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县发改委> 重点领域>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及执行效果评估
索引号: 11340722003125597L/202201-00002 组配分类: 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及执行效果评估
发布机构: 县发改委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评估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1-12
有效性: 有效 咨询电话: 0562-5733007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评估
发布时间:2022-01-12 09:46 来源:县发改委 浏览次数: 字体:[ ] 文本下载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县上下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常委会的指导监督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鲜明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专栏1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目标预计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计量

单位

计 划

完成

总量

增长%

总量

增长%

一、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以上

190

8 

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亿元

11.17

 10以上

11.2

10.4

三、规模工业总产值

亿元

116

 16

 116

16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

亿元

 

18

 

28

五、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5

117.4

15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8

 97.7

22.9

七、进出口总额

万美元

2461.6

7

2400

5

八、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6237

11

九、招商引资

 

 

 

 

 

其中:利用外资

万美元

 6600

6.5

6737

6.8

           在建项目到位资金

亿元

90

12.5

93

14.4

十、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3500

 

5300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5以内   

 持平

  3.2以内

 

十一、城镇化率

%

57

 

57

 

十二、人口自然增长率

4

 10.8

 2.5

 

十三、节能减排

 

 

完成省、市控制目标

 

完成省、市控制目标

)全力以赴抓创新转型,实体经济汇聚更强动能

工业经济稳中提质。创新驱动不断强化,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安徽工业大学枞阳工业技术研究中心、经开区科技孵化器正式运营,金誉公司获批省级绿色工厂,万华板业、明坤铝业等6家企业获评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盛控新能源获“创响中国”安徽双创大赛三等奖。新增有效发明专利69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4件。工业质效显著提升,全面启动规上工业企业、高新企业双倍增计划,2021年度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2家、高新企业12家,友坤玻璃、锦庭家纺2家企业获批省级数字化车间认定。“三重一创”建设有序推进,省级绿色家居智造特色产业集群成功获批,金誉、万华成功入选“十四五”首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全年新增战新企业5家。高性能铝基新材料重大新兴产业工程推进有序,万华板业荣列省“首批次新材料”认定名单。

服务业发展稳中有进。商贸流通体系有序完善,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7.7亿元,增长22.9%。限上单位规模不断扩大,新增限上单位25家、“铜都老字号”5家,申报“安徽省老字号”3家。荣获省政府2020年激励真抓实干(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农村电商发展)成效明显县,创建省级电商示范镇1个、示范村5个。全年电商交易额完成18.9亿元,增长30%。全域旅游创建持续推进,成功举办2021年度“春游江淮枞阳行”首届“有氧登山节”等活动,枞阳名人馆和黄镇纪念馆对外开放。新增3A级旅游景区2家、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4家,浮山镇获批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与景域驴妈妈、功夫动漫等名企成功签约,乡村振兴旅游富民示范区建设有序开展。普惠金融扎实推进,“政银担”累计投放贷款2.8亿元,做到应贷尽贷;税融通贷款2.1亿元;续贷过桥周转金额2.5亿元,周转率15.4次;5家企业在省股交中心挂牌。

农业生产稳中调优。坚决稳定农产品生产,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11.9万亩,预计粮食总产51.5万吨扎实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完成生猪存、出栏年度目标,新增稻渔综合种养1万亩,沿江优质稻麦繁殖基地落户枞阳。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获批创建,6.5万亩高标准农田全面建成,建立县级优质农产品运营中心1个、供应链示范基地5个。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推进产业融合,围绕优质糯稻、枞阳白茶和水产养殖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仙羽舌”白茶纳入全省“五个一批”品牌培育目标。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村级供销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家庭农场183个、农民合作社16个、村级供销社15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50人。

(二)全力以赴抓项目建设,发展后劲实现更大提升

项目建设提速增效。项目推进有速度,继续实施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实行重大项目专题周调度机制,全面提高项目调度精准性。铝基新材料产业园、锂电池PACK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类项目开工建设,省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5.1亿元,占年度计划128.3%。有效投入不断加大,累计新增入库项目96个,总投资139.6亿元。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7.4亿元,增长15%。项目谋划有深度,围绕中央政策导向和发展实际,谋划储备重大项目171个,总投资830亿元。项目争取有成绩获批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1个,全年共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1亿元。新增发行专项债券项目13个,累计发债8.1亿元。申报“十四五”时期特殊类型地区重大项目65个,总投资332.3亿元。

双招双引多点发力链长制招商全面铺开,围绕“2+4+X”产业体系,组建铝基新材料、智能家居等7条重点产业链。进一步细分产业招商,强化供应链、信息链、采购链、服务链、人才链多链协同,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9个,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93亿元,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家。专业招商有序进行,积极参加第三届中国定制家居大会等主题招商活动,协办第18届鲁班园“高端定制”智造峰会,同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开展深度合作,引进项目3个。央企名企合作实现新突破,先后同中材国际、安徽海螺、阳光电源等一批知名企业签约,总投资20.7亿元的中建材新型绿色建材项目落户枞阳,总投资135亿元的4680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和30亿元的平盛吴江纺织科技产业园项目正在洽谈。

园区能级全面提升。园区改革持续深化,经开区审批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承接自主直接审批事项3项、“见文行文、见章盖章”审批事项3项,横埠园区企业服务中心正式启用。工业项目“承诺即开工”机制全面实施,“标准地”改革顺利进行,成功出让3“标准地”189亩,完成经开区区域能评。基础设施加速补齐,采用“授权开发+股权合作+EPC”投融资模式,总投资26.4亿元的园区整体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片区开发)项目正式开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供电+能效”服务战略全面实施。征地拆迁加速推进,枞阳经开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率先获批,新楼园区华茂织造产业园、铝基特种电线电缆等重点项目重点地块征迁实现“清零”,司空新家装项目征迁接近尾声;桥港园区控规工业用地范围内征迁进度过半。

(三)全力以赴抓改革开放,发展活力得到更快释放

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城区对口合作推深走实,与江阴“1+1+N”合作对接全面开展。新入库长三角区域项目18个,总投资33.6亿元。扎实推进实施“158”行动计划,新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3个,“三品”认证15个。区位势能逐步转化为发展动能,枞阳港枢纽成功纳入引江济淮二期工程规划,临江产业园建设全面启动,成立高标准临江产业园建设领导小组,临江产业园“十四五”规划编制完成。

营商环境实现新提升。推出枞阳县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推行说“不”提级管理制度、首问负责制,获评“全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区)”。持续优化“一网通办”服务能力,全面实行容缺受理,开展政务服务“三提升”“两压缩”专项行动,实现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全县政务服务事项平均办理时限压缩到1.07个工作日,平均申请材料精简到1.8件,全程网办率达99.14%。“四送一服”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服务频次创新高,组建“1+5+16”工作队伍,落实干部联系包保全覆盖,组织“四送一服”集中政策宣讲会2场,包保企业培训会3场,资金要素对接会1场,解决企业资金需求3600万元。收集办理企业问题84件,发放贷款10.1亿元,惠及小微企业115户

重点领域改革开创新局面。全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继续深化我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国企改革,国有资产管理实现规范化、常态化。制定闲置和低效用地清理处置方案,全年盘活14家停产企业和闲置资产。金融领域风险防控全面加强,“高风险”法人金融机构实现清零。农村领域改革全面深化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稳慎推进,组建206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施“三个一批”项目43个,新增集体经济强村5个。实施“三变”改革项目207个,“三变”改革村达到99%。全力推进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设,实施林业增绿增效示范工程,完成长江防护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5000亩。

(四)全力以赴抓城乡统筹,美丽枞阳彰显更大魅力

城乡统筹持续强化。县城品质不断提升,羹脍路、连羹河全线贯通,滨江大道二期工程全面开工,完成新建道路612.6公里,县城易涝区域专项治理和县城排水防涝补短板工程同步推进,建成雨水管网10.1公里,污水管网4.3公里。零星市政工程有序实施,6座停车场投入使用。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面完工,3个项目460户棚户区改造省考核目标任务提前完成。乡村振兴全面起势,建设美丽乡村中心村8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接续推进,农村环境“三大行动”扎实开展,1万户农村改厕有效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安排资金2.15亿元,比上年度增加1196万元,政策保障整体稳定。列入省数字乡村首批试点县,数字乡村扎实推进。

基础设施持续加强。骨干路网加快建设,乌金渡大桥全桥贯通,德上高速枞阳段压茬推进,G237(一期)会宫至官桥段、S232白柳至会宫段,G330枞阳段、天天高速同步推进。农村路网全面提质,实施农村公路改造22.2公里,危桥改造5座。363个村道水毁恢复工程全面完工,旅游公路、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开工建设。引江济淮工程有序实施,小港航道成功获批。水利短板加速补齐,大沙河(枞阳段)治理、汤沟河治理工程、县城防洪安保工程高效实施,幕旗山站、湖东新站正式投运。“智慧城市”改造项目扎实开展,建设5G基站64个,白浙特高压、合池高铁等一批新基建项目有序推进。

生态文明持续推进。“双碳”目标为引领,全面排查“两高”项目。强势推进枞阳绿色能源基地建设,获得新能源竞配指标490MW、占全省十分之一,与阳光电源公司深化合作,多能互补一体化试点纳入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整县屋顶光伏规模化开发有序推进。攻坚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横埠污水处理厂突出问题完成整改并通过验收,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扎实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位居全市第一,全县主要水体水质保持在三类以上,获水环境生态补偿资金250万,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良好,万华板业获批国家级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骨干企业。出台《枞阳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建立全县环境专项监督长制度体系。长江“十年禁渔”落实落细,美丽长江枞阳经济带加速构建。

(五)全力以赴抓民生改善,社会事业谱写更美篇章

公共服务均衡健全县医院外科综合大楼、感染病区、精神病区、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及传染病区、医养结合等五大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建设全面启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百千万”工程扎实开展。成功建立“省县医联体”。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顺利完成,二中东校区投入使用,无证幼儿园治理、学前教育提升工程、枞阳县职业技术学校搬迁有序实施,202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资金补助。积极争创全国科普示范县,全省首家小型航天专题馆正式开馆。全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

民生福祉显著增强。精准实施31项民生工程,全年投入资金17.99亿元,其中县级财政配套2.61亿元。新增城镇就业5300人,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深入实施参保扩面工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5.92万人、1.9万人、2.47万人。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扎实落实各项优抚保障,统筹退役士兵安置,服务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农村自来水并网改造跟踪推进,全县城乡主管网覆盖率达100%。

2021年全县经济社会运行总体向好,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宏观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影响,下行压力不断加大。面对新发展阶段的重大使命,我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综合实力偏弱,经济体量小,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足;协调发展任务偏重,基础设施、要素保障等瓶颈制约依然突出,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生态环保等领域短板较多。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敢于同先进比高下,敢于同自己过不去,挑重担子、啃硬骨头,不畏困难、砥砺奋进,奋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