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枞阳,为您讲述不一样的枞阳故事。今天我们来到的是白柳镇政府驻地公塥街。公塥街原名叫公堰塥,关于其的起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公堰塥之水发源于北向龙城山,为治理水患,当地李、程、许、王、徐、房、章等大家族,决定“众筹”资金,在山脚被洪水冲成流壑的地方,分上下两处新建大小塥埂,坊间称之为“大塥”“小塥”。今大塥已加桥城街道,小塥遗址隐于街后。“大塥”“小塥”由于是几大家族共同筹资建设的,属于“公共资产”,人们便习惯性的将这两个塥埂叫做“公堰塥”。
“公堰塥”这个地方是如何成为集市的呢?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姓毛的风水大师为了寻觅风水宝地,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在一个晴和的春日,大师来到了龙城山之巅,发现这里是“鲤鱼跳龙门”之所在。为了给苍生祈福,让鲤鱼早日跳进龙门,毛大师来到池塘边,临潭结庐筑室,潜心苦休。为深潭中的精灵日日诵经、夜夜念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毛大师带着遗憾仙逝,弥留之际,他留下了一段偈语:鲤藏在深泽,潜修神仙诀,一旦跳龙门,还需公堰塥。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一心向善,竭尽全力为人间祈福的大师。在其修行的茅庐基础之上盖起了一座庙堂,供奉起大师的遗像,起名为“茅王庙”。随后人们便纷纷聚集到这里,傍潭筑室,连点成线,继而成街。浮山中学创始人,一代名儒房秩五先生曾挥毫濡墨,为茅王庙里的观音大士写了这样一副对联:苦海闵横流,问几犟回头,能登彼岸。恒沙哀浩劫,愿大家稽首,共乞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