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县农业农村局> 重点领域> 乡村振兴> 工作推进
索引号: 113407220031259173/202404-00004 组配分类: 工作推进
发布机构: 枞阳县乡村振兴局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救灾、优抚
名称: 【产业振兴】枞阳:“一片叶子”长成了“富村山居图” 文号:
发布日期: 2024-04-09
有效性: 有效 咨询电话: 0562-5756227
【产业振兴】枞阳:“一片叶子”长成了“富村山居图”
发布时间:2024-04-09 11:17 来源:安徽日报客户端 浏览次数: 字体:[ ] 文本下载

 十余年前枞阳县的一座山上试种的500亩白茶,已在全县多个乡镇发展至3.8万亩。如今,白茶产业成了举全县之力推进发展的重要富民特色产业——

“一片叶子”长成了“富村山居图”

一个村的“茶色茶香”贯穿“一心一轴三区”

  “清晨,群山环绕的村庄被鸟儿的翅膀一点一点擦亮,家家户户的门,吱扭吱扭的,一扇扇地打开,开启了村庄新的一天。放眼,满目青山,听闻,鸟语花香,行走,移步换景,如今的村庄,变得如年画一样美丽……”3月29日下午,枞阳县官埠桥镇官山村岱岭村民组的张雨林,向记者描述着他所在的山村图景。

  今年68岁的张雨林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笔杆子。“你看,这是多么惬意的乡村生活。”站在自家门前与记者聊叙之间,他的脸上满满的幸福感,“这样美好的生活,与一个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关系,那就是白茶。”

  张雨林的家在黄公山脚下。大别山余脉黄公山由中低山地、丘陵地区及河谷平川组成,这里的奇峰幽谷、林海松涛、潺潺溪水,宛若灵动的山水画。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这一带山里人家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

  如今的官山村民换了一种方式种茶。自七八年前开始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引进白茶品种大面积种植,短短几年间,漫山遍野栽种的白茶树以及与之同时规划建设的“产业路”等基础设施,使官山村“颜值”快速提升,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安徽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

  “因茶而兴的官山村,打造出了山水茶乡意境彰显、茶文化多元场景呈现、茶产业持续联农带农富农的和美乡村。”枞阳县乡村振兴局局长吴文华告诉记者,官山村通过实施茶旅生态文化园、茶园扩建与道路升级改造、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项目,构建形成“一心一轴三区”(综合服务中心,和美乡村观景游览轴,茶旅综合发展区、生态农业发展区、生产生活服务区)的空间结构。

  近年来,官山村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和特色产业培育,大力发展白茶产业。拥有种植面积4080亩的全县最大白茶基地,年产白茶21000公斤,年产值2468.8万元,占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的70%以上。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3万元。

  官山村白茶产业发展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那些需要在家养老抚幼的富余劳力,那些因身体和年龄等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人群,都能在家门口的茶园里实现就业增收。”官埠桥镇宣传委员吴凤云说。

  她告诉记者,官山村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带动400余户村民新建茶园面积1200亩,仅茶叶一项年户均增收24000元。茶产业带动了34户脱贫户就业、38户脱贫户种茶。仅位于该村的安徽省官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白茶基地就吸纳常年务工200多人,摘茶高峰期每天用工近千人。

  傍晚时分,记者行走在官山村柿板中心村文化广场,明亮如镜的池塘中央,一座巨型茶壶雕塑格外引人注目,这一景观便是官山村将“茶色茶香”贯穿于“一心一轴三区”发展思路的生动呈现。

  一个人种下的“一片叶子”长成了“一匹黑马”

  从西往东,穿越官山村境内一眼望不到边的翠绿,沿着黄公山脉山凹间蜿蜒而上,翻过山岗,便看到起伏陡峭的坡岭全是翠绿的茶园。

  与官埠桥镇官山村漫山的白茶园相呼应,山那边的雨坛镇境内黄公山上也是一片一片的白茶园,这里,便是枞阳白茶兴起的源头。

  被称为“枞阳白茶第一人”的吴多兴,就是在这里开山拓荒引领发展“一片叶子”,让枞阳的白茶产业发展成为省内茶业的一匹“黑马”。

  3月29日下午2时许,记者来到位于雨坛镇境内的黄公山上,此刻,坐落于山坡上的安徽兴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热闹非凡。

  “明前茶够调的吗?”“我们调集大量人力抢采鲜叶,加班加点赶制干叶,老客户订单一定满足。”“这次要多少?”“有多少要多少。”……吴多兴正忙着接电话、接待前来调货的茶商。

  “我一个跑长途客运的改行种白茶,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并不是心血来潮。”吴多兴说。

  从公司驻地驱车来到位于菜子湖畔的白茶基地,吴多兴领着记者爬坡察看茶园,聊起他种白茶的经历。

  自1991年起,他承包了安庆至杭州的长途班线,时常接送去浙江安吉县茶场务工的潜山人,他们在那里或开荒种茶,或采茶做茶,或管理茶园。一趟又一趟地往返于安吉与潜山之间,吴多兴与这些潜山人相处甚熟。

  2005年4月底,吴多兴去安吉的石角村茶场接潜山茶工返乡,在茶区闲逛时看到茶商收购白茶的价格,惊呆了:800元/斤!已是收尾的茶季了,茶商告诉他,明前茶市价还要高得多。

  “我很好奇,在茶店里坐下品尝白茶,口感蛮好,就买了半斤。”吴多兴说,当年,从潜山到安吉拉一人只有40元,跑一趟长途还挣不到800元,“这白茶怎么这么值钱呢?”

  之后,吴多兴边跑长途、边打听行情,问茶商、茶农和茶场老板。到了2011年春,一直惦着安吉那昂贵的“一片叶子”的吴多兴,开始正儿八经地做调研,“我保守地测算,种下茶苗四五年达产后,按亩产20斤干茶、500元每斤价格算,每亩也有1万元,应该可以搞。”

  2011年7月,吴多兴决定放弃跑长途客运,在家乡试种白茶。

  他请了在安吉茶场干了20年的潜山籍老茶工彭百林替他找山。种白茶,要考虑地势、朝向、昼夜温差等自然环境因素。花了一周时间找了一圈,不理想。终于在黄公山脉的大鹰山找到了合适的地方,“这里可以种白茶,就看土壤成分了。”老彭说。

  吴多兴去安吉白茶核心产地取回一袋约5公斤的土壤,并从黄公山取了同样份量的土壤,带着这两袋土去合肥请安徽农业大学的谷勋刚教授做分析,结果令他惊喜:“黄公山适宜种白茶!”

  2011年底,他将积蓄的60万元全部投入在黄公山流转了500亩山头试种白茶。开山、开路、整地、栽苗,前后花了100多天种下茶苗。

  “第3年,首次开园,每亩1斤干叶,拿到县城卖,600元一斤;第4年,亩产5斤干叶,拿到县城卖,700元一斤;第5年,亩产20斤,达产了,头茶市价每斤1500元至2000元,供不应求。”吴多兴说。

  菜子湖畔陡峭的山坡上,大片茶园散布着众多摘茶女工。从石缝里长出的丛丛茶树,鲜嫩的新芽打上阳光,格外明亮。

  “从栽下小苗到长成大树,每棵白茶都像自己拉扯大的孩子一样。”吴多兴抚摸茶树,描述他与茶园的感情,分享作为“枞阳白茶第一人”拓荒种茶的收获。说到动情处,目光投向远处,扫视着一望无际的茶园和茶园里星罗棋布的采茶人忙碌的身影。

  “这里原是光秃秃的荒山,自从有了这片白茶园,这一带村民的收入也跟茶苗一样年年见长。”双丰村周桐组村民胡海燕说。

  十多年过去了,吴多兴在黄公山上率先种下的“一片叶子”,已长成了一个县的富民特色产业。

  蓬勃生长的白茶让荒山荒坡变成“金山银山”

  3月29日早晨,明媚阳光照耀下的枞阳县金社镇金渡村,漫山遍野的茶园绿意涌动。这里,春茶采摘正大面积展开,茶山处处一派繁忙。

  记者来到金社白茶核心产区金渡村大凹沟,穿行茶园之中,看茶农采茶,看徜徉其中尽情呼吸的游客踏青观光,如此亲历着白荡湖畔的乡村是如何开启又一年丰收的白茶。

  当日,位于金渡村的安徽乌金云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白茶基地,满山的工人在抢摘鲜叶。公司负责人丁英斌说,这个基地的5个茶园每天摘茶的有800多人。

  “一斤叶子工钱30元,我一天能摘四五斤,一季能挣三千块。我今年71岁,身体不好,摘的速度有点慢,手快的挣的比我多。”腰间挂着329号背篓的张桂兰,边摘茶边对记者说,她家在龙口村杨老组,早年因生大病致贫,脱贫前后一直在茶园里务工,“除了摘茶,也在茶园做工,一年收入有22000元。”

  紧挨着张桂兰的,是金山村58岁的丁俊信。“我一天能摘6斤左右,算是快手了,一季茶摘下来有4000多元的收入。”丁俊信告诉记者,她家因丈夫残疾致贫,脱贫后她一直在茶园务工。“家就在附近,在茶园做工时间自由,摘摘茶或打点零工,有空就来,方便接送孩子上下学,还能打理家里3亩地。”她边摘茶边说话,额头上的汗珠不时滚落,脸上挂着笑容。

  金社镇地处白荡湖畔,境内多丘陵山地,半山半圩,昼夜温差较大。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水土条件,让这里成了枞阳白茶重要种植基地。

  一叶白茶成就了一片产业、带富了一方百姓。金社镇党委书记吴来宝介绍,自2016年在金渡村开山种植白茶以来,相继有6个村先后种白茶,目前种植面积8000亩,白茶给当地农民带来户均增收近万元。记者走访了解到,当地农民因发展白茶种植或在茶企就业,收入大幅增长,用丁俊信的话来说:“生活大变样,一年一个样。”

  得益于白茶园的兴起,金社乡村生机盎然。因茶兴业的金社,“一片叶子”的蓬勃生长,让荒山荒坡变成了“金山银山”。

  一场“茶园推进会”举全县之力描绘“金叶富民图”

  十年前开始在黄公山上酝酿成长的“一片叶子”已长大成势。谋划“一片叶子”,探出振兴新路,枞阳一直在努力。

  如今,枞阳“产业富民”实践探索在“一片叶子”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白茶种植积极性日益高涨,种植面积已达3.8万亩。2023年茶产业年生产总值达1.9亿元;

  白茶经营主体65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千亩以上茶园7家,最大的一家4000余亩;

  白茶产业年解决季节性用工8000余人,其中脱贫人口2000余人,涉茶农户年户均增收逾6000元;

  出台《做大做强“十大”特色农产品工作方案》,将白茶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举全县之力全力推进做大做强;

……

  “一片叶子”发挥的带动作用及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激发了众多有着种茶历史的农户种植白茶的积极性。

   3月22日,枞阳县委书记杨秀颀率领白茶工作专班下乡调研,在会宫镇建设村和白梅乡大岭村的茶园分别召开现场推进会,发展白茶300亩以上的村、500亩以上的茶叶经营主体、茶农代表,以及县直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等数十人参会。

  “今年县里拿出8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白茶产业发展,我们的决心是非常大的。”杨秀颀说,枞阳绿色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有发展白茶这一特色生态产业的良好基础。枞阳脱贫人口基数较大,发展好白茶产业可以更好地带动脱贫群众实现稳定增收,“我们要充分调动企业、村集体、职能部门、金融机构等各方面积极性,用好用活乡村振兴政策工具,把资源用在好项目上。白茶,这‘一片叶子’就是好项目。”

  干部、农民、老板相聚茶园共商“一片叶子”发展,在枞阳还是头一次。

  “茶园推进会”,吹响了枞阳举全县之力做大做强“一片叶子”的进军号角。县委书记挂帅、副书记专班推进的“首位产业”,采取“挂图作战”的方式,内外出击,双线推进——对内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外招商引资推动枞阳白茶全产业链发展。目前,全县范围内的摸底、评估已形成清单,将以每年开发1.3万亩左右的速度推进。

  阳春三月,春和景明。随着天气日渐转暖,枞阳乡村处处如火如荼地栽种白茶。

  4月6日,记者来到白梅乡大岭村一个叫大脚岭的山沟里,抬眼望去,坡上满是栽种茶苗的村民。“这片荒坡上新开的白茶园有300亩。”白梅乡副乡长施可说。

  白梅乡有良好的茶产业发展基础,全乡包括白茶和传统绿茶在内的茶园近6000亩,种茶做茶已成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必备内容。

  “自县里‘一片叶子’工作启动以来,我们选定了种植区域,今年新增的2300亩项目涉及5个村,共计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104万元,自3月初开始栽种茶苗,目前已种下800亩。”施可告诉记者,白梅乡采取以村合作社为实施主体、通过招投标确定经营主体的运营模式,来发展好“一片叶子”。

  招引“一片叶子”,成为枞阳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新的抓手。“正在开发的大脚岭茶园的经营主体就是招引回来的,老板叫高奇峰。”施可说。他将正在山上指导村民栽茶苗的高老板叫了下来。

  “我是枞阳人,在成都做茶生意。我爱人是成都人,她家三代种茶,在峨眉山有茶园,也有茶厂。”高老板告诉记者,去年9月,在枞阳县赴成都举行的招商会上,他了解到家乡正在发展白茶产业,当即决定回家乡考察,当年10月注册了铜陵兴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紧接着与白梅乡大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签订了合同。

  “别看我显得老,今年才48岁呢。”高老板笑着说。他伸出一只沾着泥土的手与记者握手之后,打开满是泥巴的汽车后备箱盖,拿出了与大岭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签的合同给记者看,“种白茶,是我看好的事业。我肯定要在家乡一直干下去了!”(记者 张旭初 通讯员 王章志 桂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