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制造强县,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方案(2022-2025年)。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统筹推进制造强县、质量强县建设,深入实施优质企业引育、优势产业壮大、产学研协同创新、数字赋能、质量提升、绿色发展等“六大”行动,促进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为加快建设“工业强、县域富、生态优”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枞阳提供强大动能。
二、发展目标
通过努力,到2025年,我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明显提高,营业收入努力实现倍增,制造业发展在全省一类县中实现争先进位,力争挺进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
发展质量实现新提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5%,重点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2%,推动一批企业获省、市级质量奖。
总量规模实现新突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35%。初步实现“5331”目标,即:年营业收入5个产业达到百亿元,3个产业超二十亿元,3户龙头企业达五十亿元,10户重点企业超十亿元,在实际工作中力争完成更好,再上一个新台阶。
生产效益实现新跨越。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亩均税收年增长在10%以上,技改投资增长在16%以上,制造业利润率提升到8%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超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每年下降3.2%左右,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优质企业引育行动
1.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加快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充分发挥创业创新平台作用,每年新增注册企业1000家以上,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家左右,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家左右。(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统计局、县科技局、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经开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将优质企业纳入重点培育名单,每年新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左右、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左右,力争到“十四五”末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左右。(责任单位: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经开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优质企业上市。推动一批支撑工业强县的“王牌主力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到“十四五”末新增制造业上市企业1家以上、专精特新上市企业1家以上,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板”挂牌企业5家以上。(责任单位:县经开区管委会、县财政局、县地方金融监管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融资担保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3.坚持工业项目招引。坚持招大引强,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大型国企、全国知名民企,高质量策划引进工业项目。完善“一事一议”工作机制,优化招商方式,推行专业招商,突出产业链招商、驻外招商,每年招引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以上。(责任单位:县招商服务中心、县发展改革委、产业链招商组、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经开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优势产业壮大行动
4.打造“2+4+X”产业体系。开展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强链行动,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的产业发展生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优势产业和增长主动能,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耕细作培育铝基新材料、绿色家居智造、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5个百亿产业以及新能源、大健康、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其中,新能源、大健康、电子信息等产业到2025年达到二十亿级以上。(责任单位:县经开区管委会、县发展改革委、县经济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积极推动奇瑞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高标准建设临江产业园。以东方造船厂为基地,以盘活东方造船厂为抓手,重点发展船舶制造、装配式建筑、中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基地,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委、县临江产业园办公室、县经开区管委会、县经济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强基工程,推行核心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开展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推动全链条发展。聚焦打造枞阳绿色能源基地、创建省级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加快推进中建材碲化镉发电玻璃项目、大中润高端医疗装备制造园建设。发展集成电路封装、LED显示屏、晶体及新型元器件,进一步提升为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配套能力,打造皖江流域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器件产业基地。(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委、县科技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经开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
6.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快提升经开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孵化器、“双创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责任单位:县经开区管委会、县科技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落实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分类补助,加强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政策扶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聚焦龙头企业,重点在铝基新材料、绿色家居智造产业体系中建设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2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生态。(责任单位: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展产学研协同技术转移转化专项行动,支持企业与中科大、同济大学等高校院所进行常态化合作,共建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借力区域协同创新联合体等平台,开展科技型企业攻坚行动,到2025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以上。(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经开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8.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铝基新材料、绿色家居智造、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与G60科创走廊对接,强化对各类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和配置,系统构建科技创新体系。(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经开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数字赋能行动
9.稳步推进制造业“四化”改造。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滚动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实施机器换人,培育先进技术改造生产线,打造一批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到2025年新增省级智能工厂2个以上、数字化车间5个以上。(责任单位: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经开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10.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运用工业互联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到2025年率先在绿色家居智造、新型建材等行业领域建成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力争打造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推动“皖企登云”提质扩面,定期组织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开展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工业互联网素质提升培训。(责任单位: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数据资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催生推广新模式新业态。开展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探索与推广,加快5G网络建设,推行智慧杆塔模式,实现工业园区、重点乡镇5G网络全覆盖,到2025年,建成2个以上线上线下结合的新模式应用体验中心。(责任单位: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数据资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快推进县经开区“智慧园区”等典型5G网络应用。(责任单位:县经开区管委会)
(五)实施质量提升行动
12.深入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倾力打造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优势,坚持以标准抢占行业话语权,鼓励企业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推进以“定标率、贯标率、达标率、首检合格率”为基础的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认定一批标准化示范企业。(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推广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打造一批全省质量标杆。评选县长质量奖及其提名奖,争创市长质量奖、安徽省人民政府质量奖。(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
13.加快制造业产品提档升级。积极构建“设计+研发+用户体验”的企业创新设计体系,鼓励企业创建工业设计中心,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到2025年,力争培育创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个以上,争创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积极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行动,大力推行柔性定制、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到“十四五”末,力争建成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2个以上。(责任单位: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经开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14.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开展“皖美品牌示范企业”创建行动,培育认定一批省级新产品、“安徽工业精品”、“皖美品牌示范企业”和“三品”示范企业。借力央视和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品牌日、中小企业博览会等平台,开展品牌推广,鼓励县内企业积极参加“精品安徽·皖美智造”宣传活动,让更多产品畅销全国。(责任单位: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市场监管局、县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实施绿色发展行动
15.推进节能减碳协同增效。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制定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避免“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落后产能淘汰,持续推进清洁生产改造,促进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委、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生态环境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6.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建立县工业节能监察和诊断服务长效机制,加强对行业指导,不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鼓励企业完善工艺技术路线和布局,研发绿色设计产品,到2025年,新增省级绿色工厂2家左右,国家级绿色工厂争创实现突破。(责任单位: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开展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工业园区创建活动,培育发展一批绿色设计产品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及能效、水效“领跑者”企业,扎实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县经开区管委会、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发展改革委、县水利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推进全县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审议重大决策、重要工作安排,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二)强化要素保障。依法依规推动土地、资本、政策向优质企业、产业、园区“三集中”,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企业和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落实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有关规定,盘活腾出存量工业用地主要用于制造业发展。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政府投资基金运营效率。完善财政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集中资金,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落实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制度,充分发挥商协会作用,支持商协会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协助行业管理、推动行业交流合作等工作。常态开展“四送一服”行动,逐步打造惠企政策直通车,推动政策及时精准落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行顶格服务企业机制,对企业服务做到“好时不扰、难时出手”,主动热情周到服务。
(四)建立倒逼机制。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作用,全面推行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依法依规落实用地、用能、创新要素与亩均效益绩效挂钩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向产出效益高的行业倾斜。加快推进县经开区“标准地”改革工作,开展闲置建设用地、工业低效土地全域治理,以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控制目标倒逼能耗、碳耗资源配置,推动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的优化。
(五)加强考核评价。建立“赛马”机制,每年对各乡镇、县经开区当年度制造业综合发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盘点收获、总结经验,对考核排名靠后的进行通报、约谈。具体实施办法由县经济和信息化局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