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13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奋勇争先开新局”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四场):为民生福祉“加码” 为经济发展“赋能”。会上,省财政厅厅长谷剑锋介绍,2021年,全省财政部门减税负、增投入、提绩效、防风险,财政“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省财政管理工作再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激励,县级财政管理绩效在全国靠前,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了坚实财政支撑。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汪晔宇主持发布会。
2021年,全省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着眼全局和大局、长远和系统、主责和共治,减税负、增投入、提绩效、防风险,财政“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省财政管理工作再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激励,县级财政管理绩效在全国靠前,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了坚实财政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做大财力蛋糕为突破,提升财政保障能力。
一是财政运行好于预期。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498亿元、增长8.8%,高出年初预期3.8个百分点、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省财政支出完成7592亿元、增长1.6%,支出结构更加优化,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二是用好政府举借空间。争取新增债务限额1827亿元,规模创我省历史新高,圆满完成年度政府债券发行2815亿元的任务,稳增长、稳投资的作用更加凸显。
三是统筹财政安全发展。坚持防风险、守底线,持续完善债务风险评估、预警、监管机制,开展高风险市本级政府债务风险情况专题调研,隐性债务风险化解有效抓实。
二、以重大战略保障为主责,加力安徽未来发展。
一是围绕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坚持综合施策加大投入。牢记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化财政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把有限的财政资源向重大创新平台集聚,支持“揭榜挂帅”科技攻关。2021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415.5亿元、增长12.3%,助力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二是围绕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坚持市场机制引导撬动。积极研究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组建方案,拨付省级政府性股权投资基金注资35.6亿元,支持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坚持放水养鱼,坚决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动态更新发布省财税优惠事项清单,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350亿元。
三是围绕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坚持完善制度统筹保障。坚持把财政资金向市县倾斜,下达转移支付资金占市县财政支出40%以上,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区域战略实施,全省安排166.7亿元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增长2.8%,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自贸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在自贸区合肥片区进行“双保贷”试点,探索解决小微外贸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四是围绕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坚持稳定常态强化支撑。健全稳定、常态化的财政生态环保投入机制,成功争取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期间第一批试点、获得奖补资金20亿元,安排近60亿元支持污染防治、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等。
三、以保障民生支出为底线,群众有得有感更加实在。
一是抓好民生大事和关键小事保障。聚焦群众关切和短板弱项,优化项目选择、强化精准调度,开展民生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排查整治,投入1288亿元推动33项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创新民生工程建设模式,探索建立“10+10”项目选择机制,即实施10项民生工程和10件民生小事。
二是攻坚教育投入重点难题。开展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力度等专项调研,起草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统筹22亿元支持省属本科高校学科等内涵建设,尽最大努力逐步提高各教育阶段生均经费水平,全省教育支出1316.4亿元、增长4.3%,是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类支出。
三是稳就业筑牢民生之本。积极筹措稳就业资金30.8亿元,支持推进各项就业政策落地见效,全省预计城镇新增就业70.9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2.6%,同比增长7.1%。支持实施中小微企业稳岗补贴、“共享用工”补贴等政策,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首位,支持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等,为重点人群提供就业“托底”。
四、以提高治理能力为抓手,加快现代财政建设。
一是以对标学习优化思路为先导。坚持等高对接沪苏浙,协同建立沪苏浙财政厅(局)长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深入沪苏浙实地调研,建立对标学习常态化机制,牵头的15项省级清单任务已完成12项,“人才贷”政策全面推广,“徽采云”平台上线试运行。坚持把专业化建设作为提升管理的关键,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举办“资本市场、‘双招双引’、工业互联网”专题培训11期,推动财政干部运用资本市场理念、工业互联网思维赋能财政高质量发展。
二是以加强财政经济分析为钻头。坚持主动靠前思考谋划,建立财政经济分析工作专班,聚焦财政政策、财政资金、财政管理,选定收入结构、财政科技政策等12个重点专题,形成上报10余篇研究分析报告,切实发挥参谋助手作用。运用系统观念,强化财政、财务、会计“三位一体”,实施全省会计人才培养计划。
三是以探索推进零基预算为抓手。落实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着力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强化零基预算理念运用,编制2022年预算中,严格项目申报、审核、统筹,先行在支持十大新兴产业试点财政资金统筹,制定方案、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凝聚共识,更多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嵌入产业链发展。
四是以统筹财政资金资产资源为动力。坚持资金资产资源并重,清理存量与重视增量资金相结合,深入推进省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通过重点资产清查、建立省级网上公物仓等统筹盘活国有资产,支持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推动生态修复项目向生态价值转化,让废弃矿山不再姓“废”,真正把历史“包袱”变成绿色发展的资源。
总体感觉,过去的一年,全省财政部门讲政治的站位更高、落点更实;抓理财的思路更明、方向更准;善担当的方式更活、本领更强;保民生的力度更大、底线更牢;深改革的标准更高、措施更细;增活力的氛围更浓、心气更顺。
2022年,面对经济新的下行压力、疫情形势持续演变等因素影响,财政紧平衡特征更加明显,财政职能作用发挥仍需加强,市场机制运用亟待强化。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有进,忠诚尽职、奋勇争先,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保证重点项目支出强度,完善减税降费政策,健全现代财税体制,为加快打造“三地一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财政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