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县卫生健康委> 重点领域> 基本医疗卫生> 疾病应急救助
索引号: 11340722348722127R/202403-00006 组配分类: 疾病应急救助
发布机构: 枞阳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医疗
名称: 铜陵市紧急救援中心全面提升医疗质量 行动方案(2023-2025年) 文号:
发布日期: 2024-03-06
有效性: 有效 咨询电话: 0562-3211127
铜陵市紧急救援中心全面提升医疗质量 行动方案(2023-2025年)
发布时间:2024-03-06 10:29 来源:枞阳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浏览次数: 字体:[ ] 文本下载

铜陵市紧急救援中心全面提升医疗质量

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为贯彻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进一步深化医药卫 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和医疗风险防范能 力,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权益,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关于开展全面 提升医疗质量行动(2023-2025年)的通知》(国卫医政发  (2023)12号),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关 于印发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2023-2025年)实施方案的 通知》 (皖卫医秘〔2023〕64号)、铜陵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关于印发铜陵市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2023-2025年)

(铜卫医〔2023〕20号)实施方案的通知》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行动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学习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要求,坚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 发展的战略位置,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 本目的,以推动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供 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中西医并重,加强全面质量安全管理,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 实施范围

中心直属分站、中心各网络医院分站。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基础质量安全管理,夯实结构质量

1.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成立市紧急救援中心医疗质 量管理委员会,田震为主任,唐雪红、蔡迎松、查铭为副主 任,成员为中心相关科室、网络医院急救分站负责人。委员 会主要职责为统筹领导中心医疗质量工作,制定提升中心医 疗质量工作计划,压实工作责任,落实各项具体工作措施。 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委员会日常工作。办公室挂靠在中

心急救科,祝华兼任办公室主任。

2.完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建 立健全中心各项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强化重点环节和重 点领域的日常管理,结合中心实际,细化完善并严格落实医 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每年组织核心制度全员培训、开展院 前急诊病历全覆盖检查不少于2次,检查结果量化分值纳入

个人、科室、分站绩效考核。

3.优化质量安全工作机制。 中心主任每月召开医疗质量 管理委员会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中心医疗质量安全工作。建 立中心周早会反馈医疗质量安全工作机制。委员会办公室

(急救科)每月召开医疗质量措施落实、整改会议。

4.加强急救人员管理。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强

化医师准入和执业管理,规范医师多点执业和定期考核,以


临床诊疗指南、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为重点,对全体医务 人员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训及考核,每年 组织开展“三基三严”考核不少于2次,考核不合格的不得

从事院前急救工作。

5.强化药品器械管理。按照院前急救药械配备标准确定 药品器械供应清单,加强药械检查和不良反应或事件的监测 报告,确保安全使用。强化药品有效期、器械消杀管理,急 救医生每月检查药械,及时更换过期药品,消毒过期器械交

回药械室重新打包消毒。

6.提升急诊急救质量。委员会办公室要全面梳理各场景 下急救技术应用情况,以救治生命、防范风险为导向,规范 急救流程,确保危重病人救治措施实施率100%,病历书写规 范率100%,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强化院前医疗急救与院 内急诊的无缝衔接机制,畅通院前医疗急救与院内急诊信息 沟通,配合全市五大中心建设,实现急性胸痛、脑卒中等急 危重症患者的院前院内协同救治一体化,最大程度提升患者 救治效果。急救医生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在一次出诊过程 结束前或由其他医师接诊前,首诊医师应当对患者的检查、 诊断、治疗、抢救和途中监护负责。建立院前院内疑难病例 远程会诊指导制度。院前医疗工作质量应作为分站、科室和

急救医生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强化关键环节和行为管理,提高过程质量


7.严格规范日常急救行为。急救医生应严格遵循院前急 救诊疗规范等有关要求开展院前急救工作,严格遵守医疗质 量安全核心制度,掌握各类检查、治疗的适应证。严格落实 省、市促进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 疗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 药、合理治疗。在执业过程中,急救医生应按中心规定使用 执业记录仪,委员会办公室定期对医生执业视频进行抽查复

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问责。

8.落实值班和交接班制中心实行总值班和应急值班 制度,明确各值班岗位职责。节假日当值人员不得擅自离岗, 休息时应当在指定的地点休息。各级值班人员应当确保通讯 畅通。各急救班组应按中心规定严格交接班管理,确保信息 系统值班记录无缝衔接。交班人员须接到调度通知接班人员 已经到岗后方能下班,遇到特殊情况须及时上报,不得脱岗、

擅离职守。

9.加强病历质量管理。强化病历内涵质量和完整性、及  时性为核心任务,提升病历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规范水平,更好体现临床诊疗思维和过程。加强院前急救电 子病历评审和病历质量培训,规范病历书写。以诊断处置措 施为重点,进一步强化管理,提升院前医疗质量安全意识和 水平。委员会办公室定期组织开展病历书写科室自查、集中

评审,评审结果与科室绩效考核和年度评先评优挂钩。


10.提高急难危重救治效果。现场救治急危重症患者,  按照“先重后轻、先救命后救伤、先救治后转”原则救治。 与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保持绿色通道畅通和病人信息的顺 畅对接。进一步落实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

度,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技术能力。

11.强化患者安全管理。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患者安全 意识和对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的识别能力。强化医疗 质量(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形成医疗质量(安全) 不良事件定期分析和通报机制,查找存在的共性问题和薄弱 环节,开展系统性改进工作。开展典型案例分析,做到人人

重视医疗安全、人人落实医疗安全。

12.加强临床路径管理。 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制定中心临 床路径管理体系,依托国家和省内发布的临床路径表单,结 合院前急救工作实际,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形成本地化院前 急救临床路径,依托信息化促进临床路径普遍应用与规范管

理。

(三)织密质量管理网络,完善工作机制

13.健全质控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急诊急救质 控中心运行机制,完善网络分站考核细则,加强对各分站医 疗质量的全过程、全周期监管。中心每季度对网络分站及本 部急救工作进行一次督查并通报检查情况,坚持问题导向和 目标导向,大力推行案例工作法,以典型案例为线索,举一

反三,持续推进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计划等相关工作。


14.加强质量安全信息公开。完善院前急救重大事件信 息上报机制,确保重大信息即时上报、重要信息45分钟内 首报。急诊急救质控中心定期对质量安全情况进行监测、分

析和反馈,为质量安全信息公开提供技术支撑。

15.完善“以质为先”的绩效管理机制。中心将医疗质 量管理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以医疗质量 安全为导向的绩效分配机制。将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 科室负责人综合目标考核以及聘任、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 指标;将科室和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情况作为医师定期考

核、晋升的重要依据。

四、 工作安排

( )启动阶段(2023年8月)

中心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部署安排相关工作。

(二)实施阶段(2023年8月-2025年9月)

委员会办公室及时落实委员会工作部署,加强指导评估, 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发现的问题,发掘先进做法和典型

经验,并进行宣传推广。

(三)评估总结(2025年10- 12月)

委员会办公室及时收集有关工作数据,对活动进行全面 总结评估,提炼质量安全提升工作经验,对工作中发现的典

型案例进行宣传推广。

五、工作要求


( )强化检查监测急救科及网络医院分站通过落实 工作任务,积极提升医疗质量的同时,每半年开展一次自查 自纠,查找问题不足,建立台账,及时整改。每年于7月10 日、下 一 年度1月10日前向中心报送半年、全年度医疗质 量提升行动工作情况,中心每半年对重点行动效果监测指标

开展一次监测,通报监测结果。

(二)突出科学管理。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相关学习 培训,提升质量安全管理科学化程度和管理效能。急诊急救 质控中心要按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求,负责制订质量安全 改进工作计划,研究提出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和质控工作

改进目标并组织实施。

(三)加强宣传引导。 中心将挖掘行动落实先进典型,  利用中心电子展板、公众号以及微信群等形式进行宣传推广,

营造良好氛围。

(四)建立长效机制。在行动期间不断总结经验,进一 步巩固质量安全意识和“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增强各 方参与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意愿,进一步提升行业社会认可 度,完善政府监管、机构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医疗

质量安全管理多元良性共治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