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首页 > 县卫生健康委> 重大决策预公开> 部门文件意见征集
索引号: 11340722348722127R/202305-00016 组配分类: 部门文件意见征集
发布机构: 枞阳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医疗
名称: 【县级意见征集】关于公开征求《枞阳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公告 文号:
成文日期: 2023-05-08 发布日期: 2023-05-08
有效性: 已失效 咨询电话: 0562-3211127
【县级意见征集】关于公开征求《枞阳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公告
发布时间:2023-05-08 09:26 来源:县卫生健康委 浏览次数: 字体:[ ] 文本下载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爱国卫生运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爱国卫生运动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优化县城环境,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为加快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现代化美丽新枞阳奠定坚实基础县卫生健康委牵头起草了《枞阳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公开征求意见时间截至2023年6月14日。公民和有关单位可通过下列途径提出意见和建议:

    1.信函请寄至:枞阳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四楼办公室(邮政编码246701)

    2.电子邮件反馈至邮箱:zywjwgz@163.com

    3.电话:0562-3211127

    附件:枞阳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枞阳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3年5月8日



枞阳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实施方案

 

为有序推进我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工作,根据《全国爱卫会关于印发<国家卫生城镇评审管理办法>和<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卫生县标准><国家卫生乡镇标准>的通知》(全爱卫发〔2021〕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突出源头治理,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文化优势和群众优势,全面深入推进国家卫生县创建活动,进一步优化县城环境,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加快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现代化美好枞阳。

二、总体目标

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建设,实现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卫生管理与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生态与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居民健康素养整体提升,到2024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各乡镇同步开展国家卫生乡镇、省级卫生乡镇、省级卫生村(社区)创建工作。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原则。各乡镇(县经开区)是创卫工作的责任主体,全面负责辖区创建工作;各责任部门要履职尽责,落实创卫工作清单;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参与创建活动,服从调度指挥和统一管理,确保创卫工作有序推进。

(二)坚持“标本兼治、重点突破、统筹推进”原则。集中力量解决农贸市场卫生、无物业小区、背街小巷、“七小”行业和城中村环境卫生等重难点问题。高标准打造工作亮点,以点带面,推动创卫工作落实。

(三)坚持“为民创建、创建为民、成果共享”原则。把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作为创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县动员,全民动手,全面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共建共享创卫成果。

四、重点工作

对照国家卫生县标准,重点做好以下7项工作。

(一)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和卫生创建活动组织领导,将爱国卫生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政机关重点工作综合目标考核指标。健全各级爱国卫生组织和办事机构,做到机构、职能、人员、经费“四落实”。

(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健全健康教育网络,扩大健康教育覆盖面。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活动。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控烟宣传活动。

(三)市容环境卫生。大力推进市容市貌管理,全面加强环卫清扫保洁,保持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城中村等整洁卫生,不留卫生死角。全面落实沿街单位、店面“门前三包”制度。加强建筑工地(含待建、拆迁、在建等工地)、建筑物外立面管理。加强绿化工作,提高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公园绿地面积,强化绿地管理。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规范建设、管理农贸市场。加强社区和单位卫生管理,做到卫生良好,环卫设施完善,道路平坦,绿化美化,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摆、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扔乱倒现象。

(四)生态环境。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医疗废物处置,医疗污水收集、处理、消毒和排放符合国家及地方有关要求。

(五)重点场所卫生。加强对宾馆、美容美发店、小餐饮店和网咖等重点场所卫生管理和控烟,做到室内外环境整洁,卫生管理、硬件设施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要求。落实学校卫生和职业健康卫生管理。重视中小学体育课、健康课和眼保健操,预防中小学生近视、肥胖。

(六)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加强小餐饮店、小食品店、小作坊管理。积极推行明厨亮灶和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督促落实清洗消毒制度,防蝇、防鼠、防尘等设施健全。积极推广分餐制和公筷制,大力倡导“光盘行动”。规范管理市政供水,加强水质监测工作。

(七)疾病防控与医疗卫生服务。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强化重大传染病防控措施。规范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和我县预防接种工作计划,定期为适龄人群提供预防接种服务。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健康发展。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建立政府组织和全社会参与的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机制,采取化学消杀、孳生地治理和环境改造相结合的综合性控制措施,鼠、蚊、蝇、蟑螂的密度控制在国家C级标准以内。重点行业和单位防蝇和防鼠设施合格。

五、实施步骤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具体分为五个阶段。

(一)推进部署阶段(2023年5月中旬)。成立枞阳县创建国家卫生县指挥部,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别担任政委、指挥长,组建枞阳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工作组,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各项工作机制,保障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营造全民参与的创建氛围。

(二)申报初评阶段(2023年5月下旬)。各工作组对照创卫标准和数据评价指标,逐项进行自查,对尚未达标的开展整改,整改完善后,邀请市爱卫办来枞验收,力争市爱卫会向省爱卫会推荐。

(三)达标实施阶段(2023年6月-7月)。各责任单位按照《枞阳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工作任务清单》(见附件3),紧扣创建国家卫生县数据评价指标(见附件4),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全面落实创卫各项任务。同时抓好监督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对创建国家卫生县工作的阶段性任务进行明查暗访,督促各项工作全面落实。

(四)考核验收阶段(2023年7月-2024年4月)。接受省爱卫会组织的现场评估。针对省爱卫会反馈的问题,逐项限期整改到位,确保获得省爱卫会向全国爱卫办提名。

(五)巩固提升阶段(2024年4月-12月)。健全创卫工作长效机制,巩固提升创卫工作成果,迎接全国爱卫办抽查,确保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站位。各单位要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国家卫生县创建工作,真正把创建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县财政要将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创建所需基础设施改造与提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卫生管理等工作经费,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二)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各单位要结合各自承担的任务和管理职责,逐条逐项对照创建标准,全面摸排存在问题,细化、量化工作任务,按照时间要求,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对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集中高效的专项整治。为确保创建工作时序进度和工作质量,各责任单位要对所承担任务跟踪问效,适时调度。鼓励各乡镇争创国家卫生乡镇。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微信等新媒体方式、广播电视LED屏幕、公交车车身、出租车顶灯、大型广告牌以及建筑工地、社区、学校、医疗机构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县宣传。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包保区域开展卫生整治工作,向广大居民进行创卫宣传,并听取群众对创建国家卫生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四)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创建国家卫生县工作是系统工程,工作要求高、任务繁重,各单位既要各司其职,履行好自己职责,又要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创建过程中涉及多部门工作,要主动作为,加强沟通协调,不得推诿扯皮。同时,积极广泛发动群众,整合创建资源,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形成全员参与、人人创卫的良好局面,确保创建国家卫生县目标顺利实现。

(五)强化督查,严格奖惩。县创卫办落实“日巡查、周调度、月总结”工作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对在督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责任单位发放整改通知,明确整改落实时限。县委、县政府定期或不定期对创建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和调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创建行动迅速、落实有力、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进展缓慢,问题整改不力的单位、部门和乡镇予以通报批评。

七、有关要求

(一)细化工作方案。各工作组要按照本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具体细化方案,及时报县创卫办。

(二)及时报送信息。各工作组每月底前要将本组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创建任务落实情况报送县创卫办,工作中发现的疑难问题随时报送。

(三)强化工作督查。各工作组要对照创卫标准,分阶段、分行业、分区域开展督查督办,不断推动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