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白梅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索引号: 11340722003126637B/202306-00003 组配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发布机构: 枞阳县白梅乡 主题分类: 财政、金融、审计、统计、税务
名称: 《2023年白梅乡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解读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06-05
有效性: 有效 咨询电话: 0562-2773200
《2023年白梅乡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解读
发布时间:2023-06-05 16:49 来源:白梅乡 浏览次数: 字体:[ ] 文本下载

《2023年白梅乡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解读

一、制定计划和背景

制定《2023年白梅乡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对指导和促进我乡2023年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完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

2023年是“十四五”关键之年,我们将在委、政府和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完善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真抓实干,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突破。

三、主要任务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认真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大力实施乡村特色产业提升行动,促进我乡乡村产业提质增效。以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契机,紧抓项目建设,发挥带动效应,壮大乡村特色富民产业发展速度,在提升村民收入、建设乡土文化聚集地、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方面成果显著,激活村民创新创业热情,释放家庭产业活力,从产业、生态、文化上打造白梅特色旅游产业,为全域旅游白梅示范区建成打下坚实基础。

全力推进旅游兴乡。坚持生态立乡、旅游兴乡战略,深挖白梅特色旅游资源,发挥白云岩3A景区和白梅13度生态品牌效应,全力推深生态旅游+农业的宣传和发展,让更多的游客走进白梅。放大生态优势,实施农旅融合,坚持“融合、合作、共建、共享、共赢”原则,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旅游富民示范区建设,引进田园综合体项目,积极推进农旅融合,逐步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相统一。

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做强做优白茶、黄金茶品牌优势,依托我乡茶产业基础,完善招商方案,吸引更多的茶叶相关企业落户。推进茶产业链向前端延伸;推动茶叶加工向精深化发展,培育本土优质企业向标准化、规模化迈进;瞄准市场,创新理念,不断丰富茶产品内容,提高茶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延长油茶产业链,落实茶油深加工项目,生产精制茶油、茶皂苷、饲料,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品牌”的经营模式,新增就业岗位,带动农民增收。

全力抓实双招双引。坚持走出去,主动对接长三角,认真考察适宜白梅发展的企业,学习先进经验;坚持引进来,发挥乡贤作用,积极鼓励白梅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建设,吸引外来企业来白梅投资;坚持留的住,对入驻白梅的企业,提供最贴心的服务,以企业的切实需求为出发点,切实做好政策解读的宣讲员、排忧解难的服务员、融入白梅的引导员,让企业安心放心,为白梅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全力抓实生态建设。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落实森林防火、秸秆禁烧工作包保责任制,确保工作落地落实。抓好人居环境整治,指导各村完善村规民约,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清理庭院垃圾,保持庭院整洁,引导群众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踊跃参与和争当表率。谋划提升污水处理项目,持续改善水环境。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柳峰省级美丽乡村和岩前特色自然村建设的长期效益。持续抓好大岭村美丽乡村建设,确保各项工程如期完工。

全力推进乡村治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履行好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责任,充分发挥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学习阵地、宣讲宣传、示范引领、教育培训、志愿服务作用,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依托乡贤理事会,维护乡村和谐稳定。进一步细化村规民约,创新村规民约的执行方式,将村规民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枫桥经验”落地生根,完善信访调处工作机制,规范信访秩序,畅通信访渠道,及时处置网上舆情,处理来信来访。

全力推进民生改善。坚持服务于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来谋划民生事项,抓好民生工程建设。坚持依法征兵,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年度武装工作各项任务。全面落实社会救助及低保政策,切实做到应救尽救,应保尽保。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工作。深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扎实开展信访维稳、安全生产、扫黑除恶、“八五”普法等工作,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真正将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

全力推进实事项目。树立“服务项目就是服务发展”的鲜明导向,结合当前实际,重点实施杨市河白梅段生态治理、青口畈水库、七家山水库优化提升项目、美丽乡村建设、集镇建成区提升项目、翼青加油站项目、G330一级公路改建项目安置点项目、特色旅游小镇项目、白云岩景区提升项目等,用项目成效引领白梅高质量发展。通过项目实施,力争2023年实现,乡内旅游道路全部提质增效;80%以上村年收入达50万元以上;财税收入实现翻番,人民生活质量极大改善,人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