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杨湾挂面制作技艺
枞阳民间一直流传着谚语:“归程的饺子,送行的面”。饺子象征着团聚,面条祝愿远行者平平安安,常来常往。杨湾挂面诠释了这美好的祝愿。杨湾挂面历史悠久,经过几百年演变成就了今天杨湾挂面的制作技艺。
在中国,挂面可谓历史悠久,早在元代就开始出现面条的雏形,唐代宋代是面条真正成“条”的时期。它以当地优质面粉、食用油、精盐、山泉水等为原料,纯手工精制而成,细若游丝,吃起来爽而不腻、滑而不糊、易于消化。
杨湾挂面的制作工艺,一直按照传统的制作工艺生产,而配方循着节令更迭也会做出调整。除了不可或缺的精盐之外,首推枞阳纯天然山泉水和本土优质小麦面粉了。制作工序十分考究,配料、和面、醒面、压面、切条、搓条、盘条、二次盘条、上棍、二次醒面、分交、三次醒面、拉条、上架、晾晒、二次拉长、下架、裁切、化验、定量、扎把、包装、装箱等二十多道工序。
杨湾挂面有幸福绵长、延年长寿等寓意,为世代民众喜爱,向来是婚庆迎宾、生辰寿宴、馈赠亲朋的必备佳品。今天,杨湾挂面仍完整保留着它全手工、原生态、老传统的制作工艺。每一碗杨湾挂面都包含了杨湾这一方土地的气候、水土、产物与节令,包含了杨湾世代人的生活、情感、艺术和习俗。
2016年12月,被枞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2月杨叶华、王时爰、杨华胜、周宗友被公布为枞阳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3月,被铜陵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1年5月,王时爰被公布为铜陵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6.义津纸扎制作技艺
纸扎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它起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祀祭活动,以后逐渐成为庆祝节日的一种民间装饰艺术。
枞阳纸扎的起源发展也与民间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也是与原始社会以来墓葬殉葬俑的发展和演变相关,人们用丧俗的艺术形式来悼念死者,对世人来说能起到安慰和调节伤感的作用。枞阳纸扎是一种融绘画、剪纸、塑型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其工艺品主要有龙灯、白鹤、花篮、花灯、旱船、人物、鬼神等。纸扎工艺较为复杂,通常要经过10多道工序,材料是以竹块、篾条、木棍等材料来制作骨架,用浆糊贴上皮纸后再用颜料彩绘,最后用彩色剪纸来装饰。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各个季节都有应时的纸扎工艺品,春节时,人们照例玩灯欢庆,纸扎的狮头、龙头、蚌壳、彩船、虾、蟹、魚、鳖、云朵、盆花、灯笼等,千姿百态,五彩纷呈……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人类创造了一种能安慰悲伤、调解消极情绪的方式,即用祭祀来供奉先人,用丧俗形式来悼念死者。它不象以往的只是单纯信仰鬼魂,而更多注重人生观念和情感表达。这使各种纸扎工艺品兴盛起来,人们想象冥界与现世一样,于是烧以各种纸扎的生活用品。来抚慰生者的心灵,寄托对逝者以及祖先的思念,这种观念是原始鬼魂观念的发展和衍变,其鬼魂意识也失去了它原本的含义,这种对丧亡的理智而达观的态度显然与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同步发展。
2016年12月,被枞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2月许会泉被公布为枞阳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3月,被铜陵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1年5月,许会泉被公布为铜陵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