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白梅乡> 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 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服务> 举办各类展览、讲座信息
索引号: 11340722003126637B/202305-00016 组配分类: 举办各类展览、讲座信息
发布机构: 枞阳县白梅乡 主题分类: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
名称: 枞阳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文号:
发布日期: 2023-05-04
有效性: 有效 咨询电话: 0562-2773200
枞阳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发布时间:2023-05-04 12:18 来源:县文化馆 浏览次数: 字体:[ ] 文本下载

枞阳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机构名称:枞阳县文化馆
 活动时间:2023年5月1日-5月31日
 机构地址:枞阳县银塘东路文广影视中心(1-5楼)
 联系电话:0562-3211345

   为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展示非遗无穷魅力,枞阳县文化馆以图文形式进行线上展览(微信公众号:枞阳县文化馆),充分展示枞阳县非遗的保护传承成果。本期展示枞阳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枞阳大鼓书
   
  枞阳大鼓书是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在枞阳县流传很广,俗称“大鼓书”。枞阳介于吴楚之间,地处长江之滨,襟江带湖,交通便捷,历来是商贾云集的地方,各地来此卖艺谋生者较多。明清时期鼓书、莲花落、胡琴书、评书等各种形式的曲艺相继传入,而最流行的还是鼓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群众喜爱。

     枞阳鼓书内容丰富。有叙说传说故事的,有咏颂伟人名流的,有记叙革命战争英雄事迹的,有叙说青年男女爱情的,其中尤以历史故事为多。演唱者一手敲鼓、一手夹板,唱一段说一段,配合模仿人物道白,拟音,加上形体动作,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旧时,走村串巷的鼓书艺人备受尊敬和欢迎,称为“说书先生”,每到农闲,各村纷纷抢请说书先生。有时,说书先生到一地一说一、两个月,从腊月说到正月,甚至说到插秧时节。宽大的堂屋里,一张八仙桌上,小油灯昏黄的灯光下,挤满了男女老少,就连屋外也围了好几重乡亲。在大家期盼的眼神里,只听“咚”的一声鼓响,说书人左手执板,右手执槌,神采飞扬地打开了一部部传奇:“扁鼓响,简板叮,闲话少说讲正本,今天不把旁的说,单说民族英雄穆桂英……”说到高潮处,说书人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2017年2月《枞阳大鼓书》被铜陵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5月,铜陵市人民政府公布吴福东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2.枞阳胡琴书

枞阳胡琴书主要流传于枞阳沿江圩区,由瞎子算命演变而来,以二胡伴奏,用通俗易懂的枞阳俚语说唱。曲调用民族 “徵” 调式,唱词多以二二三句型,夹白夹唱非常自由,叙事抒情方便,题材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小说。

     枞阳胡琴书主要传承人唐义取,第一次让《枞阳胡琴书》登上了大雅之堂。这门流行乡野的民间曲艺,一经搬上的舞台,便如一股清新的山野之风,让人耳目一新。唐义取,藕山镇(原破罡区)退休教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事胡琴书演出活动,与文化部门有关人员,加工创作了一系列胡琴书作品。如《苦妹子死在大砥晗》、《赞舟山分洪》、《小红审鸡》、《演出之前》、《退礼》、《旺旺和亮亮》等。经文化工作者加工排练,增加了伴奏、伴唱和旁白等舞台表演形式,先后参加了省、市和县文艺调演,获得广泛好评。1976年枞阳胡琴书《演出之前》,由枞阳县黄梅戏剧团演员黄恩松代表安徽省赴京参加了全国曲艺调演。

     2008年县文化馆对枞阳胡琴书传统曲目《刘天宝赴宴》进行了进一步整理、编排,并于2009年由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黄恩松主演,参加了2009年枞阳县春节联欢晚会、2011年10月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枞阳胡琴书》现已由枞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项铺生腐制作技艺

在安

    安徽枞阳,说到项铺生腐,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盛产项铺生腐的作坊就集中在原白云区的项镇街。

    “汤沟的豆干,项铺的生腐”这是在枞阳民间流传甚久的谚语,足以说明这口感独特的生腐,早已是土色土香名副其实的特产了。由于生产工艺特性,以及不便长时间保管等原因,生腐只流传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加工生腐的方法非常传统,工艺考究,工序繁琐,全凭师傅的经验操作。

     生腐,谐音“升”、“富”,寓意“事业上升,家庭富裕”。老百姓不论是平常过日子还是逢年过节、办喜事,生腐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特色菜。生腐既可以单独成菜,又可以作主料、辅料,适合多种烹调方法,可烧可蒸可炖可煎可熏可凉拌。可做多种造型,可卷、夹、丸、包等等,既有豆香的本味,更有独一无二的吸味特性。

   盛产项铺生腐的豆腐作坊主要集中在原白云区的项镇街。生腐的烹饪方法很多,主要还是用肉红烧或用糖烧甜生腐。因生腐是素却有荤的品性,所以它与各种蔬菜搭配均可。冬天烧着炭炉子,锅里“突”着生腐,咪几杯小酒,那是地道的“枞阳味道”。

     2016年12月,被枞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2月《项铺生腐》被铜陵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5月,铜陵市人民政府公布汪亮胜、汪三云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4.义津米面制作技艺


 早 在明清时期,义津镇就开始了手工米面的制作。到了冬季年关,家家户户都用鸡下米面来祭祀神灵和招待访客,米面作坊,生意十分红火。手工米面主要以早稻米为主,经过浸泡、发酵、磨浆、蒸煮等多道工序。当时的工艺只在本姓中流传,后来由于联姻等原因,到了清末民初开始流传到外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到了农村集体化以后,米面作坊由集体开办,这种手艺才得以广为流传。至今义津大部分人家都会制作,且质量上乘。建国初期,破除迷信,人们不准祭祀神灵,至五、六十年代,物资匮乏,米面制作工艺到了衰落时期。随着老一辈人的去世,这种手艺濒临失传。制作米面非常辛苦,除了提前淘米、浸泡等准备工作,制作当天全家人要从晚上十一点开始,一直忙到第二天太阳起山。改革开放后,米面作为大众食品,又得以广泛流传。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手工米面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6年12月,被枞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2月《义津米面》被铜陵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8年5月,铜陵市人民政府公布伍金雄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5.杨湾挂面制作技艺

枞阳民间一直流传着谚语:“归程的饺子,送行的面”。饺子象征着团聚,面条祝愿远行者平平安安,常来常往。杨湾挂面诠释了这美好的祝愿。杨湾挂面历史悠久,经过几百年演变成就了今天杨湾挂面的制作技艺。

     在中国,挂面可谓历史悠久,早在元代就开始出现面条的雏形,唐代宋代是面条真正成“条”的时期。它以当地优质面粉、食用油、精盐、山泉水等为原料,纯手工精制而成,细若游丝,吃起来爽而不腻、滑而不糊、易于消化。

     杨湾挂面的制作工艺,一直按照传统的制作工艺生产,而配方循着节令更迭也会做出调整。除了不可或缺的精盐之外,首推枞阳纯天然山泉水和本土优质小麦面粉了。制作工序十分考究,配料、和面、醒面、压面、切条、搓条、盘条、二次盘条、上棍、二次醒面、分交、三次醒面、拉条、上架、晾晒、二次拉长、下架、裁切、化验、定量、扎把、包装、装箱等二十多道工序。

     杨湾挂面有幸福绵长、延年长寿等寓意,为世代民众喜爱,向来是婚庆迎宾、生辰寿宴、馈赠亲朋的必备佳品。今天,杨湾挂面仍完整保留着它全手工、原生态、老传统的制作工艺。每一碗杨湾挂面都包含了杨湾这一方土地的气候、水土、产物与节令,包含了杨湾世代人的生活、情感、艺术和习俗。

     2016年12月,被枞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2月杨叶华、王时爰、杨华胜、周宗友被公布为枞阳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3月,被铜陵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1年5月,王时爰被公布为铜陵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6.义津纸扎制作技艺


   纸扎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它起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祀祭活动,以后逐渐成为庆祝节日的一种民间装饰艺术。

     枞阳纸扎的起源发展也与民间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也是与原始社会以来墓葬殉葬俑的发展和演变相关,人们用丧俗的艺术形式来悼念死者,对世人来说能起到安慰和调节伤感的作用。枞阳纸扎是一种融绘画、剪纸、塑型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其工艺品主要有龙灯、白鹤、花篮、花灯、旱船、人物、鬼神等。纸扎工艺较为复杂,通常要经过10多道工序,材料是以竹块、篾条、木棍等材料来制作骨架,用浆糊贴上皮纸后再用颜料彩绘,最后用彩色剪纸来装饰。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各个季节都有应时的纸扎工艺品,春节时,人们照例玩灯欢庆,纸扎的狮头、龙头、蚌壳、彩船、虾、蟹、魚、鳖、云朵、盆花、灯笼等,千姿百态,五彩纷呈……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人类创造了一种能安慰悲伤、调解消极情绪的方式,即用祭祀来供奉先人,用丧俗形式来悼念死者。它不象以往的只是单纯信仰鬼魂,而更多注重人生观念和情感表达。这使各种纸扎工艺品兴盛起来,人们想象冥界与现世一样,于是烧以各种纸扎的生活用品。来抚慰生者的心灵,寄托对逝者以及祖先的思念,这种观念是原始鬼魂观念的发展和衍变,其鬼魂意识也失去了它原本的含义,这种对丧亡的理智而达观的态度显然与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同步发展。

     2016年12月,被枞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2月许会泉被公布为枞阳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3月,被铜陵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1年5月,许会泉被公布为铜陵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