。
(七)积极开展对上争取。认真研究中央、省市相关政策,强化政策争取、基础分析,最大限度获取政策红利。加强对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配合发改委加大对重点政策平台、重大项目储备申报力度,动态谋划储备一批基础设施类、产业发展类重大项目。修订完善对上争取考核办法,保持对上争取资金稳中有升,争取重大政策支持有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