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话民生】非遗进校园 “双减”更“有味”
发布时间:2022-03-04 10:27
  作者/来源:枞阳县民生办   

“锣鼓一打响呛呛,百年党史记心上。六中全会精神好,枞阳人民笑开颜……”,每周三下午两节课后,铜陵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枞阳大鼓书传承人吴福东都会来到钱桥镇钱桥初中,带领大家学习和传承大鼓书。作为学校课后服务的校外“特色老师”,他今年共招收了八名小徒弟,伴随鼓点声和快板声,和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又有着浓郁枞阳地方方言的说唱声萦绕在安徽省枞阳县钱桥镇钱桥初中师生的耳畔,让百年党史深入青少年学生心中。非遗进校园,“双减”更“有味”。

枞阳大鼓书是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在枞阳县流传很广,深受群众喜爱,现为铜陵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枞阳县深入挖掘自身历史文化底蕴,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课后延时服务相融,带动非遗深入进校园。“我们这里很多人都喜欢听大鼓书,但是会唱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我们学校所在的钱桥镇是安徽省理论宣讲示范基地、枞阳大鼓书传承基地之一,因此,在谋划课后延时服务内容时,我们将大鼓书列了进去。”钱桥初中校长占德顺介绍道。

从去年秋季开学以来,铜陵市非遗枞阳大鼓书传承人吴福东和他组建的大鼓书曲艺宣讲队成了钱桥初中的“编外教师”,每周三下午,他们都会准时来到学校教学生学唱。在课堂上,吴福东手把手地教打板、击鼓,学生有模有样地跟着练习,几个月来,学生们快板越打越熟练,鼓点也越敲越准。在唱词和唱腔上,吴福东也逐字逐句去示范、纠正。手势和眼神也是枞阳大鼓书表演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吴福东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演示,再对学生逐一指导,学生们慢慢地也开始形神兼备。

  在吴福东及团队成员的倾力指导下,学生唱得越来越有韵味。市非遗枞阳大鼓书传承人吴福东表示,“鼓书双减进校园,在寓教于乐中,让同学们感受到非遗文化的传统魅力,也通过教育双减这个载体,让更多的年轻人传承和创新我们的大鼓书文化。”

“正好学校有了这个(兴趣)课程,我就报名了,我也想学一点家乡的曲艺文化,把大鼓书发扬好、传承好”。周银萍是大鼓书兴趣班第一个报名的学徒,学了一段时间后,她特别期待每周三的鼓书课。学习过程中,有些唱腔节奏总是掌握不好,小姑娘还特地让妈妈加了吴福东的微信,通过微信视频向老师请教。经过不断示范、跟唱、纠正,现在,周银萍已经能独立表演两个经典段子。

枞阳县钱桥初中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共有900多名学生,80%是留守儿童。以往,同学们在完成作业后,几乎没有别的课后活动。“双减”政策落地后,同学们更直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文体两开花、校园焕新机。在校校足球场上,30多名足球兴趣班的小队员们,也正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训练。钱桥初中体育组组长王龙羽介绍道,“通过锻炼,学生对运动的兴趣提高了不少,课余时间,许多同学主动地来到操场上运动,整个校园充满了活力。”

2022年安徽省实施10件关键民生小事,将中小学课后服务纳入民生工程,落实“双减”政策,合理安排有需求的学生放学课后活动,加强规范管理,确保安全有序。钱桥初中校长占德顺介绍道,钱桥初中结合民生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扩大课后服务资源供给,提供多样化的课后服务项目。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质量,让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让家长成为“双减”的坚定支持者和校外培训机构的有力监督者。2022年春季开学,钱桥初中又与枞阳大鼓书传承人吴福东签订了课后服务协议,吴福东率枞阳大鼓书团队继续在钱桥初中实行课后服务,对非遗项目枞阳大鼓书传统文化进行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力争用一学年的课后服务时间,让鼓书兴趣班的学生全力学会“安徽大鼓”的京腔平词、鼓板节奏、唱词创作,在课后服务时做到四个统一:统一服装、统一鼓板、统一唱腔、统一节奏,并做到艺术化创新独特表演,与时俱进宣讲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和今年中央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精神。

目前钱桥初中开设了足球、大鼓书等8个兴趣班,学生选班报名、组班上课,学校选派了精力充沛有特长的老师开展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增强了家校联系;同时钱桥初中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电子屏滚动显示、学校宣传栏展示等广泛宣传各项民生政策,切实提高广大教师、学生及家长对教育民生工作政策的知晓率,让广大家长能够真实的体验到民生工程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