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又名浮渡山,位于皖中偏西南、长江北岸的白荡湖滨,铜陵市枞阳县浮山镇。浮山地处皖江城市带中心,京台高速(G3)穿境而过,经白荡湖可通江达海,区位十分优越。最高峰海拔165米,面积19.1平方公里。东西南北皆水汇,山浮水面水浮山。浮山有“海上蓬莱”之誉。它是一个以火山岩洞和摩崖石刻为特色的国家4A级景区。同时还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以及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铜陵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021铜陵消费者最喜爱的景区景点。
一、地质资源
浮山是一座沉睡亿年的古火山。在一亿多年前,它曾两度爆发,中间还夹有一次岩浆侵入活动,故而形成奇峰突兀盆地之中,石壁耸入云霄之上,幽洞藏于山坳,天池生于绝顶的火山地貌。遗存下来的火山口、火山钟、火山渣(浮石)及溶岩流向,龟裂纹路和断层裂隙,均为全国罕见,因此浮山的地质构造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二、宗教资源
浮山佛教,始于晋梁。梁天监三年(504年),武帝推崇佛教,沿江一带寺庙大兴。浮山地处江畔,山清水秀,石窟成林,自然成了建刹的宝地。当时“浮图始昌,为室为堂”,一派生机。南陈太建七年(575年)之前,有高僧智顗在此结茅禅修,后建“浮山寺”,为有史料记载的创庙之祖。智顗南渡后,在天台山创立天台教派,影响甚广。
进入隋代,炀帝赐予智顗为智者大师,故浮山寺被称为“智者大师道场”,或曰“祖庭”。此时,中国佛教处于鼎盛时期,天台宗在浮山占主导地位。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诏令天下没收寺院财产,毁灭佛寺、佛像,强迫僧尼还俗,出现“会昌灭佛”的局面。浮山受到波及,以致“栋宇颓弛,释子无似”。
宋代,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指导思想,而佛教的基本观点又与儒教相融合,故赵宋王朝对佛教多采取扶持政策。时有高僧远禄,云游四方,参谒过汾阳的昭和尚和叶县的省和尚。两位禅师的说法对远禄的思想归宗起了重要作用。后远禄参拜了佛教曹洞宗祖师太阳玄禅师,玄师以直裰皮履授之曰:“洞宗无人,以此传之”。远禄奉命往住浮山,成为浮山曹洞宗的开山祖师。曹洞宗是禅宗七祖江西青原山行思之后,洞山良价禅师为曹洞第一代祖师。至远禄卓锡浮山,已传七代。远禄为曹洞宗第七代祖师。时有欧阳修等文人学士常来浮山游,与远禄十分友契,彼此酬唱诗文。远公用下围棋作比,宣讲佛法,使欧阳修大为惊叹,促使他成为护持佛法的重要人物。由于“因棋说法”而使欧公折服,招致许多社会名流,如范仲淹、杨杰、吕济叔、富彦国等前来问法,从此浮山声名远扬。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皇帝御赐匾额,并赐远禄法号“圆鉴”。在舒州知州吕济叔的支持下,重建殿宇,“废则必修……筑屋周列”,致使浮山寺庙林立,香客如云,逞一时之胜。
元代,战事频繁,香火冷落。至元末,浮山成为军事要冲,寨堡林立,庙宇所剩无几。明洪武二年(1369年),因朱元璋崇奉佛教,有高僧净康来山领事,苦心经营,又恢复了部分寺庙。至成化年间(1465——1487),华严寺毁于大火,僧人无力再建,残存庙宇沦为民间私产。万历年间,有邑人太史公吴应宾,因目疾告归故里,见远公道场荒废,立志修复。恰有云南高僧朗目来浮山礼拜祖师塔,二人相交默契,于是分头募化,拓土扩地,恢复旧观。吴太史集资铸塑一铜制丈六金身于金谷岩,朗目则求助于安徽巡抚刘东星,并上达朝廷,后得旨归还“远公道场”。神宗皇帝又钦差任大用来浮山颁赐《大藏经》5048册,李皇后另赐和尚紫衣袈裟及花幡与银两;沈王朱胤移捐资万金,建造“大雄宝殿”。原先散失的田产重归寺庙所有,山上一寺五岩全部得以恢复。经过重整仪轨,沙门大振,序寮成片,亭塔如林,遂成为十方丛林。明末,张献忠义军围攻浮山寨,香火逐渐冷落,殿宇也多倾圮,佛事遂衰。
清康熙年间,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无可大师方以智,接受安徽巡抚和桐城官绅之邀,为浮山十六代住持。其徒山足和尚主持重修了《浮山志》,建造了“藏经阁”。清末,太平军与清军在浮山激战多年,焚庙毁佛,只存一片瓦砾。1924年,邑人房秩五先生在大华严寺的废墟上创办了浮山公学,少数僧人迁居于新普同塔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浮山各寺僧人的分布是:华严寺求度、果慧;金谷寺庙山、庙慧、永慧、慧风;会圣寺道光、了然;张公寺宝发;佛母寺常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僧人有的还俗,有的回原籍,各自星散。残存的庙宇被毁,或改作它用。
三、文化资源
早在五千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繁衍,山上的新石器遗址足可证明。晋梁以后,经过开发,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如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黄庭坚、左光斗、张英、方苞等等。他们流连于山水之间,或唱酬,或题刻,因而在浮山石壁上出现了480多幅摩崖石刻。这些石刻,上至唐宋,下至民国,文体各异,书法万千。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研究历史名人、宗教、书法的宝贵资料,已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1924年以后,房秩五先后在浮山创办了图书馆和中、小学,又使这里成为安徽举办新式教育的基地之一。日本学者佐藤一郎参观后,曾题词曰:“天下形胜地,文人争霸处”,可谓一语破的之见。
因碁说法(石刻):明万历进士、陕西巡抚于若瀛题书石刻,长2.4米,宽0.8米,字体行书。记载的是浮山第一代开山禅师远禄大师以棋理为文学家欧阳修解说佛法的一段历史。
宋代宰相欧阳修第三次被贬,任安徽滁州太守。此时的“醉翁”欧阳修恰逢仕途落魄,心无慰藉,闻浮山华严寺主持远禄禅术奇逸,甚能劝“醉”一些人,于是带着随从来到浮山。欧阳修到浮山后未直接求教远禄,而是先是造访华严寺,并未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随后,他来到远禄居住的会圣寺旁,摆上棋盘,同随从下起棋来。半天过去了,他们还在对弈,远禄已在他们旁边淡淡地看了一阵,什么也没说。欧阳修从其神志中猜度出他就是远禄,于是说:“和尚你能否就下棋的事谈谈佛法与禅机?”远禄答曰:“佛讲随缘!”说完便走了。欧阳修遂跟随远禄来到法堂,此时,远禄已知来者就是鼎鼎大名的欧阳修,随即端坐法堂上开讲:“若论此事,如两家着棋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闭门作活,不会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绰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粘,心粗而时时头撞。休夸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着落在甚么处?”这石破天惊的禅机说到了欧阳修心里,使之“悟”出了人生的得与失,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良久,欧阳修叹曰:“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
围棋棋理和佛教教义之间,有着许多相通和共同之处,棋禅相通可悟人。棋局小世界,人生大棋局;人生如棋,棋如人生。名利似纸张张轻,世事如棋局局新。
由于“因棋说法”的影响,浮山更加声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