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3年上半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等级医院创建。通过创建促提升,2023年,县人民医院开展三级甲等医院创建,县中医院启动三级中医医院创建,横埠镇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级医院。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全县现有省级重点(特色)专科2个【肝病专科、昡晕症】、省级优势(特色)专科1个【骨伤科】,均在县中医院;2023年,两家县级公立医院全力推进重点专科建设,县人民医院申报省级重点专科1个【眼科】,市级重点专科3个【心内科、胸外、甲乳外科】;县中医院申报省级重点专科2个【康复科、骨伤科】,市级重点专科2个【康复科、骨伤科】。扶持薄弱学科建设。县人民医院依托“省市县医联体”专家资源,重点补齐心血管内科(导管中心)、妇科、急诊科、神经外科短板。县中医院通过合作建设、引入专家、引进技术、委托培养等方式与上级三甲医院建立良性发展,重点建设泌尿外科、肛肠外科、普外科、肿瘤科、呼吸及危重症科、血透科等薄弱科室;今年柔性引进省中医院肛肠科专家5人,每月定期下沉开展技术帮扶2次【每月第二周、第四周周日】;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项目22种,安排2名医务人员前往安庆市海军医院进修纤维支气管镜使用技术,拟于年底单设呼吸科。今年以来县中医院已开展各类新技术、新手术6种。持续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百千万”工程。今年安排第三批18名县级医务人员【县人民医院10人、县中医院4人、县疾控中心2人、县妇计中心2人】下沉驻点帮扶乡镇卫生院。落实分级诊疗制度。重新组织专家审定乡镇卫生院“50+N”病种目录;每月定期摸排、走访县域外住院人员,引导患者回流。扎实推进医共体建设。启动县人民医院托管义津镇中心卫生院、县中医院托管向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上级医疗机构人员下沉、直接配备人员等形式,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县中医院积极申报省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整合医疗、预防、公卫等医疗卫生资源,试行县人民医院统管县妇计中心。
(二)“省市县”医联体高质量发展。健全以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为核心、铜陵市人民医院、枞阳县人民医院为枢纽的纵向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积极对接中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铜陵市人民医院的优质资源,开展学科共建、资源共享等工作,构建省、市、县(区)三级紧密型医联体,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
(三)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着力加强卫健系统项目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卫生健康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全力改善群众就医环境,继续推动实施县医院外科综合大楼、传染病院区、精神病院区,县中医院中西医结合暨传染病区、县疾控中心检验中心、枞阳县普惠托育服务中心和医养结合一体化等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额近14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0.5亿元、专项债9.38亿元】。2023年5月,成立由常务副县长任组长的枞阳县医疗卫生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全力推进各项目建设,力争年内投入使用。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县人民医院实施县级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能力建设。县人民医院制定胸痛中心建设方案,与5家乡镇中心卫生院签订《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并授牌;拟定创伤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依托省立医院医疗资源,枞阳县人民医院建设转诊平台,双向转诊系统枞阳县人民医院医共体、枞阳县中医医院医共体开始上线使用,为枞阳老百姓打造与省医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配合DRG支付方式改革,完善住院医生工作站升级,完善住院医生工作站、DRG管理系统、医保端接口改造,完成国临版编码和医保版编码的映射匹配工作。提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每季度对归档病历、运行病历、门诊、住院患者危急值管理、住院时间超30天病历的质控工作。每月进行处方点评工作、毒麻药品、抗菌药物授权工作,完善手术安全和新技术新项目准入管理。开展枞阳县促进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专项行动,制定了《枞阳县促进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改进护理质量服务水平。深入医院科室交叉检查,开展三级护理查房,门诊、住院、手术等环节重视人文关怀、沟通及健康教育,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开展延伸性护理服务,组织护理人员多次到村卫生室、街道、社区进行义诊、讲座、健康指导等,深化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实行合理排班,能级对应,对分管的病人全面履行观察病情、治疗护理、健康指导、出院回访等工作。
(四)全力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有力有序实施新型冠状病毒“乙类乙管”。2023年1月8日起,依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要求,提高疫情信息报送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坚持“保健康、防重症”原则,无因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重症、危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做好严重精神障碍管理。进一步做好肠道传染病防控、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死因监测工作,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深入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服务质量和实施效果为导向,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评体系,完善“两卡制”管理项目量化标准。做真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活动,义津镇中心卫生院、汤沟镇中心卫生院达到推荐标准,白柳镇卫生院、藕山镇卫生院、雨坛镇卫生院达到基本标准,实施49村卫生室和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推动公共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5月,县疾病预防控制局挂牌成立。依托县疾控中心筹建县120急救中心。
(五)积极推动民生事业健康发展。暖民心工程惠及群众。印发2023年健康口腔进校园活动方案,实施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全面启动健康口腔学生健康口腔检查、局部用氟、窝沟封闭等年度重点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共开3-6岁儿童局部用氟7889人,6-9岁儿童窝沟封闭4761人;成立了枞阳县牙病防治中心,完成公立医院新增6张牙椅年度目标任务,全县4所二级及以上医院口腔科均开设午间、晚间门诊,实施“无假日”门诊和弹性排班;安心托幼行动全县新增托位425个,累计托位1125个。利用县妇计中心场地建设一所公办独立托育机构,项目已开展图纸设计并进行图纸审查。提升人口质量兑现计生奖励优惠政策。完成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人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由县政府代缴工作,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优待计生家庭政策。计生困难家庭和特殊家庭救助381人,为计划生育家庭购买保险补贴2230户,结合529活动,在全县开展集中宣传月活动。安全有序做好卫生监督工作。对全县220家住宿业、美容美发业、公共浴室、KTV开展事中事后监管,对检查中不合格的150家单位提出了卫生监督意见;对9家住宿场所、6家公共浴室、4家美容场所开展“健康春节”卫生监督专项行动;以“四小”行业为重点,对180余家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开展调查摸底;对全县集中式供水单位建立完善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管理档案,监管覆盖率达到100%;开展学校卫生服务巡查,抽查10家消毒产品经营单位,启动以“关爱女性健康”为主题的妇女经期卫生用品专项执法检查,对10家职业卫生用人单位双随机监督检查,开展第21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宣传活动;对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依法执业和规范执业服务行为开展了监督检查,其中对26家医疗机构开展了日常监督检查,对全县开展口腔科的30家医疗机构开展了依法执业专项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存在的不规范行为,下达了卫生监督意见书30份。稳步推进妇幼类项目。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将项目实施工作列入年度工作重点,继续组织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积极推动各项创建工作。制定创建国家卫生县实施方案和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试行),开展病媒生物防治,认真做好国家卫生城市评审工作,开展第35个爱国卫生月活动,组织对会宫镇(2023年申报)和横埠镇、麒麟镇(2023年复审)申报省级卫生镇进行现场自查自评;扎实推进健康县建设,对标对表《健康县区评估细则(试行)》调整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发“调整枞阳县创建省级健康县工作任务”等文件,对34家创建单位开展现场督导创建工作,针对督导掌握的问题,下发书面督导通知单,在全社会营造浓厚创建省级健康县宣传氛围。启动省级优质医养结合示范县创建,已制定印发创建方案。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全力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建设;积极推进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尤其是县级公立医院省市级重点专科创建;县人民医院加强与省立医院对接力度,力争“省立医院名医工作室”早日建成,县中医院进一步加大专家团队、先进技术引进,早日出台引进高层次团队和人才激励办法;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根据省市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我县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二)持续深化医共(联)体建设。稳步推进“省市县医联体”建设,全力支持县中医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申报省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示范。继续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总额打包预付管理,加强县域内就诊率、医保基金县域内支出率(不含药店)、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基金占比等重点指标监测;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诊疗费标准调整政策,合理确定家庭医生签约有偿服务包价格和医保支付额度。继续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百千万”工程,落实“百医帮扶”政策,积极争取省市三甲医院与医共体牵头医院“对口帮扶”机制;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鼓励返聘到龄退出村医。进一步整合医疗、预防、公卫等医疗卫生资源,推动医防融合。扎实推进省级健康县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创建,建立健康支持性环境;积极融合长三角脑卒中医防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稳步推进县人民医院统管县妇计中心、托管义津镇中心卫生院和县中医院托管向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持续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积极推进县委卫健工委建设,建立完善调度考核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统筹推进县域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全力配合省市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合理拉开不同层级医疗机构支付比例。落实医保基金按人头总额预付和医共体包干使用机制,推广DRG付费政策,对中医康复按床日付费。常态化制度化做好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落实国家组织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
(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继续实施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培训;推广“智慧中药房”建设,制定推广“银针行动”和“十病十方”实施方案,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技术服务全覆盖。进一步巩固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中医服务基层能力。
(五)着力加强120急救体系建设。构建县级急救中心、乡镇院前急救站点、乡镇卫生院三级急救网络,积极推动县120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全县公立二级及以上医院和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设立120院前急救站点,民营医院自行申报加入县120急救中心站点。做好全县120院前急救站点设置审批,实行县120急救中心站点质控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