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一枝一叶总关情——安徽财政高质量推动民生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19-07-11 10:34
  作者/来源:枞阳县人民政府   

今年9月,安徽省合肥市出台了《合肥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这标志着该市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医保的并轨,实现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这是合肥市实施的又一个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

  近年来,安徽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运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思路、系统的举措,探索出了一条民生发展之路,极大地提升了城乡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17年底,安徽全省民生支出累计投入2.2万亿元,占财政支出八成以上,民生工程累计投入3784亿元,惠及6000多万城乡居民。民生工程已经成了安徽省的一个品牌。

  群众点菜政府买单

  日前,70岁的程汉中在铜陵市铜官区映湖卫生服务中心做了血压血糖等常规检测以及B超检查。“今年B超检查多了双肾的项目。”程汉中说,今年他和老伴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签了家庭医生服务的初级包,花20块钱就能多做好几项检查,还能享受家庭医生上门服务。

  “医生有针对性给我们用药指导、健康咨询等服务,必要时还可以打电话请他们上门,真是太方便了。”程汉中说。

  在映湖社区,像程汉中这样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包的居民目前已有800多人。家庭医生服务包分为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等不同类型,每个类型里面又分为基础包、初级包、中级包和高级包四项,内容各有不同。其中各项基础包均为政府买单免费提供的项目,其他服务包突出个性化服务,居民“点菜”,体现“有偿”。

  铜陵市卫生计生局基层卫生科陆兵介绍,至2018年10底,全市家庭医生签约率42.25%,重点人群签约率66.43%,有偿签约率12.13%,履约率68.74%,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有偿签约人数分别为74125人、21287人。

  铜陵市财政局民生办公室主任朱继昌介绍,铜陵市建立了医保、财政、基本公卫项目经费、医疗机构减免、个人共同分担的签约服务经费保障政策。2016年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资金新增的每人15元,自2017年起全部用于签约服务补助;2016-2018年,市、县区财政按全市常住人口每年每人5元标准补助全部与签约服务挂钩。

  如今,铜陵已经建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民生工程体系,民生工程连续10年在省政府目标考核位居前列,连续5年被全省评为绩效评价先进市。民生工程投入由2007年的3亿元增长到目前的25亿多元,年均增幅达20%以上。

  铜陵市财政局局长黄宝林介绍,多年来,铜陵市在实施民生工程中,力争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实现为民办事、由民做主。在项目选择上,充分尊重民意,做到项目由群众提出。在项目实施中,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做到过程由群众监督。每月在报纸、网络媒体,对民生工程实施全过程进行公开公示。在项目评价时,充分吸收群众感受,做到效果由群众评议。每年组织开展民意调查和群众问计求策活动。从调查结果看,民生工程群众满意度逐年提高。

  铜陵市推进民生工作是全省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安徽省一直将民生工作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通过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重要民生工作。2011年正式设立省级民生协调机构,2017年通过改革将其提升为领导机构,成立以省长任组长的民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财政厅,高位推进民生工作。

  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告诉记者,安徽省以改革的思路确定民生项目,由过去“政府端菜、群众享受”,逐步向“群众点菜、政府买单”转变。从2012年起,连续8年通过安徽省政府网站、《安徽日报》等媒体面向社会征集民生工程项目。通过调研走访广泛收集民生项目建议,精选群众关注度高、覆盖范围广的项目,开展评估论证。

  这些项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由每年固定实施项目向科学优化转变,有进有退,动态调整、滚动发展,由2007年12项、2008年18项,稳步提升到2010年33项。确定了项目,安徽省还以改革的办法构建制度机制。省政府每年出台民生工作要点和民生工程实施办法,把解决民生问题寓于制度建设之中。同时,建立民生工程遴选机制、审核机制、实施机制、监管机制、验收机制等管理机制;强化挂图作战、台账管理、进度倒逼、清单销号等推进机制建设。

  “弱财政”推进“大民生”

  “自从开了网店后,我们的纸巾销量成倍增长,但产能跟不上,所以线上促销活动都不敢参加。”赵士元说。

  赵士元是淮北市濉溪县农村青年,为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做过小生意,跑过公路运输,但都没有实现增收目的。2016年,他开始在电商行业创业,成立了淮北勿相忘电子商务公司,销售原生木浆纸,当年就实现1000多万元的销售额。

  尝到电商创业“甜头”的他,就寻思着增加生产线,扩大生产。他再次筹集资金500多万元,建设了近2000平方米的生产加工车间和仓库,聘请电商专业人员负责网销运营,在第三方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2017年实现网销额6000多万元,“勿相忘”也成为网销品牌,在淘宝、天猫等知名电商平台行业销售全国排名前五名。

  为支持和鼓励“勿相忘”品牌做大做强,濉溪县利用电子商务和招商等政策,在县经济开发区批复60亩项目建设用地,企业投资1.2亿元,用于扩大企业生产规模。目前,四栋厂房正在加快建设,投产后,预计年网销额将超亿元。

  2016年8月,濉溪县被评为全国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获20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2017年,全县实现电商交易额9.1亿元,增长42%,农产品网销额1.5亿元,增长61%,带动创业就业3万多人。

  农村电商是安徽民生工程之一。

  淮北市财政局局长徐涛介绍,2018年,淮北市33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年度任务,全年累计拨付民生工程资金44.77亿元。“我们优先安排民生资金,并预留2000万元作为新增和提标项目配套资金。同时,发挥财政的撬动作用,推广PPP项目模式,吸引社会资本4.58亿元。开辟绿色通道,及时拨付资金,保证了民生工程推进需要。”徐涛说。

  淮北市、安徽省财力并不雄厚,如何保障民生投入?

  罗建国告诉记者,安徽立足人口总量居前、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靠后的省情,坚持强化投入,优化保障,探索“弱财政”推进“大民生”的保障路径。在实践中,突出脱贫攻坚、突出公共服务、突出绿色环保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

  ——在“强基层”中完善投入机制。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省对下专项转移支付由2012年的512项压减到2018年的91项。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将财政资金向皖北地区、大别山区等财力困难地区倾斜,增强基层统筹财力改善民生的能力。

  ——在“提效率”中创新投入方式。在教育、文化、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强化投入绩效导向,通过购买服务、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变被动提供为有效供给,提高了财政民生资金使用效率。

  ——在“激活力”中引导社会投入。在城乡基础设施和道路、水利、环保等民生公用事业领域,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强化金融工具结合,2014年、2015年相继推开PPP模式和股权投资运作,采取PPP、融资担保、股权基金等形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花钱必问效 无效必问责

  十八大以来,合肥市累计投入民生事业发展支出超过3000亿元,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0%以上;先后实施民生工程项目60余个,投入资金超过440亿元,惠及全市超过780万群众;建成项目点21万余个。

  如何保证民生工程的质量,让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合肥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民生工程项目综合绩效评估,将省市所有民生工程全部纳入绩效管理,分项设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行考核结果与项目实施双挂钩机制。

  “2018年合肥市民生工程绩效评价分为中期绩效评价和年终绩效评价两个阶段。目前,中期评价结果已经揭晓。”合肥市财政局民生办主任汤晶晶告诉记者,在项目实施中,借力于事中评价,及时将问题处理在萌芽阶段,今年8月份,由合肥市民生办牵头、组织市直主管单位对31项民生工程项目开展中期绩效自评,发现问题130余项,均已整改落实到位。

  记者在一份文件中看到,合肥市教育局要求各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和扣分事项进行深入分析,制定针对性整改方案,加强整改落实。

  合肥市财政局副局长孔天华介绍,合肥市坚持把创新绩效管理作为推动民生工作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建立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结果运用为保障的绩效管理体系。该市绩效管理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有关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2013年,合肥市在全省率先对2007-2012年工程类项目开展绩效综合评价。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将省、市所有民生工程项目全部纳入绩效管理,明确提出了“前期有论证、中期有自评、末期有考评”的绩效管理新机制。

  此外,合肥市还强化绩效结果运用。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各级各部门综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范畴;出台《民生工程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对评价结果影响到全市实施工作大局的,分别对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予以追责。

  和合肥市一样,安徽全省各市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民生工程绩效评价。

  罗建国介绍,从2012年起,安徽省委省政府将民生工程纳入省委综合考核和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内容,与16个市政府签订民生工程目标责任书。省财政厅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推动33项民生工程绩效评价制度全覆盖。2012年起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累计评价农村道路畅通工程等41个项目,强化结果运用。

  多年来,安徽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深化民生改革,创新民生实践,在统筹叠加政策上下功夫,在整合汇聚资金上下功夫,在上下一体推进上下功夫,在步调一致协同上下功夫,持续推动民生改革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中部省份普惠民生、共享发展的新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支出累计达到4265亿元,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提前三年实现县域全覆盖;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考录取率连续五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等。

  ——就业水平稳步提升。就业支出累计达到155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2.88%,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提高到96.3%。

  ——健康安徽扎实推进。医疗卫生支出累计达到2398亿元,分级诊疗制度覆盖16个市,建立医联体279个,医共体扩大到66个县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人数达2000万人,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社保体系逐渐完善。社会保障支出累计达到3274亿元,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农村低保与扶贫标准实现“两线合一”;新增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190.6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5.6万户。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节能环保支出累计达到671亿元,在全国率先推进新安江流域和大别山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综合防治,主要湖泊、水库总体水质持续好转;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削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3.1%,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脱贫攻坚精准落实。脱贫攻坚支出累计达到314亿元,全省贫困人口减少到120.2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2%,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