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县农业农村局> 规划计划> 年度计划
索引号: 1134072274305240XG/202301-00026 组配分类: 年度计划
发布机构: 枞阳县农业农村局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名称: 枞阳县农业农村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安排 文号:
成文日期: 2023-01-06 发布日期: 2023-01-06
有效性: 有效 咨询电话: 0562-5756227
枞阳县农业农村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2023-01-06 11:34 来源:县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文本下载

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安排

 

2022年,县农业农村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有进。预计全年农林牧渔总产值53.97亿元,增长5%;一产增加值33.649亿元,增长4.5%;一产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增长16.6%;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7.3亿元,增长3%。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实施稳产保供行动。一是压实粮食生产责任。立足县情实际,将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乡镇、到村、到田块,创建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优质专用水稻基地,开展新品种示范146个,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2万亩,预计总产51.56万吨,增长0.2%,实现“十八连丰”。秋种油菜播种面积22.18万亩、小麦播种面积11.46万亩,圆满完成秋种任务。二是保障生猪有效供给。能繁母猪存栏量0.8万头、规模猪场(户)61个,全县重大动物疫情形势保持平稳。创建市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31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预计全年生猪存栏10.8万头,增长2.8%;出栏18.9万头,增长2.7%;家禽存栏365万只,增长0.8%,出栏560.5万只,同比持平。三是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6万亩,面积达到8.6万亩,实施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0.1万亩,预计全年水产品总产6.8万吨,增长3.7%。蔬菜播种面积1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播种面积0.37万亩,总产19万吨。272家种植养殖生产经营单位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合格率达99%。

(二)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一是推进科技强农。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遴选122名农技人员开展包村联户服务,培训高素质农民250名,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95%。优质专用水稻超过78万亩,皖垦种业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基地项目落地,一期已种植4200余亩,抢救性收集地方特色品种33个,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白荡湖”大闸蟹、“胡家”茶干被认定安徽省“老字号”;“仙羽舌”白茶、“黄公山”白茶成功入选“皖美农品”产品品牌。有机地标(枞阳)食用菌数字工厂投入使用,建设数字农业应用场景12个。二是推进机械强农。加强农机技术研发改造,水稻精量播种机、白茶全自动智能加工机样机成功下线。完成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5名、农机手300名。建设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38个、库容5966立方米。持续推进变拖清零,年检变拖161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5.91%。三是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工资性收入提升行动、财产性收入倍增行动、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转移性收入扩量行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预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72元,增长7%。

(三)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一是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持续推进六大“万千工程”,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和“158”行动计划,新入规企业4家,累计打造农产品加工企业26家,新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2个,“三品一标”农产品12个,总数分别达7个、120个,高标准打造省级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新增家庭农场 20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全县培育家庭农场177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77个、农业龙头企业108个。二是大力开展农业“双招双引”。深入开展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链招商工作,引进万全集团、国药集团等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年招引项目15个,计划投资61.17亿元;其中已开工项目11个,投资40.17亿元;项目线索5个,总投资17亿元。三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持续保持长江十年禁捕严打高压态势,强化“人防+技防”措施,在全省率先整合公安、农业农村、市场监管、交通、水利等部门65名执法人员和装备,成立枞阳县长江禁捕禁采联合执法指挥中心,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升级改造渔政信息化中心,安装高清摄像头25部,全县长江流域重点水域视频监控实现全覆盖,查办涉渔案件144起、移送司法机关案件13起。化肥农药分别减量1.94%、0.1%,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7.7%,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物“两回收”82%以上。

(四)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一是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改善行动,农村常住户排查全覆盖,发现突出问题户641户,全部完成整改。高质量推进农村改厕,完成农村改厕9500户,竣工95%,累计完成农村改厕6.2万户。深入推进农村户厕摸排整改“回头看”,摸排问题厕所973户,全部完成整改,其中立行立改962户,纳入“十四五”重建11户。加强农村户厕长效管护机制建设,获批农村改厕提升与长效管护机制示范县,新建农村改厕管护综合服务站13个。全域推动村庄清洁行动。二是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工程总体进度60%。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60.67万亩。扎实推进“小田变大田”,完成改造0.56万亩。创新金融支持服务“三农”新模式,开展高标准农田保险试点,巩固高标农田建设成果。耕地流转50.49万亩,流转率66%。三是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到村项目。接续实施“四带一自”特色种养业提升工程,完善“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机制,实施特色产业项目32个,其中到村产业项目31个,到户产业项目1个;提升主体带动质量,全县2470个经营主体参与带贫,带动脱贫户6230户增收,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五)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一是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治理机制,完成127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换证赋码。实施农村“三变”改革提升工程,以股份合作形式开展“三变”改革的村(居)数达196个,占比95.14%。实施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面积4.26万亩,服务小农户户数1.3万户。二是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加强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审批宅基地申请89宗,其中新建18宗,翻建71宗。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白柳镇山河村、白梅乡东山村先行先试,盘活宅基地5582平方米,盘活住宅800平方米,增加农民收入8.77万元。顺利完成农村宅基地承包地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累计化解农村宅基地承包地纠纷131件,涉及8763070人,化解率100%三是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实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个一批”项目36个,全部开工建设,已完工19个,年底前全面消除村集体经济10万元以下的村,新增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35个、总数达59个,占比30%,其中100万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5

(六)全面压实党建责任。一是扛稳主体责任。全面压实党建责任,制定年度党建工作计划和要点,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党组会的“第一议题”,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年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13次,强化政治建设,确保党建工作取得实效。二是提升党建质效。加强对党支部工作指导,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健全党的组织生活,6个下属党支部按期换届。深入开展“社区吹哨、支部报到、党员行动”活动,对接新华社区,开展疫情防控、文明创建等活动三是加强队伍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坚持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在端午、中秋等重点节假日,开展谈心谈话,践行“一改两为五做到”,主动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二、2023年工作安排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2023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两强一增”行动为引领,紧扣粮食生产、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农村改革,弹好“五线谱”,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预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5%;一产增加值增长4%;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一)严守保供底线,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抓好粮食油料和生猪生产,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发展优质专用粮食78万亩,新增设施蔬菜0.36万亩、稻渔综合种养1万亩。稳定生猪基础产能,抓好其他畜禽、蛋奶和水产品生产,水产品产量7万吨,增长3%,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只增不减。

(二)紧盯发展高线,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支撑。继续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培训高素质农民250人次。聚焦农机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加力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

(三)聚焦产业主线,加快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建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产业发展平台,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快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持续抓好两个“三品一标”工作。

(四)筑牢基础防线,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要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完成农村改厕5000户。完成问题厕所整改,巩固前期排查整改成果。扎实开展国、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7%以上,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

(五)探索改革界线,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系统谋划推进新阶段农村改革,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梯次推开。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改革试点示范。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稳妥推进“小田变大田”,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实施“强村计划”,新增集体经济强村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